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uPAR靶向性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乳腺癌检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30 22:05
【摘要】:目的: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成像技术被应用到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是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以其明显的优势广泛应用于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成像中,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SPIO)是一种有效的MRI对比剂,尤其是SPIO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通过化学偶联等手段导入不同的靶向配体,有助于实现疾病的靶向诊断,提高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仍然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位居世界各大疾病的榜首。AS斑块的破裂往往伴随着血栓的形成,会导致诸多严重后果,如中风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因此,亟需在斑块破裂之前对斑块作出诊断和评估,进而为治疗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高复发性疾病,通常很难治愈。晚期乳腺癌患者通常会出现全身性转移,这与其较高的死亡率密切相关。开发特异性靶向分子影像学对比剂,实现对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微小乳腺癌病灶的早期诊断,有利于克服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所遇到的高复发率及侵袭转移等难题,并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尿激酶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是一种膜锚定糖蛋白,其天然配体是尿激酶(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uPA通过其氨基末端片段(amino-terminal fragment,ATF)与uPAR结合。有研究表明,uPAR在AS破裂斑块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破裂斑块,且大多集中于斑块内巨噬细胞丰富的区域。因此,uPAR可作为一个靶向生物标记,用以评价AS斑块的破裂风险,而到目前为止,关于uPAR靶向的MRI对比剂在AS诊断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另外,uPAR在正常组织中通常低表达,而在大多数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而且不仅肿瘤细胞高表达uPAR,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细胞也高表达uPAR,因此,以uPAR为靶点的对比剂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拟构建一种靶向uPAR的MRI对比剂,一方面期望其能够对AS斑块中的巨噬细胞进行非侵入性成像,实现AS的靶向诊断,另一方面以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为细胞模型,对该MRI对比剂的肿瘤靶向性进行评价,最终期望其能够提高乳腺癌微小病灶的早期MRI检出率。方法:首先,通过化学偶联的方式将次氮基三乙酸(nitrilotriaceticacid,NTA)连接到SPIO表面,从而获得了一种通用的磁共振成像探针(SPIO-NTA)。然后将ATF通过组氨酸标签(histidine tags,His tags)偶联到SPIO-NTA上,从而获得了一种具有uPAR靶向性的MRI探针(SPIO-ATF)。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SPIOγ-Fe2O3核心的颗粒形貌,通过邻二氮菲法测定SPIO的铁含量,通过质量法测定SPIO的糖含量。通过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分析SPIO、SPIO-ATF的平均水合粒径和表面电位,通过蛋白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及BCA蛋白定量试剂盒对ATF的导入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通过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分析SPIO-ATF与uPAR蛋白的结合能力。以Raw 264.7细胞系、4T1细胞系为细胞模型,对SPIO-ATF的细胞结合能力、细胞摄取情况、以及细胞毒性进行评价。其中,通过普鲁士蓝染色、邻二氮菲法及western blot分析SPIO-ATF的细胞结合能力,利用普鲁士蓝染色和邻二氮菲法分析细胞对SPIO-ATF的摄取情况,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其细胞毒性。在体内实验中,利用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apolipoproteinEdeficient,ApoE-/-)小鼠建立AS模型,并通过油红O染色、马松染色、茜素红染色验证模型的建立及斑块的形成。尾静脉注射SPIO及SPIO-ATF 24 h后,采用7.0 TMRI系统对小鼠腹主动脉进行扫描成像。通过普鲁士蓝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PIO-ATF、uPAR及巨噬细胞在斑块中的分布。最后通过普鲁士蓝染色检测SPIO-ATF在小鼠各脏器中的分布。结果:TEM结果显示SPIO γ-Fe203核心的直径小于10 nm,铁含量为24.67 ± 0.37 mg/mL,糖含量为98.73±2.83 mg/mL。DLS测得SPIO的平均水合粒径为67.13±1.43 nm,偶联ATF后增加为76.59 ± 1.67 nm。SPIO和SPIO-ATF的表面电位分别为-37.13 ±2.54 mV和-13.00 ± 1.55 mV,表面电位的降低可能是由ATF的电荷屏蔽效应导致的。蛋白凝胶电泳及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进一步证实ATF偶联到了 SPIO上。通过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ATF的导入率,结果表明在SPIO-ATF中,葡聚糖、Fe2O3、ATF的摩尔比为4:250:9,即每个葡聚糖分子偶联2-3个ATF多肽分子。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SPIO-ATF可以通过ATF与膜蛋白提取液中的uPAR结合,具有靶向uPAR的能力。细胞实验中,普鲁士蓝染色及邻二氮菲法测定铁含量结果显示,当孵育时间为4 h时,SPIO-ATF可与Raw 264.7细胞结合而SPIO不能,且ATF预处理可以显著抑制SPIO-ATF与细胞的结合。Raw 264.7细胞经过佛波酯(phorbol ester,PMA)上调其uPAR表达量或经过SB203580下调其uPAR表达量后,再次与SPIO-ATF孵育,结果显示细胞结合的SPIO-ATF量与uPAR的表达量正相关,表明SPIO-ATF对Raw 264.7细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合能力,而这种结合是通过ATF与uPAR的相互作用介导的。当孵育时间为24 h时,Raw 264.7细胞对SPIO-ATF的摄取具有浓度依赖性。CCK-8检测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SPIO与SPIO-ATF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作为高表达uPAR的细胞,4T1同样可以被SPIO-ATF特异性结合,此外4T1细胞对SPIO-ATF的摄取也具有浓度依赖性。动物实验中,经过3个月高脂喂养,ApoE-/-、鼠主动脉树的大体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主动脉壁上已经形成了多个AS斑块。腹主动脉冰冻切片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斑块内含有大量脂质。马松染色结果表明AS斑块内含有大量胶原纤维,表明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由动脉中膜迁移到动脉内膜,并进行大量增殖。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AS斑块内出现了钙化结节,表明斑块处于较晚期阶段。以上结果证明小鼠AS模型已成功建立。通过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SPIO或SPIO-ATF 24 h后,体内MRI扫描结果表明,SPIO-ATF可将腹主动脉血管壁T2信号强度降低53.2%,显著增强斑块区域的显影效果,而SPIO可降低26.5%,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SPIO-ATF展现出了良好的增强显影效果的能力。此外,斑块组织的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与SPIO组相比,SPIO-ATF组AS斑块内出现大量蓝染氧化铁纳米颗粒,表明ATF的修饰可以显著增加SPIO-ATF在斑块中的聚集。uPAR、CD68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uPAR与巨噬细胞在斑块中出现共定位,表明巨噬细胞是斑块中表达uPAR的主要细胞。同时SPIO-ATF与巨噬细胞也出现共定位,表明SPIO-ATF具有靶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能力。它可以通过ATF与uPAR的相互作用而被巨噬细胞摄取,从而增加SPIO-ATF在斑块中的聚集,增强其对斑块的显影效果。体内分布实验结果显示,SPIO与SPIO-ATF主要集中在肝脏和脾脏中,而在心脏、肺脏、肾脏及脑组织中未观察到明显蓝染氧化铁纳米颗粒,表明SPIO与SPIO-ATF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截留。另外,肝脏和脾脏中SPIO-ATF的分布比SPIO少,提示ATF的导入可能部分程度减少了网状内皮系统对SPIO-ATF的非特异性截留,SPIO-ATF可能通过靶向作用更多地聚集在了 AS斑块中。结论:综上,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型MRI对比剂——SPIO-ATF。一方面,通过ATF与uPAR的相互作用,SPIO-ATF展现出了良好的巨噬细胞靶向能力。经尾静脉注射到AS小鼠模型体内后,SPIO-ATF可以积累在AS斑块中巨噬细胞丰富的区域,显著降低腹主动脉血管壁T2信号强度,进而增强斑块区域的显影效果,在易损斑块的诊断和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另一方面,SPIO-ATF可以特异性结合乳腺癌细胞系4T1并被其摄取,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靶向能力,从而有望实现对乳腺癌的靶向诊断,为乳腺癌微小病灶的早期MRI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943;R981
【图文】:

超速离心,溶液,探针,表面活化


用5邋mL磷酸钠缓冲液(0.1邋M,pH邋7.5)溶解75.3邋mg邋A-NTA后将其加入上述逡逑反应溶液中,在磁力搅拌下室温反应2h,使SPIO表面活化的羧基与A-NTA的氨逡逑基进行反应,从而获得一种通用的MR成像探针——SPIO-NTA邋(图1)。反应溶液逡逑经过50000邋rpm超速离心2h后,收集沉淀,得到SPIO-NTA。逡逑%邋凄逡逑。逦<邋>逦。逦\邋4'邋,灔逡逑?邋二S谩桃诲义蟺r邋EDC/Su丨娝S逦,逦Ni-逡逑0邋%逡逑SPIO逦SPIO-NTA逦SPIO-ATF逡逑an邋universal邋imaging邋platform逡逑图1邋SPIO-ATF的制备。通过EDC/Sulfo-NHS反应将A-NTA连接到SPIO表面葡聚逡逑糖的竣基上,获得一种通用的磁共振成像探针SPIO-NTA。在Ni2+的存在下,通过逡逑ATF上His邋tags与NTA之间的配位作用将ATF偶联到SPIO-NTA上,获得uPAR靶逡逑向的MRI对比剂SPIO-ATF。逡逑将SPIO-NTA用10邋mL双蒸水重悬,再加入68.2邋g邋NiCl2邋?邋6H2O,室温条件下逡逑磁力揽拌30邋min,使Ni2+与NTA形成4个配位键。将反应溶液在50000邋rpm条件下逡逑超速离心2邋h后

理化


通过类似免疫共沉淀的方法及western邋blot对SPIO-ATF与uPAR的亲合力进行逡逑评价。\¥65丨611^101结果显示,在11?八1^分子量处,与8?10-八丁?结合的膜蛋白组出逡逑现明显蛋白条带(图2C,第一条泳道),而与SPIO结合的膜蛋白组则没有观察到逡逑明显蛋白条带(图2C,第三条泳道),这表明SPIO-ATF可以通过ATF与uPAR结逡逑合,具有靶向UPAR的能力,为之后的细胞实验、动物实验提供了依据。逡逑表7邋SPIO与SPIO-ATF的理化学性质逡逑SPIO逦SPIO-ATF逡逑average邋hydrodynamic邋diameter邋(nm)逦67.13+邋1.43逦76.59+1.67逡逑Zeta邋potential邋(mV)逦-37.13±2.54逦-13.00±1.55逡逑molar邋ratio邋(dextian:Fe203:ATF)逦N/A逦4:250:9逡逑A逦B邋Marker邋—逦—逡逑Conjugated邋Free逡逑〔_邋——丨一.逡逑一—:二」逡逑SPIO-ATF邋SPIO逡逑Bound邋Unbound邋Bound邋Unbound逡逑uPARi^r^rr邋 ̄jmrn逡逑图2邋SPIO-ATF的理化学表征。(A)邋SPIO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比例尺:20邋nm)。逡逑(B)通过蛋白凝胶电泳及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与SPIO结合的ATF。(C)通过逡逑western邋blot检测与SPIO-ATF或SPIO结合的uPAR蛋白及上清中未结合的uPAR蛋逡逑白。逡逑30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礼高;朱清;于东红;承泽农;;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中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和意义[J];淮海医药;2014年01期

2 肖军;吴真;黄剑飞;周维昒;;下咽癌组织中uPA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09年12期

3 高利民,毛伯镛,张尚福;髓母细胞瘤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表达[J];四川医学;2005年06期

4 高利民;毛伯镛;张尚福;;髓母细胞瘤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表达[J];四川医学;2005年12期

5 薛会朝,李守淼;结肠癌中uPAR的表达[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年01期

6 孙梦梅;靳彦文;李平;曹诚;张部昌;;新型抗uPAR人源化抗体的表达和活性检测[J];军事医学;2011年04期

7 许丰;刘义文;;uPAR及PTE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8 李亚妤;宋李桃;杜园园;汤绚丽;杨梦蝶;;雷公藤甲素对5/6肾切除大鼠uPAR和β3整合素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10期

9 张启良,陈岚,刘玮,张健,杨君蕊,张建平;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对不同细胞uPAR表达的比较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刘岩;潘云峰;方霖楷;郭欣;吴云婷;;uPAR在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功能及机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Qin Zheng;Dandan Zhang;Yu Yang;Xinyuan cui;Xuesong Yang;Shuai Liu;Qiu Yan;;uPA/uPAR Induce FUT4 Expression and Trophoblast Cell Invasion Mediate by AP1 Transcription Factor c-FOS and c-JUN[A];第六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2 武晓灵;喻莉;龙鼎;李建国;;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浆uPA和uPAR动态变化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王琴;肖伟;;uPAR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气道上皮细胞EMT调控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4 喻莉;龙鼎;武晓灵;;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患者血中uPA/uPAR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Crystallization and preliminary crystallographic study of the Fab fragment of anti-uPAR monoclonal antibody ATN658[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荆结线;韩存芝;郑曙民;杜丽莉;郭勇峰;王沛;;宫颈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uPAR检测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晏家益;周旋;夏曙华;;血浆uPA、uPAR、PAI-1和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卵巢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周欢琴;卢兴国;陈刚;叶雄伟;;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uPA和uPAR的检测及意义[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祝淑钗;王亚飞;苏景伟;王玉祥;沈文斌;李娟;;食管癌中MMP-9、uPA和uPAR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Baoyu Zhao;Cai Yuan;Rui Li;Michael Ploug;Nicolai Sidenius;Mingdong Huang;;Crystal structure of a cell surface receptor(uPAR) in its ligand-free conformation reveals the exposure of an unusually large hydrophobic area[A];第四届中国结构生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阳;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在人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细胞株中表达调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吕正华;uPA及uPAR在下咽癌中的表达及喉气管瓣在晚期下咽癌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高强国;uPA/uPAR在皮肤上皮化/再上皮化过程中表达及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4 陈未;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5 付东亮;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与易损斑块的关系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6 刘双海;uPAR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金伟权;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8 马建超;1,25(OH)2D3抑制足细胞uPAR表达和降蛋白尿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张岩;uPAR促进单核细胞分化及摄取ox-LDL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10 操胜;针对HER2和uPAR基因靶向治疗乳腺癌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扬;uPAR靶向性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乳腺癌检测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2 段云娇;uPA与uPAR对体外培养牛卵母细胞核成熟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3 刘炯明;组织芯片检测LIMK1、uPA、uPAR在人胃腺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D];南华大学;2018年

4 王昆;uPAR在肿瘤多药耐药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5 刘新宇;uPA与uPAR调节体外培养牛卵丘颗粒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6 赵宇环;DDX3、uPAR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7年

7 李娟;VEGF-C、uPAR在宫颈鳞癌侵袭转移及预后中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郝俊杰;uPAR在维持人精子正常功能方面的体外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9 杨晶;二烯丙基二硫下调uPAR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D];南华大学;2011年

10 黄翠萍;uPA、uPAR及PAI-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35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735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b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