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蛋白酶体抑制剂syrbactins的组合生物合成和prenylisatin的异源表达

发布时间:2020-07-01 01:45
【摘要】:微生物是重要药用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为挖掘更多抗肿瘤和抗细菌感染的天然活性药物,本文从组合生物合成和基因组挖掘两个角度来对两类化合物开展研究。1蛋白酶体抑制剂类化合物syrbactins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挖掘和组合生物合成蛋白酶体(proteasome)负责降解错误折叠、过量的蛋白,是抗肿瘤药物筛选的分子1靶标。短肽类化合物syrbactins家族被认为是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先导化合物。它们的核心骨架(也是活性中心)十二元内酰胺环母核的生物合成机制类似,都由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聚酮合酶(PKS)复合体采用模块化组装方式合成,这种机制可以允许利用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对其聚酮或聚肽骨架结构进行构效优化。本研究目标是通过基因组挖掘得到更多来源的syrbactins生物合成基因簇,通过理性设计和重新组合,建立syrbactins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径,实现syrbactins的构效优化。1.1 Syrbactins家族基因簇的挖掘和异源表达:为了积累更多模块元件,本研究首先利用GenBank等数据库中大量的细菌基因组及宏基因组信息进行挖掘,利用在线程序Blast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利用antiSMASH进行基因簇预测,发现了许多潜在的syrbactins生物合成基因簇,包含以前研究过的glb、syl、lmm(分别合成丁香霉素(syringolins)、滑杆菌素(glidobactins)、cepafungins 和luminmycins等化合物)以及新发现的Pglb(来自荚壳伯克氏菌PG1(Burkholderi 1 glumae PG1))。因在原始菌中未检测到syrbactins家族产物积累,对Pglb基因簇进行直接克隆、异源表达以及进行启动子的原位插入激活等实验,但均未能激活相应基因簇的表达。1.2 Syrbactins家族异源表达宿主的筛选:为便于进行不同基因簇之间组合生物合成,本研究尝试在白色链霉菌J1074(StreptomycesalbuJ1074)、伯克氏菌DSM 7029(Burkholderial(DSM 7029)、天蓝色天霉菌(Streptomycescoelicolor)等几种常用宿主中异源表达syrbactins生物合成基因簇,期望找到最佳适配性的宿主,以有效表达“人工”的syrbactins生物合成基因簇。目前结果发现:白色链霉菌中,syl可以表达,但glb不能表达;天蓝色链霉菌中,syl和glb均不能表达,伯克氏菌中syl不能表达。尚未找到能同时高效表达glb、Pglb和syl三个基因簇的宿主菌。1.3 Glidobactins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阻断与回补:对伯克氏菌DSM 7029基因组上glidobactins生物合成基因glbC和glbF成功进行敲除,获得单基因敲除突变菌株。HPLC-MS分析发现,glbC和glbF敲除突变株没有glidobactins产生,成功阻断了 glidobactins生物合成通路,说明glbC和glbF作为结构基因对glidobactins生物合成非常关键。将构建好的glbC和glbF回补表达质粒电转化到以上敲除突变株中,发现:基因回补后能恢复glidobactins的生产,但产量降低为野生型DSM 7029的10%。1.4 Glidobactins生物合成基因簇结构基因的种间替换:以上面获得的glbC和glbF敲除突变株为基础,尝试利用来自syl以及Pglb基因簇中的同源基因进行结构基因的种间替换(预期发生氨基酸残基的替换):sylD(与glbC同源)、sylC(与glbF同源)和PglbC(与glbC同源)分别导入DSM7029敲除突变株,替换glbC和glbF。HPLC-MS检测发现,种间结构基因替换未能产生杂合化合物。1.5 Glidobactins生物合成基因簇模块和结构域替换:以直接克隆得到的glidobactins生物合成基因簇glb为基础,分别敲除glbC中的第二个模块和该模块中的腺苷酰化结构域A;随后将来源于syl和PglP两个基因簇中的相应的模块和腺苷酰化结构域无痕插入到glbC中,完成模块替换。最后将构建的“人工”生物合成基因簇导入到敲除了glb的DSM 7029进行表达,结果没有预期的杂合化合物产生(仅产生了二肽结构的化合物),说明模块和结构域替换导致glidobactins生物合成通路中断。为了消除不同生物来源的syrbactins生物合成基因簇GC含量以及密码子偏好性的影响,我们对用于替换的模块进行了密码子优化,然后重新进行模块和结构域的替换,结果也没有检测到预期化合物。2异戊烯吲哚类化合物prenylisatin的生物合成Prenylisatin是细菌来源的异戊烯吲哚类化合物,具有抗细菌、抗真菌及细胞毒性等特性,是色氨酸在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在不同位置发生了异戊烯基取代形成的。虽然目前已经发现一系列异戊烯基转移酶,能对吲哚环上所有非桥头原子(N-1、C-2、C-3、C-4、C-5、C-6和C-7)进行异戊烯化,但这类化合物完整的生物合成通路仍未阐明。本研究目标是利用Red/ET直接克隆技术进行基因组挖掘,鉴定异戊烯吲哚类化合物prenylisatin生物合成基因簇,研究其生物合成途径,为进行更多类似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奠定基础。2.1 Prenylisat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直接克隆和异源表达:我们利用antiSMASH对放线菌“D74”(Streptomycesrochei)基因组进行基因簇预测,发现此菌株含有大量次级代谢基因簇;对其中沉默的基因簇cluster 2进行直接克隆,导入到天蓝色链霉菌A3(2)(Streptomycescoelicolor A3(2))中。HPLC-MS检测证明:异源表达成功激活该基因簇,该化合物m/z 215.6[M+H]+,与文献报道一致。2.2 Prenylisatin生物合成基因簇中单个基因的功能研究:分别对prenylisatin基因簇中包含的17个基因进行单基因同框缺失突变,获得17个单基因突变菌株,然后进行LC-MS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基因isa8、iia9和isal0为prenylisatin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缺失后导致目标产物不再积累。同源性分析表明isa8和iia9分别为色氨酸合成酶和芳香族异戊烯转移酶基因。isal0功能不确定(推测编码转录调控因子)。3总结本研究开展系列组合生物合成研究,利用结构基因替换、模块替换及结构域替换,结合密码子优化等,构建系列syrbactins人工生物合成途径,但均未得到预期杂合化合物。Syrbactins化合物是通过NRPS-PKS杂合途径合成的,其中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比单一的NRPS或PKS途径更加难以预测,微小的改变也会对整个生物合成途径产生巨大影响,目前有报道关于NRPS模块替换产生新化合物,但罕有NRPS-PKS杂合基因簇模块替换成功的案例报道。从放线菌基因组上直接捕获了 30 kb的prenylisatin生物合成基因簇,并成功进行异源表达和单基因敲除,鉴定三个关键基因(编码色氨酸合成酶、芳香族异戊烯转移酶和未知功能蛋白),为异戊烯吲哚类天然活性产物组合生物合成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78;R914
【图文】:

同系物,蛋白酶体,生物活性,植物调节剂


l.l.4邋Syrbactins的生物活性及药理逡逑Syrbactins在不同的生物体中表现出强大的生物活性,最初将syringolins作逡逑为植物调节剂,glidobactins和cepafungins作为抗肿瘤和抗真菌化合物。这些生逡逑物活性虽然明显不同,但药理机制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通过抑制真核生物20S逡逑蛋白酶体发挥作用[28】。2008年,Groll等人报道了邋syringolinA和glidobactinA在逡逑生化抑制实验中对人20S蛋白酶体有较强的不可逆抑制作用[28]。逡逑

蛋白酶体,相互作用


r-i99(6)邋8逡逑图1-3几种化学合成的syrbactins同系物逡逑Figure邋1-3邋Structural邋diversity邋of邋syrbactins邋analogs逡逑l.l.4邋Syrbactins的生物活性及药理逡逑Syrbactins在不同的生物体中表现出强大的生物活性,最初将syringolins作逡逑为植物调节剂,glidobactins和cepafungins作为抗肿瘤和抗真菌化合物。这些生逡逑物活性虽然明显不同,但药理机制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通过抑制真核生物20S逡逑蛋白酶体发挥作用[28】。2008年,Groll等人报道了邋syringolinA和glidobactinA在逡逑生化抑制实验中对人20S蛋白酶体有较强的不可逆抑制作用[28]。逡逑L1A1真核细胞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逡逑真核20S蛋白酶体是一种桶形蛋白酶,由28个亚单位组成,这些亚单位按逡逑照顺序ai_7-Pi-7_Pi-7-au7排列,真核20S蛋白酶体具有3个不同的蛋白水解位点,逡逑8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谷静;;麻痹性贝毒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和蛋白组学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2 刘耘,宗敏华,杜伟;有机硅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0年03期

3 柳川;弘志;徐万祥;;最初的酶是蛋白质,还是核酸?[J];世界科学;1987年08期

4 OSarmu NEGISHI;谢晓凤;;茶提取物中黄苷的甲基化作用和咖啡碱的生物合成[J];茶业通报;1987年02期

5 大村智;供田洋;陈代杰;;脂肪酸生物合成阻断剂浅蓝菌素的应用[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7年02期

6 田中宽;高桥秀夫;徐积恩;;放线菌育种的现状和展望[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7年04期

7 陈代杰;许文思;周光悹;;盐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J];医药工业;1987年01期

8 曾晓雄;茶叶香气中萜烯物质的生物合成及其与茶树无性系分类[J];福建茶叶;1988年02期

9 刘毓英;~(35)S标记L型胱氨酸的生物合成[J];核技术;1988年01期

10 廖福荣;蛋氨酸干扰产黄顶孢霉对缬氨酸的摄取[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戈;曹瑛;应天翼;陈冀胜;;蓝藻毒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支庆庆;于雷;贺竹梅;;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基因组挖掘[A];广东省遗传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4年

3 肖毅;;通过基于代谢表型差异的体内群体质量控制技术提高生物合成效率[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4 支庆庆;贺竹梅;;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初步研究[A];第12届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5年

5 张保才;钱前;李家洋;周奕华;;水稻中的纤维素生物合成:水稻纤维素合酶基因的功能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周东坡;平文祥;迟彦;朱婧;赵凯;马玺;;树状多节孢生物合成紫杉醇相关基因的筛选[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玉泉;;利用成像质谱和组合生物合成发现和创制新型活性化合物[A];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刘钢;;头孢菌素生物合成中的自噬研究[A];遗传多样性:前沿与挑战——中国的遗传学研究(2013-2015)——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9 李香云;余剑波;;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系统对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A];2017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7年

10 李笑岩;曲洪林;金昌洙;袁文丹;孙旭红;都鹏超;柴勇;;医学概论《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说课设计[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洁尉 徐海;微生物次生代谢生物合成研究获重大进展[N];科学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孙玉松;“甜蜜家族”成员,“搭”上生物合成快车[N];科技日报;2019年

3 记者 胡其峰;组合生物合成研究获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14年

4 冯卫东;硒氨酸具有独特的生物合成路径[N];科技日报;2009年

5 记者 蒋明 通讯员 谈弋;庆大霉素生物合成机制揭示[N];健康报;2014年

6 尤新;开发有利于健康的生物合成功能配料[N];中国食品报;2009年

7 ;稀有天然药物生物合成与合成生物学研究[N];中国医药报;2012年

8 解小如;淄博开工生物合成柴油项目[N];中国化工报;2006年

9 钱铮;日本新发现加速抗生素生物合成机制[N];医药经济报;2006年

10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陈臣 邝兆明;华工专家发现纤维素生物合成机制[N];广东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改造木糖非磷酸化代谢途径及莽草酸途径生物合成高附加值产物[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2 张艳艳;milR在米尔贝霉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徐高歌;产酶溶杆菌OH11中第二信使c-di-GMP调控抗菌物质HSAF生物合成的信号通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苏振贺;产酶溶杆菌OH11中DF(Diffusible Factor)群体感应系统参与抗菌物质HSAF生物合成的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5 孟思童;林可霉素生物合成的高产及硝酸盐效应机制解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6 黄胜;三环咔唑生物碱neocarazostatin A生物合成中新型级联修饰反应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7 萨巴克;菊叶薯蓣中的皂素生物合成调控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沈璐妍;PGC1α介导线粒体生物合成参与人卵巢癌细胞顺铂耐受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廖志华;紫杉醇前体生物合成的分子生物学和抗癌萜类吲哚生物碱的代谢工程[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赵华燕;利用反义RNA技术进行木质素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江;鲁塔霉素生物合成研究及其生产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挖掘[D];云南大学;2018年

2 雷秀云;基于RNA-Seq技术的竹红菌甲素和20-羟基蜕皮甾酮的生物合成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3 陈国锋;黄脂菌素生物合成中调控基因的功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4 刘晓彤;蛋白酶体抑制剂syrbactins的组合生物合成和prenylisatin的异源表达[D];山东大学;2019年

5 刘焱;新PoTeM类天然产物的发掘与生物合成[D];山东大学;2019年

6 王凌云;抗肿瘤天然产物CC-1065和YM-216391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功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7 司天昭;引导糖基转移酶在植物乳杆菌YM-4-3菌株胞外多糖生物合成中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8 李刚;电催化耦合生物合成体系用于CO_2到高附加值化合物转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9 柳乐璇;大肠杆菌生物合成水杨酸[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10 王宁;硫化亚铁的生物合成及催化脱氯性能探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36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736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7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