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苷类化合物与脂肪酶相互作用的生化机理
本文关键词:皂苷类化合物与脂肪酶相互作用的生化机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肥胖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威胁人类健康十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研究表明,抑制胰脂肪酶活力是防治肥胖症的关键。皂苷类化合物能有效抑制胰脂肪酶活性,但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生化机理并不十分清楚。为此,本文以5个皂苷类化合物(TS, OA, B, Ro, Rd)为模型,阐明皂苷类化合物与胰脂肪酶相互作用生化机制,为脂肪酶抑制剂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主要成果如下:1.不同种类皂苷类化合物(TS, OA, B, Ro, Rd)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及其类型不一样,配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TS竞争性抑制脂肪酶活力,其它4种类似物非竞争性抑制脂肪酶活力。抑制酶活力大小依次为Ro (69.8%)OA(68.6%)B(40%)TS (25.7%)Rd(7.69%)。2.分别从动力学、热力学和蛋白构象等方面,探明了不同种类皂苷类化合物(TS, OA, B, Ro, Rd)抑制胰脂肪酶酶活机理。5种皂苷类化合物静态淬灭PL荧光,结合能力与抑制剂分子量有关。皂营类化合物与PL相互作用时,会改变PL蛋白构象和热力学特性。3.表观形态学(AFM电镜分析)和溶解度研究表明,皂苷类化合物(TS, OA, B, Ro, Rd)可以促使溶液中胰脂肪酶发生松散的可溶解的团聚,促进能力Rd≈RoTS≈OAB。
【关键词】:皂苷类化合物 胰脂肪酶 肥胖症 分子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22
- 1.1 肥胖症的产生及其机理14-17
- 1.1.1 肥胖症的定义、评价方法14-16
- 1.1.2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现状16-17
- 1.1.3 肥胖症的产生机理17
- 1.2 抑制脂肪酶活力是减缓肥胖症发生的关键17-21
- 1.2.1 脂肪酶在肥胖症中的作用17-19
- 1.2.2 天然来源的胰脂肪酶抑制剂研究现状19-20
- 1.2.3 皂苷类化合物对脂肪酶活力抑制效果研究20-21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21-22
- 第二章 皂甙类化合物抑制PL活性与抑制类型22-31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22-23
- 2.2 实验方法23-25
- 2.2.1 摩尔浓度比R的引入23
- 2.2.2 PL蛋白含量与水解活力测定23-24
- 2.2.3 皂苷类化合物溶液的配制24
- 2.2.4 皂苷类化合物对脂肪酶活力抑制率分析与EC50值24
- 2.2.5 皂苷类化合物对脂肪酶活力抑制类型判断24-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0
- 2.3.1 PL蛋白含量与水解活力分析结果25-26
- 2.3.2 皂苷类化合物溶液配制的助溶剂选择26-27
- 2.3.3 皂苷类化合物对脂肪酶水解活力抑制率与EC50值计算27-29
- 2.3.4 皂苷类化合物对脂肪酶水解活力抑制类型29-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皂苷类化合物对PL构象的影响31-38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31-32
- 3.2 实验方法32
- 3.2.1 样品配制32
- 3.2.2 圆二色光谱测定32
- 3.2.3 荧光光谱测定32
- 3.3 结果与讨论32-37
- 3.3.1 皂苷类化合物对胰脂肪酶二级结构的影响32-35
- 3.3.2 荧光光谱研究胰脂肪酶三级结构变化35-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皂苷类化合物与PL相互作用动力学和热力学38-44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38-39
- 4.2 实验方法39
- 4.2.1 样品配制39
- 4.2.2 荧光光谱分析39
- 4.2.3 差示扫描微量量热法分析39
- 4.3 结果与讨论39-43
- 4.3.1 皂苷类化合物对胰脂肪酶荧光淬灭类型39-41
- 4.3.2 皂苷类化合物与PL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41-42
- 4.3.3 皂苷类化合物与PL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研究42-43
- 4.4 本章小结43-44
- 第五章 皂苷类化合物对PL表观形态和溶解度的影响44-50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44-45
- 5.2 实验方法45
- 5.2.1 样品配制45
- 5.2.2 水力学半径测定45
- 5.2.3 BCA法测定上清液蛋白浓度变化45
- 5.2.4 AFM电镜观察45
- 5.3 结果与讨论45-49
- 5.3.1 皂苷类化合物对胰脂肪酶水力学半径的影响45-46
- 5.3.2 胰脂肪酶团聚体的溶解性及形态46-48
- 5.3.3 胰脂肪酶团聚体的AFM48-49
- 5.4 本章小结49-50
- 第六章 全文总结50-51
- 参考文献51-58
- 符号说明58-59
- 致谢59-61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1-62
- 作者和导师简介62-63
-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佟继铭;;皂苷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陈颖;周岩;曹银萍;;中药皂苷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年07期
3 刘慧敏;陈道金;朴香兰;;热处理前后壮药“国虾薄”中皂苷类化合物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年15期
4 曹爱民,张东方,沙明,刘桂芳,吴琳;地榆中皂苷类化合物分离、鉴定及其含量测定[J];中草药;2003年05期
5 王萍;王宇鹤;;皂苷类化合物药动学研究近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0年04期
6 李丽;刘志强;许庆轩;宋凤瑞;刘淑莹;;人参中皂苷类化合物的HPLC-ESIMS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6年01期
7 周萍;邵巧云;黄帅;胡福良;;以蜂胶、皂苷类化合物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中总皂苷含量的测定[J];中国蜂业;2013年Z1期
8 贺蕊;;从Rudgea viburnioides中分得抗真菌三萜类及皂苷类化合物[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9年01期
9 杜振霞;赵开径;;刺五加中皂苷类化合物的UPLC-ESI MS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8年S1期
10 陆丹;戴岳;;皂苷类化合物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洋;郑利刚;陆学华;王冠男;杨震;程卯生;;呋甾皂苷类化合物的固相合成方法研究[A];中国当代新医药论丛[C];2004年
2 于红艳;邱再明;刘墨祥;;桔梗中皂苷类化合物的表面活性[A];第二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秦灵灵;周静鑫;刘铜华;;天然药物中皂苷类化合物防治糖尿病研究进展[A];5TH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余伯阳;刘吉华;;中药有效成分皂苷类化合物快速微量免疫分析方法研究[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5 卿晨;方甜甜;张雁丽;;人参皂苷类化合物YR-1辅助肿瘤化疗的实验性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王丽娟;王敏;温竹;;中药皂苷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生昭;皂苷类化合物与脂肪酶相互作用的生化机理[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2 王晶;五加科人参属中药皂苷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宇霞;三种中草药中皂苷类化合物的液质联用分析[D];东华大学;2013年
4 闫海全;三七中主要皂苷类化合物的液相色谱分析与制备鉴定[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曹同涛;合成皂苷类化合物的肿瘤增殖抑制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皂苷类化合物与脂肪酶相互作用的生化机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76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