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N-芳酰基-吲哚-3-乙酸类新型Bcl-2蛋白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初步活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08-31 12:20
   癌症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癌症有着细胞分化及增殖异常、生长不受调控、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特点,同时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是化疗、放疗、手术、免疫疗法等,虽然这些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副作用,且预后困难。如今,医药工作者们都致力于克服这些困难,在化疗方面,药学家们发现和设计了各种针对不同靶点、不同结构的小分子化学治疗药物。其中,以Bcl-2蛋白家族中的抗凋亡蛋白为靶点的小分子化合物有着很好的潜力。在正常细胞中,Bcl-2蛋白家族参与调控细胞的正常凋亡。而在癌细胞中,Bcl-2蛋白家族表达异常,其中,Bcl-2、Mcl-1和Bcl-XL等抗凋亡蛋白表达水平过高,使得细胞凋亡逃逸。因此,抑制Bcl-2抗凋亡蛋白是一个重要的、有效的抗肿瘤思路。在本课题组多年来对Bcl-2抗凋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基础之上,基于靶标的结构,根据其目标物结构特点,结合逆合成分析与文献方法,我们以不同的氨基酸、溴苄以及吲哚美辛为原料,运用亲电取代、酰胺缩合等反应,一共制得39个新的化合物。其中,新中间体10个、具有N-芳酰基-吲哚-3-乙酸的目标化合物29个。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经过1H-NMR、13C-NMR和HRMS进行结构确证。随后,经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tion Assays(FPAs)、噻唑蓝法(MTT)和Flow CytoMetry(FCM)法分别评价了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蛋白抑制活性、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活性。最终,我们从目标化合物中筛选出了多个活性优于阳性对照WL-276的活性化合物。目标化合物8h,8j,8k,81和8m均表现出优于WL-276的Bcl-2/Mcl-1双重抑制活性和更高的抗肿瘤增殖活性。此外,以上五个目标化合物对Bcl-XL抗凋亡蛋白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这能有效的避免因抑制Bcl-XL而产生的血小板减少症这一副作用。其中,化合物8j(KiBcl-2=0.44±0.02μM,KiMcl-1=0.44±0.03μM)表现出最好的Bcl-2/Mcl-1抑制活性和最强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该工作为探索具有亚型选择性的Bcl-2抗凋亡蛋白抑制剂提供了思路。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914
【部分图文】:

细胞凋亡,线粒体,外源性,内源性


图1.邋1细胞凋亡信号通路逡逑细胞凋亡可以通过激活细胞表面表达的死亡受体或通过影响线粒体的多种逡逑细胞内信号来启动,即外源性通路(extrinsic邋pathway)和内源性通路(intrinsic逡逑

示意图,家族,蛋白,代表性


色素邋c邋将会结合邋APAF-1邋(apoptotic邋protease邋activating邋factor-1,促调亡蛋白酶激逡逑活因子-1)和caspase-9形成调亡复合体(apoptosome),进一步激活T游的一系逡逑列效应分子(caspase-3等),最终促成细胞调亡(图1.1)、逡逑1.2邋Bcl-2蛋白家族的简介逡逑Antl-apoptotlc逦Bcl-2邋Md-1逡逑msm ̄MM逦_油逦mmm逦bCi'邋ai逡逑Pro-apoptotic逡逑BAX逡逑BAK逡逑BOK逡逑BH3-only逡逑逦mpmm逦逦1邋bid邋bad邋bim逡逑—丨一逦BIK邋BMF邋HRK逡逑NOXA邋PUMA逡逑图1.2邋Bd-2蛋白家族代表性成员分类示意图逡逑7逡逑

家族,成员,相互作用,蛋白


客硕士学位论文逡逑Bcl-2家族蛋白包含多达四个保守的Bcl-2同源结构域(BH)(图1.2)。人逡逑类Bcl-2家族所有抗凋亡蛋白均含有BH1、BH2、BH3和BH4,包括Bcl-2、Bcl-XL、逡逑Mcl-1、Bcl_W和A1等。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与促凋亡蛋白通过BH3域依赖性逡逑相互作用(BH3邋domain-dependent邋interactions)实现二聚体化2,从而抑制细胞逡逑凋亡。哺乳动物促凋亡蛋白BAX、BAK和BOK含有BH1、BH2和BH3邋(但不逡逑含BH4),被称为“多结构域”(multi-domain)促凋亡蛋白。该类蛋白具有“线逡逑粒体外膜通透作用邋”(mitochondrial邋outer邋membrane邋permeabilization,MOMP),逡逑该作用通过使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细胞色素c等促凋亡调控因子释逡逑放进入胞i}。许多凋亡蛋白仅在BH3结构域内有同源性(BH3-only邋proteins),逡逑包括邋BID、BIM、BAK、BIK、PUMA、NOXA邋和邋BMF邋等邋3。这些邋BH3-only邋蛋逡逑白作为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的拮抗剂,以BIB域依赖性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抗凋逡逑亡蛋白结合。有趣的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国锋;;高考有机合成题类型归纳与解法点拨[J];中学化学;2017年01期

2 扈成浩,华苏明,李兆琳,陈耀祖,陈能煜,赵凡智;MS/MS目标化合物分析法鉴定中药中的麝香酮[J];质谱学报;1989年01期

3 林必桂;于云江;向明灯;余乐洹;李良忠;鞠勇明;玉琳;;基于气相/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联用技术的非目标化合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6年03期

4 侯玲;侯旭;王志明;蔡志强;;新型抗结核药物贝达喹啉的合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5 陈善龙;谭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年06期

6 薛昊;耿颖姝;牛磊;王森;;免疫调节剂特立氟胺的合成工艺改进[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7年01期

7 程永浩;郭彦伸;韩海珠;王楠;张国宏;郭宗儒;吴松;;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药学学报;2010年06期

8 胡素文;张庆伟;宋博;叶发青;郭平;刘剑敏;韩安月;叶云;;γ-氨丙基杂氮硅三环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李冉;韦昌青;张大志;李铁军;;替格瑞洛类似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7年01期

10 杨宏鹏;王刚;彭涛;温晓雪;杨建云;孙云波;刘曙晨;张首国;王林;;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合成及其活性评价[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迪;罗礼阳;周颖;李靖;孟静茹;罗晓星;李明凯;;ArgR:抗MRSA新药物靶标的探索[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唐小江;黄汉林;佘志刚;蔡婷峰;阮小林;王俊;宋向荣;赵金垣;李来玉;;一种新型螯合剂的合成及其驱镉作用[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欢;汪航;王淑霞;刘建萍;张华北;;[~(18)F]标记的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放射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生物评价[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四分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C];2016年

4 顾海昕;黄昊;张永丰;胡娆;;火场不同燃烧基质中汽油目标化合物的残留检测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丁邵珍;廖小平;涂伟忠;吴玲;胡黔楠;;EcoSynther—E.coli生物合成潜力挖掘能手[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6年

6 罗忻;张丽;牛增元;叶曦雯;汤志旭;夏树伟;曲连艺;;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同时筛查确证塑料中多类别目标及非目标有害物质[A];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7:环境与食品安全分析[C];2017年

7 杨金路;赵琳;樊珊珊;张勇;;维格列汀的合成工艺改进[A];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4年

8 宣伟;丁雯;李义平;惠宏襄;张三奇;;4-甲基哌嗪甲酰基二芳基脲的合成和抗肿瘤活性[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朱一倩;陈红燕;张涛;陈秀琴;姜凤超;;3-取代阿齐霉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10 郑飞浪;班树荣;冯秀娥;李青山;;(苯基)(呋喃-2-基)甲酮类的合成及体外活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环宇;书写业界产品新标准[N];中国质量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传;2,4-二芳基-1,3-二硫戊环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药科大学;2001年

2 李行舟;TGFβ受体ALK5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3 代现平;TGF-β受体ALK5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筛选[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4 刘凤志;以NOS为靶点的吡咯烷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抑制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周新明;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筛选[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6 孙青鑓;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7 刘瑶;基于CCR5结构的HIV-1穿入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筛选[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U

本文编号:2808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08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1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