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昔罗霉素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
【学位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914
【部分图文】:
?数板进行计数,最后用2xYT液体培养基调节孢子悬液到一定浓度备用,过滤器过滤??装置如图2-1。??:7得??I??!??图2-1孢子过滤器??Fig.?2-1?Filtration?device?of?spores??1:底部已挖空的玻璃试管(A?tube?with?a?pole?at?the?bottom)?;?2:脱脂棉(Absorbent?cotton)?;?3:??玻璃试管(Teat?glass)??2.2.4.2重组大肠杆菌ETI2567菌悬液的制备??(1)
(4.6x250?mm?),再通过布鲁克液质连用(Q-TOF)进行产物的质谱分析。??2.2.12非昔罗霉素的分离纯化方法??参照图2-2的流程对发酵液中的非昔罗霉素进行纯化,保持p||?8-10的碱性环境。??发酵液离心后经过硅藻土过滤去除残留的不溶性杂质,得到的上淸通过硅酸镁吸附柱??除去feldamycin;?Amberlite?XAD-4大孔树脂柱可以除去nojirimycin。采用阴离子交换柱时??洗脱液为0.5?mol/L-2.0?mol/L的NaCI溶液洗脱具体纯化流程如图2-2。非昔罗霉??素对紫外光只有末端吸收,故初步纯化的样品选择用Agilent?1260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样品中物质成分,使用的分析柱为Spherisorb?NFb?(3?|_im,150??mm)。流动相:A相是含有0.1%甲酸的水,B相是含有0.1%甲酸的乙腈,流速为??0.2?mL/min。洗脱条件:0-20?min,?B?相从?80%降至?40%;?2卜30?min,?B?相?40%;?30-40??min,?B相从4〇%提高至80%;?40-50?min,?B相80%。结合质谱分析对应时间物质的??质核比并进行二级质谱分析判定纯化样品为非昔罗霉素。???^????-V??fi繼额处理稱减心????? ̄ ̄??、,播酸沒论过夜
卜T?\??(?pKC1139-M?1??C7??图3-1重组载体的构建??Fig.?3-1?Construction?of?the?recombinant?vector?pKCI?139-M??pKCl?139-M:?pKCI?139-M?K?pKC1139-M2??将上述己构建好的重组载体经£c^RI和所ndll丨双酶切进行验证,酶切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结果如图3-2所示。通过电泳图可以看出,重组载体经过双酶切后??产生的的大片段与经过酶切线性化的质粒pKCl?139大小一致,约为6.5?kb,小j_,段1j??插入片段大小…致,约为2.8?kb。将双酶切验证正确的重组载体送去测序公u'j测汴,??将结果正确的重组载体命名为pKC丨丨39-MI,即为本实验耑要用十M源承组双交换基??因阻断的质粒。??1?2?M??Bfl-*?6.0?kb??—'?3.0??图3-2?pKCl?139-MI重组载体的酶切分析??Fig.?3-2?Enzyme?digestion?analysis?of?the?recombinant?vector?pKCl?13()-M?I??M:?maker?(I?kb)?;?I、2:?pKCl?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谷静;;麻痹性贝毒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和蛋白组学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2 刘耘,宗敏华,杜伟;有机硅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0年03期
3 柳川;弘志;徐万祥;;最初的酶是蛋白质,还是核酸?[J];世界科学;1987年08期
4 OSarmu NEGISHI;谢晓凤;;茶提取物中黄苷的甲基化作用和咖啡碱的生物合成[J];茶业通报;1987年02期
5 大村智;供田洋;陈代杰;;脂肪酸生物合成阻断剂浅蓝菌素的应用[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7年02期
6 田中宽;高桥秀夫;徐积恩;;放线菌育种的现状和展望[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7年04期
7 陈代杰;许文思;周光邠;;盐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J];医药工业;1987年01期
8 曾晓雄;茶叶香气中萜烯物质的生物合成及其与茶树无性系分类[J];福建茶叶;1988年02期
9 刘毓英;~(35)S标记L型胱氨酸的生物合成[J];核技术;1988年01期
10 廖福荣;蛋氨酸干扰产黄顶孢霉对缬氨酸的摄取[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改造木糖非磷酸化代谢途径及莽草酸途径生物合成高附加值产物[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2 张艳艳;milR在米尔贝霉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黄胜;三环咔唑生物碱neocarazostatin A生物合成中新型级联修饰反应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4 萨巴克;菊叶薯蓣中的皂素生物合成调控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沈璐妍;PGC1α介导线粒体生物合成参与人卵巢癌细胞顺铂耐受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6 廖志华;紫杉醇前体生物合成的分子生物学和抗癌萜类吲哚生物碱的代谢工程[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华燕;利用反义RNA技术进行木质素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8 贾素娟;东方拟无枝酸菌HCCB10007遗传操作系统建立及黄色色素生物合成基因功能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4年
9 郑重;聚羟基脂肪酸酯材料的改性和生物合成[D];清华大学;2005年
10 尚广东;基因工程组合生物合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文;电刺激模拟运动对C2C12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与炎症反应关系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萌;非昔罗霉素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8年
3 王凌云;抗肿瘤天然产物CC-1065和YM-216391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功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4 司天昭;引导糖基转移酶在植物乳杆菌YM-4-3菌株胞外多糖生物合成中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5 李刚;电催化耦合生物合成体系用于CO_2到高附加值化合物转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6 柳乐璇;大肠杆菌生物合成水杨酸[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7 王宁;硫化亚铁的生物合成及催化脱氯性能探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8 陈锡玮;真菌免疫抑制剂霉酚酸侧链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9 张新宇;来源于肠杆菌的巨大套索多肽的生物合成[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10 陈华;林可霉素A分子中反式4-正丙基脯氨酸单元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48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4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