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新型抗真菌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00:11

  本文关键词:新型抗真菌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过去二十年中,侵入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的发病率持续增长。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均存在较大缺陷,例如疗效有限、抗菌谱窄,毒副作用大,药动学性质不理想,以及严重的耐药性。因此,发现新结构类型、新作用机制的抗真菌先导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设计合成新型含有哌啶嗯二唑侧链的三唑类化合物,以期发现高活性、低毒、抗菌谱广且无耐药性的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其次,基于本课题组首次报道的新型咔啉类抗真菌先导化合物,进行骨架改造和提高水溶性的设计,以期发现具有体内活性的衍生物;最后,对于真菌靶标(1,3)-p-D-葡聚糖合成酶((1,3)-β-D-Glucan Synthase, GS),首次构建了药效团模型,该项工作将有助于发现新型GS小分子抑制剂。一、 具有哌啶嗯二唑侧链的三唑类抗真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抗真菌活性研究基于本课题组前期报道的苄氧哌啶类先导化合物,本文设计合成出一系列含有哌啶嗯二唑侧链的新型三唑类化合物。VA二唑环是具有类药性的优势结构,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代谢稳定性,作为平面芳香环连接子,有利于C3侧链和羊毛甾醇14a-去甲基化酶(CYP51)的结合;此外引入VA二唑环是调节亲脂性、调节体内代谢性质的有效策略。基于以上思想,我们合成出25个三唑类化合物。大多数化合物表现出优秀、广谱的抗真菌活性,有7个化合物(6b-d,6g-h, 11a-b)对测试菌株的活性优于氟康唑。特别是化合物6g (MIC=0.031 μg/mL和化合物11b (MIC=0.016 μg/mL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为氟康唑的8-16倍。同时,对于氟康唑无效的烟曲霉菌,大多数目标化合物显示出优良的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研究表明,VA二唑与CACYP51(白色念珠菌CYP51)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和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氟康唑耐药的白色念珠菌,该类化合物表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此外,该类化合物对菌丝形成有抑制作用;通过线虫模型的毒性测试,并未显示出毒性。因此可将其作为有前景的先导化合物进一步开发。二、基于咔啉类新型抗真菌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评价课题组前期报道了一类结构新颖的咔啉类抗真菌化合物,其中高活性化合物C38在杀真菌活性、真菌生物被膜实验、菌丝生长实验中显示了优秀活性。还通过透射电镜和GC-MS研究其作用机制,发现该化合物可能作用于真菌细胞壁。本章节基于C38进行两方面结构改造:(1)围绕A环进行骨架改造:包括改变N原子的位置,仲氨原子转化为酰胺,扩环等(2)基于C38的游离仲氨原子,接入多种氨基酸,制备水溶性衍生物。基于以上思想共合成目标化合物18个。对其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发现四个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活性。同时发现,丝氨酸衍生物B20在感染念珠菌的线虫模型中,表现出较好的体内活性。该结果也证实了咔啉类抗真菌衍生物可能会具有体内抗真菌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前景。三、基于活性配体构建GS小分子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GS抑制剂是目前最新一类抗真菌药物。然而,现有的上市药物均为脂肽类,存在合成难度大,不易口服,价格昂贵等缺陷。因此设计GS小分子抑制剂是当前抗真菌新药研发的前沿方向。由于GS晶体结构尚未解析,我们基于活性配体构建GS小分子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指导GS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已经报道的GS小分子抑制剂有酸萜、哌嗪丙醇类、咖啡酸类、哒嗪酮类和取代苯胺类。其中哒嗪酮类与哌嗪丙醇类结构存在一定相似性,我们推测可能作用于GS的同一结构域。总结这两类化合物的结构和IC5o值,从已报道的100多个分子中选取6个活性分子作为训练集,利用Catalyst的HIPHOP模块构建药效团模型。最后,用Decoyset对药效团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区分能力。
【关键词】:抗真菌 三唑类 咔啉类 (1 3)-β-D-葡聚糖合成酶 药效团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1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缩略词表11-12
  • 前言12-13
  • 第一章 新型抗真菌先导结构的研究进展13-30
  • 一、近年来报道的抗真菌靶点13-16
  • 二、CYP5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16-21
  • 三、GS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21-27
  • 四、展望27-28
  • 五、参考文献28-30
  • 第二章 具有哌啶VA二唑侧链的三唑类抗真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抗真菌活性研究30-59
  • 一、设计思想32-33
  • 二、化学合成33-35
  • 三、体外抗真菌活性和体内毒性测试35-38
  • 四、分子对接研究38-39
  • 五、本章小结39
  • 六、实验部分39-57
  • 七、参考文献57-59
  • 第三章 基于咔啉类新型抗真菌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抗真菌活性研究59-75
  • 一、设计思想60
  • 二、化学合成60-63
  • 三、体外抗真菌活性和构效关系63
  • 四、体内活性测试63-64
  • 五、实验部分64-74
  • 六、参考文献74-75
  • 第四章 基于活性配体构建GS小分子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75-83
  • 一、背景介绍75-76
  • 二、实验方法76-79
  • 三、结果和讨论79-81
  • 四、本章小结81-82
  • 五、参考文献82-83
  • 读期间论文专利及获奖情况83-84
  • 致谢84-85
  • 附录85-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杰强,朱安今;肝脏病并发真菌感染112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年01期

2 ;真菌[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00年03期

3 靳欣;真菌检验技术的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年06期

4 刘冰,余修中,杨敏,杨朝国;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无菌性体液中真菌[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黄彬,薛福英,姚金婵;恶性肿瘤患者院内真菌感染情况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年03期

6 周佩芳 ,李曼玲;医院内尿路真菌感染56例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年22期

7 田瑛;秦树林;;真菌实验检测方法的现状及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2年01期

8 刘正印,盛瑞媛,李旭丽,李太生,王爱霞;院内真菌感染149例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9 桑红;系统性真菌感染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年01期

10 蔡年生;抗真菌药物与真菌感染诊治学术会议论文概述[J];中国新药杂志;200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高兴;彭毅志;聂志宏;张晓兵;庄颖;袁志强;张立辉;周秘;程文广;吴军;张家平;罗奇志;;临床烧伤患者真菌感染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冉玉平;;复杂真菌感染诊治经验分享[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罗高兴;彭毅志;吴军;;烧伤后真菌感染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罗高兴;彭毅志;吴军;;烧伤后真菌感染研究进展[A];第八届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术会议暨贵州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明政;陈光秀;肖光夏;;烧伤并发真菌感染应进一步重视[A];全国第三届烧伤外科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C];1991年

6 于占林;吴洋;;提高真菌检验阳性率的体会[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张晓燕;张红国;;喘息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郭宁如;吴绍熙;;世界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流行因素分析[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张新华;魏旭雷;夏晶;阿克木江;王进军;;慢性腹泻患者真菌感染的调查分析[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吴绍熙;郭宁如;;急性侵袭真菌感染治疗研究进展[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卫东;小小真菌里大乾坤[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华凌;将真菌化敌为友[N];科技日报;2013年

3 孟淑娟;如何减少癣的自身蔓延[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4 常丽君;蚂蚁感染真菌后行为大变[N];科技日报;2011年

5 程文沁;真菌耐药困局寻解[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教授 余进;真菌感染早诊 抢回救治时间[N];健康报;2011年

7 江西医学院一附院 教授 段德卿;老人肺部疾病应防真菌感染[N];家庭医生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贾岩;抗真菌用药的多学科考量[N];医药经济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徐棣军;别把真菌感染误当皮炎湿疹[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乐民;警惕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致真菌感染[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晓红;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及主要病原真菌检测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红娟;Lactobacillus casei AST18抗真菌代谢产物分析及抑菌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胡荣;血液肿瘤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来源及漱口预防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雅玲;养殖环境真菌气溶胶及相关真菌毒素的检测[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5 吴秀祯;双联苄类化合物羽苔素E的抗真菌机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晓利;病原性丝状真菌快速诊断和鉴定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7 袁长婷;核糖体RNA基因间隔区ITS及IGS在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型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8 王志东;伊曲康唑γ-干扰素对真菌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丽波;实验动物模型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快速鉴定、诊断[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国兴;重症监护病房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3 付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继发肺部真菌感染36例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4 包琼凌;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政;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D];中南大学;2010年

6 王浩志;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特点及其因素分析[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7 李克跃;使用不同时间头孢哌酮对大鼠肠道真菌增殖和肠道真菌移位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09年

8 张帅民;预防使用氟康唑对头孢哌酮引起的大鼠肠道真菌增殖和易位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2年

9 郑志鹏;肝脏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流行病特点及其危险因素[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10 程晓丽;黄渤海沉积物真菌分子多样性及新种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抗真菌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41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1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