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分子的自组装纳米药物的设计、制备及抗肿瘤活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3-10-18 19:58
纳米药物在提高癌症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方面具有巨大优势,纳米药物的出现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曙光。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纳米药物递释系统应运而生,即基于小分子的纳米药物(Small molecule-based nanodrug,SMND),几乎全部由小分子药物或药物衍生物(分子量一般小于1000)自组装形成。SMND具有质量可控、载药量较高、组成简单、工艺简便等独特性质,成为新一代纳米药物研究的热点。本课题首次系统的综述了 SMND的研究进展和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依据药物可否进行化学修饰,设计构建了两大类三种SMND,在克服化疗药物临床应用难题的同时,验证和发展SMND的理念,探讨研究SMND的自组装机制,揭示自组装行为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为SMND的合理设计提供借鉴和实验依据,对于推动SMND的广泛应用,促进纳米药物的临床转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基于二硫键诱导自组装的伏立诺他(Suberanilohyroxamicacid,SAHA)小分子纳米药物的研究:SAHA是美国FDA批准的首个异羟肟酸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 i...
【文章页数】:2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一、肿瘤的化学治疗
二、纳米药物递释系统
三、基于小分子的纳米药物递释系统
四、课题设计
第一章 基于二硫键诱导自组装的SAHA小分子纳米药物的研究
一、立题目的与依据
1.1 背景介绍
1.2 课题设计
二、实验材料
2.1 试剂与药品
2.2 仪器
三、实验方法
3.1 缀合物SARA-S-S-V E的合成
3.2 缀合物SARA-O-VE的合成
3.3 SAHA-S-S-VE NPs的制备
3.4 MD模拟SARA-S-S-VE自组装行为
3.5 SAHA-S-S-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6 SARA-S-S-VE的GSH敏感性降解
3.7 体外HDACs抑制活性测定
3.8 SARA-S-S-VE/TPGS NPs的制备
3.9 CAC的测定
3.10 血浆稳定性测定
3.1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
3.12 肿瘤蓄积能力评价
3.13 体内药效评价
四、结果与讨论
4.1 缀合物SAHA-S-S-VE的合成
4.2 缀合物SAHA-O-VE的合成
4.3 SAHA-S-S-VE NPs的制备
4.4 MD模拟SAHA-S-S-VE自组装行为
4.5 SAHA-S-S-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6 SAHA-S-S-VE的GSH敏感性降解
4.7 体外HDACs抑制活性测定
4.8 SAHA-S-S-VE/TPGS NPs的制备
4.9 CAC的测定
4.10 血浆稳定性测定
4.1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
4.12 SAHA-S-S-VE/TPGS NPs肿瘤蓄积能力评价
4.13 体内药效评价
五、结论
第二章 两亲性SAHA/5-Fu缀合物共组装制备复合小分子纳米药物的研究
一、立题目的与依据
1.1 背景介绍
1.2 课题设计
二、实验材料
2.1 试剂与药品
2.2 仪器
三、实验方法
3.1 缀合物5-Fu-VE的合成
3.2 缀合物SAHA-VE的合成
3.3 Co-SMND的制备与表征
3.4 CAC的测定
3.5 MD模拟自组装行为
3.6 5-Fu-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7 SAHA-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8 5-Fu-VE和SAHA-VE的水解稳定性测定
3.9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
3.10 体外协同效果测定
3.11 诱导细胞凋亡能力测定
3.12 体内药效评价
3.13 体内安全性评价
3.14 体内组织分布评价
四、结果与讨论
4.1 缀合物5-Fu-VE的合成
4.2 缀合物SAHA-VE的合成
4.3 Co-SMND的制备与表征
4.4 CAC的测定
4.5 MD模拟自组装行为
4.6 5-Fu-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7 SAHA-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8 5-Fu-VE和SAHA-VE的水解稳定性测定
4.9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和体外协同效果测定
4.10 诱导细胞凋亡能力测定
4.11 体内药效评价
4.12 体内安全性评价
4.13 体内组织分布评价
五、结论
第三章 D-α-生育酚琥珀酸酯诱导的索拉非尼自组装纳米药物的研究
一、立题目的与依据
二、实验材料
2.1 试剂与药品
2.2 仪器
三、实验方法
3.1 两亲性小分子稳定剂的筛选及“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3.2 纳米制剂表征
3.3 纳米制剂的稳定性评价
3.4 纳米制剂组装机制的研究
3.5 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自组装行为
3.6 体外释放
3.7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3.8 体内药动学评价
3.9 体内药效学评价和初步安全性评价
四、结果与讨论
4.1 两亲性小分子稳定剂的筛选及“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4.2 纳米制剂表征
4.3 纳米制剂的稳定性评价
4.4 纳米制剂组装机制的验证
4.5 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自组装行为
4.6 体外释放
4.7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4.8 体内药动学评价
4.9 体内药效学评价和初步安全性评价
五、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855098
【文章页数】:2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一、肿瘤的化学治疗
二、纳米药物递释系统
三、基于小分子的纳米药物递释系统
四、课题设计
第一章 基于二硫键诱导自组装的SAHA小分子纳米药物的研究
一、立题目的与依据
1.1 背景介绍
1.2 课题设计
二、实验材料
2.1 试剂与药品
2.2 仪器
三、实验方法
3.1 缀合物SARA-S-S-V E的合成
3.2 缀合物SARA-O-VE的合成
3.3 SAHA-S-S-VE NPs的制备
3.4 MD模拟SARA-S-S-VE自组装行为
3.5 SAHA-S-S-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6 SARA-S-S-VE的GSH敏感性降解
3.7 体外HDACs抑制活性测定
3.8 SARA-S-S-VE/TPGS NPs的制备
3.9 CAC的测定
3.10 血浆稳定性测定
3.1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
3.12 肿瘤蓄积能力评价
3.13 体内药效评价
四、结果与讨论
4.1 缀合物SAHA-S-S-VE的合成
4.2 缀合物SAHA-O-VE的合成
4.3 SAHA-S-S-VE NPs的制备
4.4 MD模拟SAHA-S-S-VE自组装行为
4.5 SAHA-S-S-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6 SAHA-S-S-VE的GSH敏感性降解
4.7 体外HDACs抑制活性测定
4.8 SAHA-S-S-VE/TPGS NPs的制备
4.9 CAC的测定
4.10 血浆稳定性测定
4.1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
4.12 SAHA-S-S-VE/TPGS NPs肿瘤蓄积能力评价
4.13 体内药效评价
五、结论
第二章 两亲性SAHA/5-Fu缀合物共组装制备复合小分子纳米药物的研究
一、立题目的与依据
1.1 背景介绍
1.2 课题设计
二、实验材料
2.1 试剂与药品
2.2 仪器
三、实验方法
3.1 缀合物5-Fu-VE的合成
3.2 缀合物SAHA-VE的合成
3.3 Co-SMND的制备与表征
3.4 CAC的测定
3.5 MD模拟自组装行为
3.6 5-Fu-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7 SAHA-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8 5-Fu-VE和SAHA-VE的水解稳定性测定
3.9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
3.10 体外协同效果测定
3.11 诱导细胞凋亡能力测定
3.12 体内药效评价
3.13 体内安全性评价
3.14 体内组织分布评价
四、结果与讨论
4.1 缀合物5-Fu-VE的合成
4.2 缀合物SAHA-VE的合成
4.3 Co-SMND的制备与表征
4.4 CAC的测定
4.5 MD模拟自组装行为
4.6 5-Fu-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7 SAHA-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8 5-Fu-VE和SAHA-VE的水解稳定性测定
4.9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和体外协同效果测定
4.10 诱导细胞凋亡能力测定
4.11 体内药效评价
4.12 体内安全性评价
4.13 体内组织分布评价
五、结论
第三章 D-α-生育酚琥珀酸酯诱导的索拉非尼自组装纳米药物的研究
一、立题目的与依据
二、实验材料
2.1 试剂与药品
2.2 仪器
三、实验方法
3.1 两亲性小分子稳定剂的筛选及“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3.2 纳米制剂表征
3.3 纳米制剂的稳定性评价
3.4 纳米制剂组装机制的研究
3.5 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自组装行为
3.6 体外释放
3.7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3.8 体内药动学评价
3.9 体内药效学评价和初步安全性评价
四、结果与讨论
4.1 两亲性小分子稳定剂的筛选及“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4.2 纳米制剂表征
4.3 纳米制剂的稳定性评价
4.4 纳米制剂组装机制的验证
4.5 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自组装行为
4.6 体外释放
4.7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4.8 体内药动学评价
4.9 体内药效学评价和初步安全性评价
五、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855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85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