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代三氟乙烷与(杂)芳基羧酸盐的脱羧偶联及3-吡啶硼酸与烯丙醇的偶联反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碘代三氟乙烷与(杂)芳基羧酸盐的脱羧偶联及3-吡啶硼酸与烯丙醇的偶联反应研究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碘代三氟乙烷与(杂)芳基羧酸盐的脱羧偶联反应以及烯丙醇与3-吡啶硼酸的氧化偶联反应。1.碘代三氟乙烷与(杂)芳基羧酸盐的脱羧偶联反应的研究a)(杂)芳基羧酸盐的合成以带有各种官能团的(杂)芳基羧酸为原料,和叔丁醇钾反应,共得到相应的(杂)芳基羧酸盐19个(Scheme 1)。b)碘代三氟乙烷与(杂)芳基羧酸盐的脱羧偶联反应的研究通过研究碘代三氟乙烷与(杂)芳基羧酸盐的脱羧偶联反应,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把三氟乙基直接引入到(杂)芳环的方法。通过对催化剂、配体、溶剂、添加物、温度、时间的筛选,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得到了最好的反应条件:在氩气保护下以Pd Cl2为催化剂,PPh3为配体,Cu I为添加物,DMA作溶剂,油浴150℃反应4 h,共得到三氟乙基类化合物15个(Scheme 2)。2.烯丙醇与3-吡啶硼酸的氧化偶联反应的研究通过研究烯丙醇与3-吡啶硼酸的氧化偶联反应,我们发现了一种合成β-(杂)芳基羰基化合物的方法。通过对催化剂、配体、溶剂、添加物、温度、时间的筛选,得到了最好的反应条件:在空气氛围下以Pd(OAc)2为催化剂,BPy为配体,Cu Cl为添加物,DMSO作溶剂,在油浴80℃下,反应12 h(Scheme 3)。
【关键词】:脱羧偶联反应 三氟乙基化反应 氧化偶联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33
- 1.1 有机氟化物的概述10-11
- 1.2 直接引入三氟乙基的方法的概述11-14
- 1.3(杂)芳基羧酸与卤代烃的脱羧偶联反应的概述14-22
- 1.3.1 苯基羧酸类化合物与卤代烃的脱羧偶联反应15-19
- 1.3.2 杂环羧酸类化合物与卤代烃的脱羧偶联反应19-22
- 1.4 β-芳基羰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概述22-27
- 1.4.1 芳基硼酸与烯丙醇类化合物的氧化偶联反应23-24
- 1.4.2 卤代芳烃与烯丙醇类化合物的偶联反应24-26
- 1.4.3 其它类型的偶联反应26-27
- 1.5 课题的引出27-29
- 参考文献29-33
- 第二章 碘代三氟乙烷与(杂)芳基羧酸盐的制备及二者的脱羧偶联反应的研究33-54
- 2.1 引言33
- 2.2 碘代三氟乙烷的合成33-34
- 2.3(杂)芳基羧酸盐的合成34-37
- 2.4 碘代三氟乙烷与(杂)芳基羧酸盐的脱羧偶联反应的研究37-47
- 2.4.1 初始条件的选择37-38
- 2.4.2 催化剂及其用量的筛选38-39
- 2.4.3 配体及其用量的筛选39-40
- 2.4.4 添加物及其用量的筛选40-41
- 2.4.5 溶剂及其用量的筛选41-42
- 2.4.6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筛选42-43
- 2.4.7 封管反应及微波反应的实验43
- 2.4.8 底物适用性的研究43-47
- 2.5 小结47
- 2.6 实验部分47-53
- 2.6.1 仪器与试剂47-48
- 2.6.2 碘代三氟乙烷的合成48
- 2.6.3 (杂)芳基羧酸盐的合成48-49
- 2.6.4 碘代三氟乙烷与(杂)芳基羧酸盐的脱羧偶联反应49
- 2.6.5 产物表征49-53
- 参考文献53-54
- 第三章 烯丙醇与 3-吡啶硼酸的氧化偶联反应的研究54-64
- 3.1 引言54
- 3.2 结果与讨论54-61
- 3.2.1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筛选54-55
- 3.2.2 反应底物比例的筛选55-56
- 3.2.3 溶剂的筛选56-57
- 3.2.4 配体及其用量的筛选57-58
- 3.2.5 催化剂及其用量的筛选58-59
- 3.2.6 添加物及其用量的筛选59-60
- 3.2.7 保护气体的筛选60-61
- 3.3 小结61
- 3.4 实验部分61-63
- 3.4.1 仪器与试剂61-62
- 3.4.2 烯丙醇与 3-吡啶硼酸类化合物的氧化偶联反应62
- 3.4.3 产物表征62-63
- 参考文献63-64
- 总结论64-65
- 附录65-79
- 个人简历79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光丽霞,袁发焕,刘立,赵聪敏,温恩懿,奚敏,艾友萍,王升启,王小红,姜中兴;薄层色谱法纯化卟啉锰修饰的TFO[J];重庆医学;2002年11期
2 高文涛,杨锦宗;3-[(4'-羧基)-2'-喹啉基]怡酚酮的合成及溴代和偶联反应[J];化学试剂;1999年04期
3 Li JH;蒋旭东;;无溶剂的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年01期
4 曾志定;多阶半微分电分析法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J];中国公共卫生;1993年05期
5 彭小丽,陈连植,郁通;芳基硼酸与溴代芳烃的三苯基膦钯催化偶联反应[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年03期
6 高文涛,张淑芬,杨锦宗;3-[(4′-羧基)-2′-喹啉基]怡酚酮的合成及溴代和偶联反应[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7 范田运;董芬;刘晟;郝小江;穆淑珍;;N-(2-(1,3-二氧代异吲哚啉-2-基)-丙酰基)-5-甲氧基)甲酰胺的合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林涛;吴之清;周向葛;;水溶性铜配合物催化水相偶联反应[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2 雷爱文;;偶联反应中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铁生;张齐英;徐占辉;付志华;吴养洁;;自组装膜催化碳炭偶联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韩自省;张金莉;吴养洁;;杯[4]乙酯与氯化钯钠萃合物在酰氯、酸酐与芳基硼酸的偶联反应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5 金明;郑礼康;张敬先;韩世清;;水相体系醇胺类化合物与卤代芳烃的催化偶联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Deepak P.Shelar;何平;王斌;陈勇;;铜(I)配合物光催化脱氢偶联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1分会:光化学[C];2014年
7 李靖;冯金娟;石先莹;魏俊发;;固载双层离子液体-Pd(0)催化剂在Suzuki偶联反应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倪振杰;王静;莫松;沈增明;;钯催化的分子内脱羧偶联反应:在低温下有效生成杂环的一种方法[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9 崔冬梅;张辰;;镍金属络合物催化下的三成分碳-碳键连续偶联反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刘广宇;龚军芳;吴养洁;;环钯化二茂铁亚胺-三苯基膦配合物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密霞;自由基反应及钯催化偶联反应在C-C/C-P键构筑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5年
2 李鹏斌;大位阻富电子有机膦配体参与的钯催化偶联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嗣昌;过渡金属钯、铜催化的碳—碳、碳—杂原子偶联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李靖;有机锌试剂参与的偶联反应中重要基元反应的动力学和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5 李翔;取代丙炔酸和二氟乙酸参与的脱羧偶联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6 孙健;纳米钯催化插羰和羧化偶联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 刘景辉;铜催化或参与的饱和碳—碳键上的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陆熹;镍催化还原偶联反应研究:天然产物的合成与修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熊自常;Ⅰ新型[PSiP]铁、钴和镍钳式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 Ⅱ氟代芳香化合物的生成及铁氢化合物反应性质的反应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0 唐建生;钯催化炔卤化合物偶联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智才;钯与金催化的炔羰基化合物与烯烃的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范美;铟催化氧化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黄兴;1微波辅助Cu催化Suzuki反应的研究;2喹唑啉二酮的合成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操强;过渡金属催化的C-S键偶联反应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5 张展;镍催化卤代芳烃与烯丙基卤化物的偶联反应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6 赵恒民;铜催化下钐试剂-DMF促进的偶联反应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7 张春伶;Pd/γ-Al_2O_3催化萘醌与4-碘苯甲醚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牛志勇;氮杂环卡宾钯磁性纳米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Suzuki偶联反应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3年
9 薛媛;DDQ促进环缩醛与氧亲核试剂的偶联反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10 赖俊汕;2-氯-1,3-二噻烷与醛、炔烃的自由基偶联反应及多取代呋喃的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78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778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