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基于双载模式的聚合物胶束用于多西他赛的pH敏感递送

发布时间:2017-09-02 23:03

  本文关键词:基于双载模式的聚合物胶束用于多西他赛的pH敏感递送


  更多相关文章: 双载模式 聚合物胶束 多西他赛 pH敏感


【摘要】:近年来癌症的早期诊断技术和治疗干预技术迅速发展,然而癌症仍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癌症治疗是最具挑战性的全球问题之一。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不能接受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的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疗效较好。然而,由于化疗药物在全身非选择性分布,癌症病人接受化疗的同时正常组织会受到不同程度损伤,造成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聚合物胶束是一种由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递送载体。作为新型纳米给药系统,聚合物胶束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血浆蛋白的吸附,稳定递送药物,增加血液循环时间;纳米级粒径(200nm)有助于其利用EPR效应蓄积到肿瘤组织,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性。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聚合物胶束被广泛用于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中。2007年,PEG-PLA包载紫杉醇的胶束(Genexol-PM(?))在韩国上市,用于复发性或转移性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临床结果显示,与泰素(Taxol(?))相比,Genexol-PM(?)在肿瘤组织有明显蓄积,治疗效果更强,并且没有过敏反应和明显的组织毒性出现。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方式分为两种:物理包裹和化学结合。物理包裹方法制备过程简单,条件简单易控;然而通过此方法制备的胶束载药量低且体循环过程中药物易突释。化学结合法制备的胶束在血液循环中药物不易突释,载药量可通过调节反应物比例得到控制;然而,由于药物与载体通过较稳定的化学键连接,胶束到达靶组织后药物不易释放,疗效降低。本课题采用课题组前期制备的两种pH敏感结合物普朗尼克Pluronic P123-单腙键-多西他赛(P123-single-hydrazone-Docetaxel, P123-s-hyd-DTX)和普朗尼克Pluronic P123-双腙键-多西他赛(P123-double-hydrazone-Docetaxel, P123-d-hyd-DTX)作为载体材料,进一步物理包封多西他赛(Docetaxel, DTX),使用化学结合与物理包裹的双载策略制备聚合物胶束P123-s-hyd-DTX/DTX和P123-d-hyd-DTX/DTX。与单用化学结合或物理包裹方式载药相比,双载策略不仅能提高胶束载药量,还能控制药物的释放,即包封的药物首先释放以达到治疗浓度,化学结合的药物缓慢释放以维持有效的治疗浓度。本课题制备双载型胶束所用的两种结合物材料均具有pH敏感性,当两种胶束在血液循环(pH 7.4)时药物不易释放,而通过EPR效应蓄积到肿瘤组织时,在弱酸性环境中腙键响应性断裂,胶束解聚,药物释放。本课题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多西他赛体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2)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的制备与理化性质表征;(3)P 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的体内外评价。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多西他赛体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本课题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了DTX的体外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标准曲线并对日内日间精密度、方法回收率、加样回收率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DTX浓度在5-40 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回收率均符合分析要求,能够满足DTX体外含量测定要求。2 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的制备与理化性质表征本课题选择薄膜水化法制备了胶束,以结合物的质量、投药量、水化体积、水化时间、水化温度为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而后选择对包封率影响较大的因素设计正交实验筛选最优处方与工艺。以最优工艺处方分别制备三批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对胶束的微观形态、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胶束的包封率及载药量,用动态光散射粒径仪测定两种胶束在血浆中粒径的变化,从而考察了胶束的血浆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制备的两种胶束粒子形态圆整,大小均匀无明显黏连;P123-s-hyd-DTX/DTX胶束的粒径为(121.63+3.72)nm,PDI=0.32,Zeta电位为(-7.50+0.55)mV,包封率为(88.30±2.11)%,载药量为(14.87+0.10)%;P123-d-hyd-DTX/DTX胶束的粒径为(110.37+9.03)nm,PDI=0.39,Zeta电位为(-4.27+0.34)mV,包封率为(83.06+2.73)%,载药量为(12.64±0.12)%;血浆稳定性实验表明两种胶束在实验条件下可维持稳定达12 h。3 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的体内外评价本课题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了两种聚合物胶束的pH敏感性,并比较含单腙键胶束和含双腙键胶束的释药行为。以B16F10黑色素瘤细胞为模型细胞,利用MTT法对载体材料Pluronic P123及两种聚合物胶束进行了评价,并与游离药比较。给雌性昆明小鼠接种B16F10黑色素瘤细胞,选用造模成功的小鼠评价了两种聚合物胶束的体内抗肿瘤效果,并与上市多西他赛注射液比较;对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给药组肿瘤组织的变化。本课题最后对两种聚合物胶束的体外溶血性进行了考察;体内药效试验结束后对各组小鼠正常器官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了各组织的生理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胶束均具有明显的pH敏感释药特性。在pH6.5条件下,P123-d-hyd-DTX/DTX胶束的累积释放量远大于P123-s-hyd-DTX/DTX胶束,说明P123-d-hyd-DTX/DTX胶束具有较高的pH响应性。MTT实验中两种胶束都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细胞毒作用。较低浓度时,游离DTX的细胞毒性高于两种胶束(p0.05);随着药物浓度增加,两种胶束显示与游离DTX相当的细胞毒性。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中,与生理盐水相比,两种胶束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p0.01),且小鼠体重没有明显下降(p0.01)。肿瘤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相比于生理盐水,多西他赛注射液和胶束均能明显破坏肿瘤细胞的结构,且两种胶束的抑瘤效果更明显。体外溶血性实验和正常组织的切片实验表明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无明显溶血现象,且正常组织没有产生明显病变。本课题采用双载模式制备的两种聚合物胶束P123-s-hyd-DTX/DTX和P123-d-hyd-DTX/DTX具有较高的抑瘤效果和较低的组织毒性,为DTX新型胶束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实验基础。
【关键词】:双载模式 聚合物胶束 多西他赛 pH敏感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
【目录】:
  • 中文摘要12-15
  • ABSTRACT15-19
  • 符号说明19-21
  • 前言21-27
  • 第一章 多西他赛体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27-35
  • 一、试验材料27-28
  • 1 试剂与药品27-28
  • 2 主要仪器28
  • 二、实验方法28-29
  • 1 DTX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28-29
  • 1.1 确定检测波长28
  • 1.2 建立标准曲线28
  • 1.3 精密度实验28-29
  • 1.4 方法回收率实验29
  • 1.5 加样回收率实验29
  • 2 统计学分析29
  • 三、实验结果29-33
  • 1 DTX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29-33
  • 1.1 检测波长的确定29-31
  • 1.2 标准曲线的建立31-32
  • 1.3 精密度实验结果32-33
  • 1.4 方法回收率实验结果33
  • 1.5 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33
  • 四、讨论33-34
  • 五、本章小结34-35
  • 第二章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与理化性质表征35-53
  • 一、实验材料36-37
  • 1 试剂与药品36
  • 2 主要仪器36-37
  • 二、实验方法37-40
  • 1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工艺与处方研究37-39
  • 1.1 单因素考察聚合物胶束的处方工艺37-38
  • 1.2 正交设计优化聚合物胶束的工艺处方38-39
  • 2 聚合物胶束的理化性质研究39-40
  • 2.1 电镜形态观察39
  • 2.2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测定39
  • 2.3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39-40
  • 3 聚合物胶束在血浆中的稳定性40
  • 三、实验结果40-51
  • 1 聚合物胶束的处方工艺研究结果40-46
  • 1.1 单因素考察结果40-43
  • 1.2 正交实验结果43-46
  • 2 聚合物胶束理化性质研究结果46-48
  • 2.1 电镜观察结果46-47
  • 2.2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测定结果47-48
  • 2.3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结果48
  • 3 聚合物胶束血浆稳定性考察结果48-51
  • 四、讨论51-52
  • 五、本章小结52-53
  • 第三部分 聚合物胶束的体内外评价53-87
  • 一、试验材料53-55
  • 1 试剂与药品54
  • 2 主要仪器54
  • 3 主要溶液配制54-55
  • 3.1 培养细胞用无菌PBS(pH 7.4)的配制54
  • 3.2 MTT溶液的配制54-55
  • 4 细胞与动物55
  • 二、实验方法55-61
  • 1 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体外释放研究55-58
  • 1.1 DTX体外释放方法学建立55-56
  • 1.2 DTX-LEV体外释放方法学建立56-57
  • 1.3 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在不同pH值释放介质中释放度测定57-58
  • 2 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体外细胞毒性实验58
  • 3 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58-59
  • 3.1 建立动物模型58-59
  • 3.2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59
  • 3.3 肿瘤组织切片实验59
  • 4 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的溶血实验及正常组织切片实验59-61
  • 4.1 溶血性实验60-61
  • 4.2 正常组织切片实验61
  • 三、实验结果61-84
  • 1 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体外释放研究61-75
  • 1.1 DTX体外释放方法学的建立61-67
  • 1.2 DTX-LEV体外释放方法学建立67-73
  • 1.3 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在不同pH释放介质中释放度的测定73-75
  • 2 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体外细胞毒实验结果75-76
  • 3 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76-80
  • 3.1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77-79
  • 3.2 肿瘤组织切片实验结果79-80
  • 4 P123-s-hyd-DTX/DTX胶束和P123-d-hyd-DTX/DTX胶束的溶血实验及正常组织切片实验80-84
  • 4.1 体外溶血性实验结果80-83
  • 4.2 正常组织切片实验结果83-84
  • 四、讨论84-85
  • 五、本章小结85-87
  • 总结和展望87-90
  • 参考文献90-94
  • 致谢94-9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5-9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倩况表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钢;臧琛;李慧;张保献;;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年19期

2 李红霞;吴莉莉;宋佳;张业旺;;聚合物胶束在药物传输系统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13年13期

3 王艳萍;郝红;韦雄雄;樊安;张粉艳;;聚合物胶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3年06期

4 陈芳;李娟;;聚合物胶束载药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08期

5 余敬谋;吴家忠;王新石;金一;;核交联聚合物胶束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4年02期

6 左靖;杨明;李淼;杜丽娜;金义光;;吉西他滨脂质衍生物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和抗肿瘤活性[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年03期

7 徐晖,丁平田,王绍宁,邓意辉,郑俊民;聚合物胶束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10期

8 邓字宇;刘先昊;张蒙夏;唐圣松;;聚合物胶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年02期

9 潘丹;赵燕军;王征;;星形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年04期

10 张庭;周建平;姚静;;阿霉素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特性评价[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孝寅;;新型药物载体聚合物胶束在我国研究的现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2 肖玲;孙晓辉;陈华兵;朱艳红;徐辉碧;杨祥良;;聚合物胶束细胞摄取的膜融合机制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张建祥;颜美秋;邱利焱;金一;朱康杰;;基于两亲聚膦腈的聚合物胶束的合成及其初步体外评价[A];“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范孝寅;;新型药物载体聚合物胶束在我国研究的现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杨婷媛;张强;;以整合素为靶向的新型聚合物胶束联合给药系统的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王永中;李雅娟;张志文;沙先谊;方晓玲;;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制剂[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杨婷媛;张强;;以整合素为靶向的新型聚合物胶束联合给药系统的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8 敖丽娇;黄亮;粟武;;肝素-叶酸复合胶束用于MRI及双靶向药物运输[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9 聂淑瑜;章莉娟;;pH敏感聚合物胶束载药和释放行为的介观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10 李永文;夏和生;;双重响应聚合物胶束制备及高强度聚焦超声控制释放行为[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静;超顺磁性Fe_3O_4磁性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制备与磁靶向载药体系性能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2 王蓓蕾;葡萄糖响应性嵌段共聚物胶束及对胰岛素的控制释放[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璐;倍他环糊精修饰的载阿霉素聚合物胶的构建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何月英;羰基官能团化聚己内酯共聚物合成、表征及其体外释药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5 马颖颖;温度和pH敏感性可降解高分子胶束载药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穆朝峰;多烯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克服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0年

7 杜姣姣;基于几类生物大分子的绿色化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8 张燕;多功能性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9 王永中;紫杉醇嵌段共聚物胶束给药系统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淑瑜;自组装聚合物胶束药物递送系统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黄淑玲;β-环糊精两亲性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活体成像考察[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杨金龙;淀粉基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陈名家;还原响应型淀粉基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 蔡萌;cRGD肽修饰的还原响应性聚合物胶束用于阿霉素的靶向递送及评价[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6 苏志会;基于双载模式的聚合物胶束用于多西他赛的pH敏感递送[D];山东大学;2016年

7 王秋实;mPEG-S-S-Cys-CLB载药化合物合成[D];延边大学;2016年

8 汪家伟;粒径可控D-甘露糖修饰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靶向药物输送应用[D];江南大学;2016年

9 黄燕;透明质酸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在抗肿瘤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10 王磐;功能化两亲性聚合物胶束及其在药物控制释放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81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781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a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