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毒素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复方制剂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豚毒素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复方制剂的研究
【摘要】:近二十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并不十分理想,一直未能降低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率。复方制剂具有增效、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河豚毒素为高选择性钠(Na+)通道阻滞剂,具有镇痛、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但其活性高、毒性大、治疗指数低,严重影响了在临床上的研究应用。利多卡因是临床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单独应用效果欠佳,且会加重心功能不全。因此,研究微量河豚毒素与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组合物的抗心律失常效果,研制河豚毒素利多卡因复方制剂,以增强抗心律失常疗效,并使河豚毒素毒性限制到最小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本文以河豚毒素和利多卡因作为模型药物,采用大鼠乌头碱心律失常模型,研究了河豚毒素利多卡因复方制剂的抗心律失常疗效,结果表明河豚毒素和利多卡因具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协同作用。筛选获得的优选配方(由1μg河豚毒素与5 mg利多卡因组成)与单方相比,具有显著延迟模型鼠心律失常起始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完全扭转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率等作用,该复方制剂尤其适于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制剂中河豚毒素和利多卡因的含量及有关物质,试验结果表明河豚毒素和利多卡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024~10.24μg?mL-1和0.5010~15.0324 mg?mL-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8%和99.78%,RSD分别为1.13%和0.65%(n=9),表明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易行,可以有效控制复方制剂的质量。以河豚毒素和利多卡因的含量、有关物质和制剂的外观作为关键指标,考察不同辅料对复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最终选取枸橼酸为助溶剂,右旋糖酐40为稳定剂,甘露醇为赋形剂,制备了河豚毒素利多卡因冻干粉针复方制剂,并进行了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方制剂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河豚毒素 利多卡因 复方制剂 抗心律失常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5
【目录】:
- 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综述13-30
- 1.1 心律失常简介13-18
- 1.1.1 心律失常的分类13-14
- 1.1.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14-17
- 1.1.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进展17
- 1.1.4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17-18
- 1.2 河豚毒素和利多卡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18-25
- 1.2.1 河豚毒素18-21
- 1.2.2 盐酸利多卡因21-24
- 1.2.3 河豚毒素与利多卡因合用研究进展24-25
- 1.3 河豚毒素与利多卡因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25-29
- 1.3.1 河豚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25-28
- 1.3.2 利多卡因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28-29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29-30
- 第二章 河豚毒素利多卡因对乌头碱引发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30-37
- 2.1 实验材料30-31
- 2.1.1 受试药物30
- 2.1.2 实验动物30-31
- 2.1.3 原料与试剂31
- 2.1.4 实验仪器31
- 2.2 实验方法31-32
- 2.2.1 大鼠心律失常时间及死亡率32
- 2.2.2 心律失常评分的变化32
- 2.2.3 统计学处理32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32-35
- 2.3.1 大鼠心律失常及死亡率的变化32-34
- 2.3.2 大鼠心律失常评分的比较34-35
- 2.3.3 讨论35
- 2.4 本章小结35-37
- 第三章 河豚毒素利多卡因复方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37-51
- 3.1 实验材料37-38
- 3.1.1 试剂37
- 3.1.2 仪器37-38
- 3.2 实验方法38-40
- 3.2.1 色谱条件38-39
- 3.2.2 溶液的制备39-40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40-50
- 3.3.1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40-45
- 3.3.2 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学验证45-50
- 3.3.3 讨论50
- 3.4 本章小结50-51
- 第四章 河豚毒素利多卡因复方制剂的制备及处方研究51-60
- 4.1 实验材料51-52
- 4.1.1 仪器51
- 4.1.2 试剂51-52
- 4.2 处方研究52-59
- 4.2.1 处方组成的考察52-53
- 4.2.2 处方设计的基本思路53-54
- 4.2.3 处方筛选与优化54-58
- 4.2.4 河豚毒素复方制剂的制备工艺58-59
- 4.3 本章小结59-60
- 第五章 河豚毒素利多卡因复方制剂的稳定性考察60-66
- 5.1 试剂与仪器60-61
- 5.1.1 试剂60-61
- 5.1.2 实验仪器61
- 5.2 影响稳定性因素实验61-64
- 5.2.1 考察项目61
- 5.2.2 影响因素试验61-62
- 5.2.3 试验结果与讨论62-64
- 5.3 加速试验64-65
- 5.3.1 考察项目64
- 5.3.2 考察条件64-65
- 5.4 本章小结65-66
- 第六章 结语66-67
- 参考文献67-72
- 致谢72-73
- 发表的论文与专利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珍;陈建业;;河豚毒素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年10期
2 桂英爱;王洪军;郝佳;周军;;河豚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殷芹;刘岩;宫庆礼;;河豚毒素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8年06期
4 刘燕婷;雷红涛;钟青萍;;河豚毒素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02期
5 洪专;陈伟珠;陈晖;张怡评;;7种有机酸溶液中河豚毒素的稳定性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07期
6 刘希;陈佳;刘勤;郭磊;毛军文;谢剑炜;;基于阳离子交换-反相混合分离模式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河豚毒素新方法[J];军事医学;2012年06期
7 ;河豚毒素的用途[J];中级医刊;1959年07期
8 ;加拿大科学家用河豚毒素戒毒[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年06期
9 段发淼,谢心磊,朱宝平;用小鼠单位法检测河豚毒素[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年04期
10 王亚丽,王玉霞;河豚毒素定量检测的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川;童朝阳;郝兰;群刘冰;;河豚毒素检测方法的建立[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2 徐英;库宝善;胡刚;耿兴超;齐世荃;;河豚毒素与吗啡联合应用的作用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神经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药理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李善茂;林长江;汪吉章;李福华;王鑫;李伟;;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检测河豚毒素[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三卷)[C];2013年
4 陈晓;文红梅;李伟;张路;赵继红;;亲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河豚子中的河豚毒素[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5 徐勤惠;荣康泰;恽榴红;;河豚毒素实验疫苗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朱邦师;;河豚毒素的检验[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7 谢克勤;于丽华;张理;朱振平;;碳酸氢钠等化合物对小鼠河豚毒素急性中毒的拮抗作用[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徐勤惠;荣康泰;恽榴红;;高效河豚毒素抗毒实验疫苗的研制[A];第八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暨第七届Servier奖颁奖大会会议摘要集[C];2003年
9 王洪允;江骥;胡蓓;;LC-MS-MS测定血浆中河豚毒素[A];200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齐名江;;河豚中毒的动物实验研究[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仲明;康特成全球最大河豚毒素生产基地[N];泰州日报;2011年
2 徐铮奎;河豚素:天生我毒必有用[N];医药经济报;2008年
3 吴颂;河豚不能舍命吃[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4 记者梁思奇;广西低毒河豚标准化养殖通过鉴定[N];经济参考报;2009年
5 怡勇;韩国 分离河豚毒素技术开发成功[N];医药导报(中药报);2004年
6 辑;身藏剧毒的动物杀手[N];中国特产报;2003年
7 解放军305医院 王树贤邋曹X 张立霞;别再冒死吃河豚了[N];健康报;2008年
8 武警总医院 刘庆春;又到河豚肥美时[N];健康报;2008年
9 何平安 卢永辉;人工繁育河豚获得成功[N];福建日报;2000年
10 深圳商报记者 丁时照 徐明天 实习生 李川;高科技帮我们远离疼痛[N];深圳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孟宪梅;河豚毒素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三种海洋生物毒素融合单链抗体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晓杰;织纹螺(Nassarius spp.)体内河豚毒素来源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3 武振龙;产河豚毒素菌株RG-3B6、RG-33B的分离纯化及其发酵产物中河豚毒素的检测[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莺;产河豚毒素微生物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晓;河豚毒素的质量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张玉明;抗河豚毒素抗体的制备及鉴定[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4 陈永强;河豚毒素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复方制剂的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6年
5 达情;河豚毒素的中毒、检测及评价[D];苏州大学;2011年
6 赵立强;脱水河豚毒素的制备及其对神经干兴奋性的影响[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7年
7 孙成彪;河豚毒素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岳田芳;海藻希瓦氏菌发酵产生河豚毒素的提取与检测[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邓志科;膜分离技术在河豚毒素纯化及浓缩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10 李德昆;河豚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44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84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