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人体血浆中miR-148a表达水平与氟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19:14

  本文关键词:人体血浆中miR-148a表达水平与氟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miR-148a 表达水平 氟伐他汀 药代动力学 PXR OATP1B1


【摘要】:背景:微小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约20~24nt,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miRNA通过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不仅在细胞分化、增殖、代谢和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而且在药物转运代谢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已表明miR-148a可与核受体PXR 3’-UTR的miR-148a识别元件(PXR-MRE-148a)结合,进而抑制PXR mRNA的翻译,使得PXR蛋白水平降低,其下游CYP3A4表达量随之减少;证明miRNA可通过对靶基因mRNA的转录后调控,引起PXR的翻译抑制,最终减少其下游靶蛋白的表达。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发现,同样作为PXR下游靶基因的OATP1B1的活性随着PXR表达的增加而升高且PXR的表达量受miR-148a转录后调控的影响,即miR-148a确能够基于PXR介导调控OATP1B1的表达。那么国人血浆中miR-148a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若有,此种差异与OATP1B1底物氟伐他汀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是否有关联?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期为他汀类药物显著的个体差异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目的:1.探明人血浆中miR-148a的分布情况;2.探明人血浆中miR-148a的表达水平与氟伐他汀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联,以期揭示miR-148a对人体内氟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的确切影响。方法:1.建立人血浆中miR-148a表达水平的RT-qPCR检测方法;2.按临床试验方案,招募健康受试者、采集血浆样本并以RT-qPCR测定miR-148a的表达水平;以Shapiro-Wilk test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按血浆中miR-148a表达水平进行四分位数分组,考察组间差异,探明人血浆中miR-148a的分布情况;3.建立人血浆中氟伐他汀LC-MS/MS检测方法;4.筛选血浆中miR-148a高表达(△Ct值小于第一四分位数)和低表达(△Ct值大于第三四分位数)的受试者各8人入组氟伐他汀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单剂量口服给药氟伐他汀40mg,LC-MS/MS法测定不同时刻(0,0.25,0.5,0.75,1,1.5,2,3,4,6,8,10,12h)血药浓度并绘制药-时曲线;采用das2.1求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12、auc0-∞、cmax、tmax、cl、vd、t1/2),比较mir-148a高、低表达组间氟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差异,揭示人血浆中mir-148a的表达水平与氟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的相关性。5.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实验组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的实验结果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建立了稳定的血浆中mir-148a表达水平的测定方法:同一样本批内重复性检验结果分别为9.51±0.11、8.85±0.24和0.74±0.07;批间重复性检验结果分别是9.90±0.51,8.90±0.91和0.79±0.10,rsd在±15%以内,符合要求。2.shapiro-wilk检验得statistic=0.98,sig=0.17,p0.05,即77例健康受试者血浆中mir-148a表达水平呈正态分布;按四分位数分组,各组mir-148a表达水平分别是1.34±0.78,3.70±0.77,5.69±0.66和8.33±1.27,dunnett’st3法检验显示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人体血浆中mir-148a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3.建立了血浆中氟伐他汀lc-ms/ms检测方法:标准曲线方程为y=0.0320x+0.0066(r=0.9960),线性范围为0.5-500ng·ml-1,定量下限为0.5ng·ml-1;低、中、高三种浓度(1.2,50,400ng·ml-1)的氟伐他汀批内精密度分别是1.17±0.16、49.08±3.68和420.63±17.93ng·ml-1,批间精密度分别为1.12±0.15,48.76±3.91和411.24±15.23ng·ml-1,rsd均符合要求(高浓度在±15%以内,低浓度在±20%以内);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1.40±7.14,75.38±4.48,74.73±1.86,都在66%以上;介质效应及其稳定性考察均与生物样本的测定要求一致。4.筛选出的高、低表达组中mir-148a表达水平分别为0.51±0.38和8.13±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s2.1求算出mir-148a高、低表达组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比较:auc0-12分别775.61±136.59、520.53±122.11ng·h·ml-1,高表达组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0-∞分别为779.88±137.90、524.43±121.64ng·h·ml-1,高表达组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max分别为727.56±150.61、457.86±103.56ng·ml-1,高表达组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d分别为185.29±70.06、317.12±93.08 L,高表达组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L分别为52.81±9.92、79.48±16.25 L·h-1,高表达组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max分别为0.47±0.21、0.5±0.13 h,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分别为2.55±1.13、2.75±0.65 h,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miR-148a在人血浆中的表达呈正态分布,且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2.人血浆中miR-148a的表达水平与氟伐他汀药代动力学过程确有相关性,miR-148a高表达组的AUC0-12、AUC0-∞、Cmax明显高于低表达组,而CL、Vd低于低表达组,而Tmax、t1/2未见明显差异。提示miR-148a有可能成为影响氟伐他汀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和调脂疗效的另一关键因子。
【关键词】:miR-148a 表达水平 氟伐他汀 药代动力学 PXR OATP1B1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9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4
  • 第1章 引言14-17
  • 第2章 miR-148a在健康受试者血浆中的分布研究17-29
  • 2.1 材料17-18
  • 2.1.1 人血浆样品17
  • 2.1.2 主要试剂17-18
  • 2.1.3 主要仪器设备18
  • 2.2 方法18-23
  • 2.2.1 建立人血浆中miR-148a表达水平的测定方法18-22
  • 2.2.2 健康受试者的招募22-23
  • 2.2.3 健康受试者血浆中miR-148a表达水平的测定23
  •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23
  • 2.3 结果23-27
  • 2.3.1 人血浆中miR-148a测定方法的评价23-26
  • 2.3.2 健康受试者血浆中miR-148a表达水的分布情况26-27
  • 2.4 讨论27-29
  • 第3章 健康受试者血浆中miR-148a与氟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29-48
  • 3.1 材料29-30
  • 3.1.1 主要药品29
  • 3.1.2 主要试剂29
  • 3.1.3 主要仪器设备29-30
  • 3.2 方法30-33
  • 3.2.1 建立人血浆中氟伐他汀LC-MS/MS检测方法30-32
  • 3.2.2 血浆中miR-148a高、低表达组受试者的筛选32-33
  • 3.2.3 氟伐他汀药代动力学试验给药方案33
  • 3.2.4 血样的采集及处理33
  • 3.2.5 临床观察33
  • 3.2.6 血浆样品的测定33
  • 3.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33
  • 3.3 结果33-46
  • 3.3.1 氟伐他汀LC-MS/MS方法学评价33-40
  • 3.3.2 血浆中miR-148a高、低表达组受试者的筛选结果40-42
  • 3.3.3 miR-148a高、低表达组受试者血浆中氟伐他汀的测定结果42-44
  • 3.3.4 miR-148a高、低表达组受试者氟伐他汀的主要药动学参数44-46
  • 3.4 讨论46-48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48-49
  • 4.1 结论48
  • 4.2 展望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4-55
  • 综述55-65
  • 参考文献61-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亦晖;王小虹;;氟伐他汀钠致急性胃绞痛[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年05期

2 杨旭,张蓓茹;氟伐他汀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0年03期

3 吕树志,赵金玲,郭伟,刘志廉;氟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疗效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4 陈林,陈蔚娟,梁永会,杜敬东;氟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2001年01期

5 胡大一;氟伐他汀介入预防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2年06期

6 魏国峰,李向东,于健;氟伐他汀对体外低密度胆蛋白氧化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7期

7 赵敏,王钢,何军;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9期

8 吕琳,朱兴雷,罗静,鹿克风;氟伐他汀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4期

9 安丽萍;王嵬民;陈国俊;;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脂联素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10期

10 张鹏飞;;氟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军;李向平;赵水平;李江;李敬东;谢晓明;彭俊;;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因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2 杨如山;罗正义;郭江宏;宗尧庆;;早期应用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3 吴延庆;程晓曙;陈琦;柴俊兵;;低密度脂蛋白与血小板免疫活化的关联及氟伐他汀对其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吴延庆;郭磊;程晓曙;吴清华;;氟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兔心肌梗死/再灌注时血清白介素-8及梗死面积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5 高苹;贾汝汉;丁国华;;氟伐他汀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NRK-52E细胞p38MAPK通路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王奉德;;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7 徐宁;程晓曙;杨人强;;左旋硝基精氨酸甲脂对大鼠肾脏损害的机制以及氟伐他汀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8 侯倩;崔炜;;负荷量氟伐他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郭磊;吴延庆;曹原;邹斌;程晓曙;;氟伐他汀对兔心肌梗死/再灌注血清IL-8及梗死面积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10 胡建新;黎忠于;苏海;李萍;肖鲁敏;;氟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内皮素-1及内皮素α受体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氟伐他汀的胆脂影响[N];医药经济报;2001年

2 宋欣荣;氟伐他汀钠可减少血管手术后心脏事件发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陆特;氟伐他汀可降低首次PCI患者患心脏病危险[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主管药师 李立安;肌肉酸痛药物作祟[N];大众卫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卫红;氟伐他汀对组织因子表达与RhoA/Rho激酶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王林;阿司匹林和氟伐他汀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途径抑制人脐动脉平滑肌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罗萍;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p27~(kip1)及CTGF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军;复方丹参制剂对氟伐他汀临床群体药动学特征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6年

2 李西;人体血浆中miR-148a表达水平与氟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3 王士凯;氟伐他汀对慢性心衰大鼠血管内皮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2年

4 何敏;氟伐他汀钠的体内外代谢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徐久宏;氟伐他汀防治放射性心肌损伤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吴艳民;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瘦素、脂联素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7 廖建维;氟伐他汀钠缓释片的研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凌成亮;大剂量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造影后所致影剂肾病的防治作用[D];南华大学;2011年

9 陈豆;氟伐他汀钠及其缓释制剂药动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刘永;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58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858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5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