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透明质酸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在抗肿瘤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5:03

  本文关键词:透明质酸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在抗肿瘤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透明质酸 聚合物胶束 脂质体 阿霉素 抗肿瘤活性


【摘要】: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的阴离子糖胺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它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加药物蓄积,发挥抗肿瘤作用,因此广泛应用于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以HA作为亲水主链,十八烷胺(Octadecylamine,OA)作为疏水嵌段,合成了具有肿瘤靶向性的透明质酸-十八烷基(Hyaluronic acid-Octodecane,HOA)两亲性聚合物,并考察其在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应用。首先,选择阿霉素(Doxorubicin,DOX)作为模型药物,制备了包载DOX的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并对载药聚合物胶束的制剂学特性和细胞毒性进行了研究。其次,针对目前使用的阿霉素脂质体具有肿瘤靶向性不足等缺点,采用HOA在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以提高了脂质体靶向性,增强DOX的抗肿瘤效果。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HOA两亲性聚合物,并采用1H-NMR对其结构进行确证。采用超声法制备了载DOX的HOA聚合物胶束(DOX/HOA),并对载药胶束的制剂学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DOX/HOA载药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76.1±2.16)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5.8±0.68)%和(15.9±1.12)%,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DOX/HOA载药胶束在72 h内累计药物释放率约为40%,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选择CD44受体高度表达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作为细胞模型,MTT法测定聚合物胶束的细胞毒性。与游离DOX相比,载药后DOX/HOA胶束的细胞毒性明显增强,具有更好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通过单因素实验对磷脂浓度、磷脂胆固醇比、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等进行筛选,确定脂质体(LP)的最佳制备工艺和处方。在普通脂质体(DOX/LP)的基础上,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了HOA修饰的靶向脂质体(DOX/LP/HOA),并考察了制剂学性质。DOX/LP/HOA的平均粒径为(50.17±0.60)nm,分布均匀,具有规则的类球形结构,电位为(-7.61±0.43)mV,包封率为(98.85±0.40)%。动态透析法考察了靶向脂质体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DOX/LP/HOA缓释效果较好。以MCF-7肿瘤细胞和COS7正常细胞作为模型,评价HOA/DOX/LP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通过对MCF-7细胞毒性实验筛选了脂质体表面HOA配体的浓度,结果表明HOA浓度为600μg/m L时,靶向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最大,因此选择600μg/mL作为DOX/LP/HOA的靶向配体最适浓度。体外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与DOX/LP相比,经HA修饰的DOX/LP/HOA对MCF-7细胞的毒性更大,而HA修饰前后两种脂质体对正常细胞COS7的毒性相近。此外,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考察了靶向脂质体的细胞摄取。结果显示正常细胞中DOX/LP和DOX/LP/HOA的摄取量相近,没有明显的选择性,而肿瘤细胞中DOX/LP/HOA的摄取量明显高于DOX/LP。这表明经HA修饰后的DOX/LP/HOA可以通过CD44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性,提高细胞对药物的摄取能力,增强抗肿瘤作用。
【关键词】:透明质酸 聚合物胶束 脂质体 阿霉素 抗肿瘤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7
  • 1.1 阿霉素概述8-9
  • 1.2 药物传递系统9-12
  • 1.2.1 无机材料型药物传递系统9-10
  • 1.2.2 合成高分子材料型药物传递系统10-11
  • 1.2.3 天然高分子材料型药物传递系统11-12
  • 1.3 透明质酸给药系统12-14
  • 1.3.1 多糖与透明质酸13
  • 1.3.2 透明质酸的靶向性应用13-14
  • 1.4 脂质体14-16
  • 1.4.1 脂质体概述14
  • 1.4.2 脂质体的应用14-16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16-17
  • 第二章 透明质酸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17-25
  • 2.1 引言17
  • 2.2 材料与仪器17-18
  • 2.2.1 实验材料17
  • 2.2.2 实验仪器17-18
  • 2.3 实验方法18-20
  • 2.3.1 HOA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18
  • 2.3.2 阿霉素碱基的制备18
  • 2.3.3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18
  • 2.3.4 粒径及zeta电位测定18-19
  • 2.3.5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19
  • 2.3.6 体外药物释放19-20
  • 2.3.7 体外细胞毒性20
  • 2.4 结果与讨论20-24
  • 2.4.1 HOA聚合物的合成20
  • 2.4.2 粒径及zeta电位20-21
  • 2.4.3 载药量测定21-22
  • 2.4.4 体外药物释放22-24
  • 2.5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阿霉素靶向脂质体的制备25-38
  • 3.1 引言25
  • 3.2 材料与仪器25-26
  • 3.2.1 实验材料25-26
  • 3.2.2 实验仪器26
  • 3.3 实验方法26-29
  • 3.3.1 脂质体处方及工艺筛选26-27
  • 3.3.2 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27
  • 3.3.3 阿霉素靶向脂质体的制备27-28
  • 3.3.4 粒径和电位测定28
  • 3.3.5 脂质体形貌观察28
  • 3.3.6 包封率测定28-29
  • 3.3.7 体外释放29
  • 3.3.8 脂质体稳定性考察29
  • 3.4 结果与讨论29-37
  • 3.4.1 脂质体处方及工艺筛选29-32
  • 3.4.2 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32
  • 3.4.3 阿霉素靶向脂质体的制备32-33
  • 3.4.4 粒径及zeta电位33-34
  • 3.4.5 TEM形态观察34
  • 3.4.6 包封率测定34-36
  • 3.4.7 体外释放实验36
  • 3.4.8 稳定性考察36-37
  • 3.5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靶向脂质体的体外抗肿瘤评价38-46
  • 4.1 引言38
  • 4.2 材料与仪器38-39
  • 4.2.1 实验材料38
  • 4.2.2 实验仪器38-39
  • 4.2.3 实验细胞39
  • 4.3 实验方法39-41
  • 4.3.1 常用试剂配制39
  • 4.3.2 细胞培养39-40
  • 4.3.3 最佳密度筛选40
  • 4.3.4 细胞毒性40-41
  • 4.3.5 细胞摄取41
  • 4.4 结果与讨论41-45
  • 4.4.1 最佳密度筛选41-42
  • 4.4.2 细胞毒性考察42-43
  • 4.4.3 流式细胞仪考察43-44
  • 4.4.4 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44-45
  • 4.5 本章小结45-46
  • 主要结论与展望46-48
  • 主要结论46-47
  • 展望47-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3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钢;臧琛;李慧;张保献;;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年19期

2 李红霞;吴莉莉;宋佳;张业旺;;聚合物胶束在药物传输系统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13年13期

3 王艳萍;郝红;韦雄雄;樊安;张粉艳;;聚合物胶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3年06期

4 陈芳;李娟;;聚合物胶束载药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08期

5 余敬谋;吴家忠;王新石;金一;;核交联聚合物胶束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4年02期

6 左靖;杨明;李淼;杜丽娜;金义光;;吉西他滨脂质衍生物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和抗肿瘤活性[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年03期

7 徐晖,丁平田,王绍宁,邓意辉,郑俊民;聚合物胶束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10期

8 邓字宇;刘先昊;张蒙夏;唐圣松;;聚合物胶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年02期

9 潘丹;赵燕军;王征;;星形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年04期

10 张庭;周建平;姚静;;阿霉素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特性评价[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孝寅;;新型药物载体聚合物胶束在我国研究的现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2 肖玲;孙晓辉;陈华兵;朱艳红;徐辉碧;杨祥良;;聚合物胶束细胞摄取的膜融合机制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张建祥;颜美秋;邱利焱;金一;朱康杰;;基于两亲聚膦腈的聚合物胶束的合成及其初步体外评价[A];“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范孝寅;;新型药物载体聚合物胶束在我国研究的现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杨婷媛;张强;;以整合素为靶向的新型聚合物胶束联合给药系统的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王永中;李雅娟;张志文;沙先谊;方晓玲;;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制剂[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杨婷媛;张强;;以整合素为靶向的新型聚合物胶束联合给药系统的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8 敖丽娇;黄亮;粟武;;肝素-叶酸复合胶束用于MRI及双靶向药物运输[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9 聂淑瑜;章莉娟;;pH敏感聚合物胶束载药和释放行为的介观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10 李永文;夏和生;;双重响应聚合物胶束制备及高强度聚焦超声控制释放行为[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静;超顺磁性Fe_3O_4磁性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制备与磁靶向载药体系性能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2 王蓓蕾;葡萄糖响应性嵌段共聚物胶束及对胰岛素的控制释放[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璐;倍他环糊精修饰的载阿霉素聚合物胶的构建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何月英;羰基官能团化聚己内酯共聚物合成、表征及其体外释药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5 马颖颖;温度和pH敏感性可降解高分子胶束载药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穆朝峰;多烯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克服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0年

7 杜姣姣;基于几类生物大分子的绿色化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8 张燕;多功能性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9 王永中;紫杉醇嵌段共聚物胶束给药系统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影影;阿托伐他汀钙-mPEG-PLA聚合物胶束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聂淑瑜;自组装聚合物胶束药物递送系统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黄淑玲;β-环糊精两亲性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活体成像考察[D];广东药学院;2015年

4 常焕;香豆素基光敏感聚合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叶;游离17AAG与17AAG聚合物胶束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放射增敏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张峗;四乙酰化芍药苷聚合物胶束抗脑卒中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7 郭文平;基于主客体型的Fc-PAA-β-CD和Ad-PAA-β-CD聚合物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汪舒婷;D-甘露糖修饰聚合物胶束的靶向药物输送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9 李莹;D构型SP5多肽修饰的聚合物胶束抗肿瘤给药系统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董冬旗;pH敏感的负载紫杉醇多聚唾液酸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88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888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8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