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柳珊瑚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两株柳珊瑚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柳珊瑚来源真菌 枝孢属的真菌Cladosporium sp 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 内酰胺 大环内脂 萘并吡喃酮 香豆素 抗病毒活性 细胞毒活性
【摘要】:近30年来,柳珊瑚、软珊瑚已成为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热点资源领域,从中发现了大量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并发现了多个药物先导化合物。珊瑚体内和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近年来从珊瑚来源微生物的发酵产物中分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具有抗菌活性、细胞毒活性及抗病毒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使得珊瑚来源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受到极大关注,已成为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新热点。本研究对两株中国南海柳珊瑚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鉴定,获得了抗病毒、细胞毒等活性化合物。运用化学筛选和活性筛选的方法,从本实验室柳珊瑚来源真菌库中筛选活性菌株;运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两株活性菌株:柳珊瑚来源枝孢属真菌Cladosporium sp (RA07-1)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TA01-24)进行培养;对发酵产物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正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综合运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圆二色谱等)对所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解析。采用抗菌、肿瘤细胞抑制、抗病毒及卤虫致死活性模型测试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从Cladosporium sp(RA07-1)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单体化合物(1-8),包括双环内酰胺类化合物1个(1)、大环内酯类化合物6个(2-7)及五元内酯化合物1个(8)。化合物1是一个结构非常特殊的二环内酰胺类化合物,结构确定时运用了NMR化学定量计算法验证了其平面结构,用实测的旋光值与其计算的旋光值进行比较确定了化合物1 C-8的绝对构型为8S化合物2的绝对构型的确定是通过改良的Mosher方法得到确定的其绝对构型为4R、5R、11R。从A. niger (TA01-24)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4个单体化合物(9-22),包括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7个(9一15)、香豆素二聚体化合物3个(16-18)、环肽等其他化合物4个(19-22)。化合物9-15为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是真菌Aspergillus niger主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9、10为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的单体,11一15为二聚体,由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单体9、10以小同形式聚合而成。萘并吡喃酮二聚体虽然没有手性碳,但是由于其结构中存在一个手性轴,使得每个化合物都有两种可能的构型(R和S)。通过圆二色谱(CD)测试并与文献报道的该类化合物CD曲线相比较,确定了5个萘并吡喃酮二聚体手性轴的绝对构型均为S构型。运用卤虫致死活性、细胞毒活性、抗病毒活性及抗菌活性模型,对从柳珊瑚来源真菌Cladosporium sp (RA07-1)和Aspergillus niger (TA01-24)分离得到的22个化合物(1-22)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4和5对四联球细菌T. halophilus显示出了较强的活性,其最小抑制浓度MIC值均为3.13,μM。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9、10和12对手足口病病毒(EV71)有显著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43.9μuM、10.3μM和54.7,μM,活性明显高于阳性对照药(阳性药利巴韦林对EV71的IC50为256μM),化合物17、21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有选择性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42.3,μM和117.5,μM(阳性药利巴韦林对HSV的IC50为128μM)。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发现,化合物1对HeLa、P388、 HT-29、A549肿瘤细胞株均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0.76μM、1.35μM 2.48μM、3.11μM,化合物19对所测肿瘤细胞株均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对HeLa、Hep-2、RD、A549和Vero的IC50分别为2.30μM、0.88μM、0.034μM、0.83μM和3.08μM,比阳性药阿霉素活性好很多(0.43μM、0.36μM、0.99μM、14.29μM、 2.03μM)。本研究从柳珊瑚来源枝孢属真菌及黑曲霉中获得二环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萘并吡喃酮二聚体、香豆素二聚体等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测定了化合物的抗病毒和细胞毒活性,为相关活性海洋天然产物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基础和数据资料。
【关键词】:柳珊瑚来源真菌 枝孢属的真菌Cladosporium sp 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 内酰胺 大环内脂 萘并吡喃酮 香豆素 抗病毒活性 细胞毒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1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前言15-16
- 第一章 柳珊瑚来源枝孢属真菌Cladosporium sp次级代谢产物研究16-44
- 引言16
- 实验部分16-30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16-17
- 2. 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培养17-24
- 3. 菌株大规模发酵24-25
- 4. 发酵物提取与分离25-27
- 5.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27-30
- 结果与讨论30-41
- 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30-37
- 2. 化合物波谱数据37-39
- 3 化合物活性结果39-41
- 小结41-42
- 参考文献42-44
- 第二章 柳珊瑚来源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niger次级代谢产物研究44-67
- 引言44
- 实验部分44-48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44
- 2. 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培养44-46
- 3. 菌株大规模发酵46
- 4. 发酵物提取与分离46-47
- 5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47-48
- 结果与讨论48-64
- 1. 化合物结构解析48-57
- 2. 化合物波谱数据57-61
- 3 化合物活性结果61-64
- 小结64-65
- 参考文献65-67
- 综述:海洋来源曲霉Asperillus sp.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67-94
- 1. 生物碱类化合物研究进展67-72
- 2. 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72-75
- 3. 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75-77
- 4. 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77-80
- 5. 其它化合物的研究进展80-89
- 参考文献89-94
- 结论与创新点94-9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95-96
- 致谢96-97
- 个人简历97-98
- 附图98-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文佩;林琳;龙彬;何碧娟;高程海;;北部湾网状软柳珊瑚化学成分研究[J];广西科学;2013年02期
2 纪庆娥,李新胜,李永福,张景秀,曹宜生,刘文珊;柳珊瑚烯酸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7年05期
3 林永成;鳞灯芯柳珊瑚Junceella squamata中六种N—酰基神经鞘氨醇的分离和结构测定[J];中国海洋药物;1995年02期
4 张文,郭跃伟,Ernesto Mollo,Guido Cimino;中国南海粗疣棘柳珊瑚(Acanthogorgia vagae Aurivillius)中萜类化学成分(Ⅱ)[J];中国天然药物;2005年05期
5 李婷;廖小建;徐石海;;丛柳珊瑚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0年06期
6 李婷婷;唐旭利;李国强;;扁小尖柳珊瑚Muricella sibogae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0年01期
7 柴兴云;胡静;黄晖;雷辉;陈显强;李云秋;孙见凡;董光;刘永宏;刘学东;;小月柳珊瑚中孕甾烷类的化学成分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1期
8 高程海;易湘茜;方燕;王一兵;何碧娟;陈波;;柳珊瑚共生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J];广西科学;2011年03期
9 龙彬;高程海;胡丽琴;潘丽霞;林琳;余炼;文良娟;;柳珊瑚共生菌Bucillus methylotrophicus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J];广西科学;2014年01期
10 呙金枝;廖小建;刘芬;徐石海;;柳珊瑚Dichotella gemmacea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远为;唐丽丹;廖小建;徐石海;;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p.的化学成分[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见凡;杨斌;周雪峰;杨献文;刘永宏;;蕾二歧灯芯柳珊瑚化学成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金荣;唐旭利;李国强;;壮真丛柳珊瑚Euplexaura robusta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苏丽丽;唐旭利;李国强;;海底柏柳珊瑚化学成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漆淑华;高程海;张Pr;;南海疏枝刺柳珊瑚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永爱;唐旭利;李国强;;网状软柳珊瑚化学成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永宏;孙见凡;雷辉;钱培元;刘永宏;;蕾二岐灯芯柳珊瑚无毒抗附着活性八放烷二萜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曹飞;邵长伦;王长云;;中国南海印马刺尖柳珊瑚Echinomuricea indomalaccensis化学成分的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9 陈达炜;林文翰;;中国南海柳珊瑚Anthogorgia sp.中愈创木厑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10 李云秋;周雪峰;彭燕;杨斌;林秀萍;杨献文;刘永宏;;海底柏柳珊瑚Melithaea sp.化学成分的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金荣;中国南海一种海绵和两种柳珊瑚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孔垂建;两株柳珊瑚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刘海燕;中国南海蕾二歧灯芯柳珊瑚及短指软珊瑚克生活性物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胥汝芳;柳珊瑚来源的一株真菌中生物碱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赵红英;一种柳珊瑚和两株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林琳;三种海洋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6 李蕊;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和疣状柳珊瑚Verrucella umbraculum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32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93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