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穿膜肽联合盐霉素磷脂胶束靶向肿瘤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23:00

  本文关键词:穿膜肽联合盐霉素磷脂胶束靶向肿瘤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DSPE-PEG2000 胶束 肝癌干细胞 NRP-1受体


【摘要】:在肿瘤中不仅存在着普通肿瘤细胞,还存在着与肿瘤发生,复发和转移关系密切的肿瘤干细胞,它是原始肿瘤细胞。因此,成功清除肿瘤干细胞对肿瘤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众多癌症中,肝癌是目前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过去三十年中,在美国肝癌发病率增长了90%。由于肝癌的扩散迅速以及转移率高,五年的肝癌复发率从40%上升到70%。近年来肝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众多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可以比普通肝癌细胞更能抵御传统化疗方法。盐霉素是一种离子载体抗生素,并有报道其可以清除多种肿瘤干细胞。在盐霉素被广泛认为可以杀伤肿瘤干细胞的同时,研究还发现其对肝癌和前列腺癌普通细胞具有很好的杀伤效果。因此,由于盐霉素能同时杀伤肝癌细胞和干细胞,所以其在肝癌治疗上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3-5]。本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建立了可靠的SAL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AL浓度在7.82~1000μg·mL-1范围内与样品峰面积A呈良好相关性(r=0.999),直线回归方程:A=940.43C+16584。高、中、低三个浓度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满足体外检测要求。第二章,通过偶联法将-iRGD中巯基与DSPE-PEG2000-MAI中马来酰亚胺反应生成DSPE-PEG2000-iRGD,通过MALDI-TOF-MS鉴定DSPE-PEG2000-iRGD的成功合成。考察了DSPE-PEG2000-iRGD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和形态结构,并优化了胶束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药物与材料质量比为1:10时包封率较好(96.64%),粒径较小(13nm左右)。M-SAL-iRGD在pH=5.0和pH7.4的条件下,SAL均呈两相释放,在pH=5.0条件下释放较快。第三章,以NRP-1高表达的HepG2细胞和HepG2肝癌干细胞为模型,以1,2-二油酰基甘油-甘油-3-磷酸氨基乙醇-氮-(羧基二乙酸荧光素)(CFPE)为荧光探针穿插在DSPE-PEG2000-iRGD胶束中,考察胶束的体外NRP-1受体靶向性。结果表明M-CFPE-iRGD胶束在HepG2细胞和HepG2肝癌干细胞摄取明显强于未接穿膜肽的M-CFPE。即M-CFPE-iRGD可以很好的被细胞摄取的能力。另外,本章还评价了两种胶束细胞中细胞毒性,和微球体形成率。结果表明空白胶束对肝癌细胞和肝癌干细胞均无毒性,而M-SAL-iRGD可增加对两种细胞的毒性,且可抑制HepG2微球体的形成。第四章,建立了HepG2荷瘤裸鼠模型,制备出包载荧光探针DiR的DSPE-PEG2000-iRGD胶束,评价其在体内分布和肝癌肿瘤靶向性。结果表明M-DiR-iRGD胶束主要分布在肝和肿瘤组织中,并在肿瘤组织中的聚集多于其它组织。说明M-DiR-iRGD具有很好的肿瘤靶向与肿瘤渗透性。采用HPLC-MS分析了游离SAL、M-SAL胶束和M-SAL-iRGD胶束在SD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种胶束均可延缓SAL在血浆中的消除,其中M-SAL-iR GD能更有效地延缓SAL从血循环中的清除,增长其循环时间。建立HepG2荷瘤裸鼠模型,评价了游离SAL,M-SAL胶束和M-SAL-iRGD的体内抗肝癌活性及体内肿瘤微球体形成率。结果显示M-SAL-iRGD组具有最强的肿瘤抑制能力,且能明显降低体内肝癌肿瘤微球体形成率。综上所述,M-SAL-iRGD可以很好抑制肝癌及肝癌干细胞,具有较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DSPE-PEG2000 胶束 肝癌干细胞 NRP-1受体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
【目录】:
  • 缩略词7-8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15
  • 第一章 SAL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15-20
  • 1. 仪器与材料15
  • 2. 实验方法15-17
  • 2.1 HPLC色谱条件15
  • 2.2 特异性15-16
  • 2.3 线性范围16
  • 2.4 提取回收率16-17
  • 2.5 精密度17
  • 3. 实验结果17-18
  • 3.1 特异性17
  • 3.2 线性范围17-18
  • 3.3 提取回收率18
  • 3.4 精密度18
  • 4. 小结与讨论18-20
  • 第二章 胶束的制备及表征20-26
  • 1. 仪器与材料20
  • 2. 实验方法20-22
  • 2.1 M-SAL胶束的制备20-21
  • 2.2 M-SAL-iRGD胶束的制备21
  • 2.3 材料及胶束的表征21-22
  • 3. 实验结果22-25
  • 2.1 不同材料与药物比例对胶束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的影响22
  • 2.2 胶束的表征22-25
  • 4. 小结与讨论25-26
  • 第三章 胶束的体外细胞学研究26-38
  • 1. 仪器与材料26-27
  • 2. 实验方法27-31
  • 2.1. 载CFPE胶束的制备27
  • 2.2. 肿瘤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的培养27-28
  • 2.3 NRP-1受体靶向性评价28
  • 2.4 证明胶束的体外细胞结合活性性28-29
  • 2.5 激光共聚焦证明胶束的体外细胞结合活性29
  • 2.6. CCK-8法对载药系统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29-30
  • 2.7 胶束体外抗肝癌干细胞活性30-31
  • 3. 实验结果31-37
  • 3.1. HepG2肿瘤细胞与肿瘤干细胞表面NRP-1表达分析31-32
  • 3.2. 激光共聚焦证明胶束的体外细胞结合活性32-33
  • 3.3 CCK-8法对载药系统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33-36
  • 3.4 胶束体外抗肝癌干细胞活性36-37
  • 4. 小结与讨论37-38
  • 第四章 胶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38-45
  • 1. 仪器和材料38
  • 2. 实验方法38-40
  • 2.1. 血浆样品预处理38
  • 2.2. 盐霉素HPLC-MS分析方法学的建立38-40
  • 2.3 血药浓度的测定40
  • 3. 实验结果40-43
  • 3.1 SAL HPLC-MS定量分析方法学的建立40-42
  • 3.2. 药代动力学42-43
  • 4. 小结与讨论43-45
  • 第五章 胶束的体内靶向性研究45-53
  • 1. 仪器和材料45
  • 2. 实验方法45-47
  • 2.1. DIR紫外-可见定量分析方法学的建立45-46
  • 2.2. 活体成像观察胶束的靶向性46-47
  • 2.3 肿瘤冰冻切片观察荧光胶束靶向性47
  • 3. 实验结果47-51
  • 3.1 DIR紫外-可见定量方法学考察47-48
  • 3.2. 活体成像观察胶束的靶向性48-50
  • 3.3.肿瘤冰冻切片观察荧光胶束靶向性50-51
  • 4. 小结与讨论51-53
  • 第六章 胶束的体内抗肿瘤活性53-58
  • 1. 仪器和材料53
  • 2. 实验方法53-54
  • 2.1. 人肝癌肿瘤移植模型的建立53-54
  • 2.2. 体内抗肝癌干细胞活性评价54
  • 3. 实验结果54-56
  • 3.1 体内抗肿瘤评价54
  • 3.2. 系统毒性评价54-55
  • 3.3.体内抗肝癌干细胞活性评价55-56
  • 4. 小结与讨论56-58
  •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0
  • 致谢60-61
  • 文献综述61-66
  • 参考文献64-66
  • 作者简历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霍晓荣,刘铁铮,王冉,柳伟荣;盐霉素和莫能菌素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5年07期

2 王凡;郭传勇;;盐霉素——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3期

3 刘以民;彭光林;;地克珠利、盐霉素、氯苯胍对兔球虫病的影响[J];中国养兔杂志;2008年11期

4 陈代杰,周光悹,许文思;盐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Ⅰ.浅蓝菌素对盐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抗生素;1988年03期



本文编号:985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985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d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