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论文以肝寒热概念从形成到消解的变化做为出发点,基于知识考古学,考察中医肝寒热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概念的不同所指以及概念演变背后的原因,梳理肝寒热概念的形成、演变与消解,以试图构建出一个肝寒热理论演变的学术发展史。方法本论文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构成的分析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医学著作中肝、寒、热各对象的形成、陈述方式、概念扩散、主题从属等内容进行考察,以分析中医肝寒热概念从形成到消解的演变历史。1.对不同时期医学文献中“肝”概念对象的形成进行考察,即对“肝”所指范围的确定;2.对不同时期医学文献中“寒”、“热”概念对象的形成进行考察,即在不同理论体系中,对寒热概念应用的范围确定;3.对不同历史时期医学文献中肝寒热概念的陈述方式进行考察,即肝寒热概念以什么方式、与哪些概念、以怎样的关系出现在当时的诊治体系当中;4.对肝寒热从属的主题进行考察,即肝寒热概念是在讨论什么问题的时候出现,又是在什么问题之下消解。结论1.中医“肝”是不断变化的概念通过对秦汉至宋金元时期医学文献的爬梳,发现肝的概念有显著的不断变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秦汉时期,该时期的“肝”是结合了粗浅的解剖知识与术数理论的肝,与“天气”相通,须顺应外界四时之气,各脏腑均是“脏器”,主要用于“藏”。第二个阶段,晋唐时期,该时期的“肝”是在药物治疗学发展冲击下的肝,肝仍与“天气”相通,与四时之气相应,而主“藏”,但突出了五脏藏神的作用,肝主要做为“五神脏”之一而主藏魂,与情志密切相关;“肝气”与目直接相关;《千金方》中补肝和泻肝法仅是在《肝劳第三》篇中用于治疗眼疾而不是在《肝虚实第二》篇用于治疗肝虚实;肝系疾病诊断以脉象为主,症状包括情志症状与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第三个阶段是宋金元时期,形成了不同于汉唐时期病症—方药模型的另一套相对完整的病症—病机—治法—方剂模型。人体生命动力皆源自相火,肝做为人体之脏而其气自内而生,肝中内寄相火,又司疏泄;出现了脏腑之气的概念,肝气虚则补、肝气实则泻,并有相应药物归经以补肝、泻肝;肝与其他四脏多用于解释疾病的脏腑病机用以指导临床用药,肝做为风木之脏,在肝相关的病机中多阐释与风、火的密切关系;该时期以后,肝与其他四脏皆是具有自身的表、里、气、血、阴、阳的人体内脏。2.寒热概念经历了从表示自然环境温度到成为疾病的辨证纲领寒热概念从最初表示外界自然环境温度的高低到进入中医学领域以后,在对人体疾病的认识过程中,其概念也发生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在秦汉时期的寒热表示邪气或症状,邪气指外界冷、热之气,症状则主要表示恶寒与发热;晋唐时期的脏腑以虚寒、实热分类,寒热与虚实关系密切,二者拥有固定关系即实则热、虚则寒,开始出现脏腑的虚实之脉;宋金元时期的寒热表示病机,并在一定程度上被虚实替代;虚实与寒热的关系组合方式打破了晋唐时期仅有虚寒、实热的局限,出现了虚寒、实热、虚热、实寒,当然这四种概念尚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皆做为证候的虚寒证、实热证、虚热证与实寒证。该时期以后,随着后世“八纲”的提出和确立,寒热做为疾病的辨证纲领用以表示证候,对寒热的判断逐渐复杂,寒热、虚实与表里的组合方式也逐渐多元化。3.肝寒热概念经历了形成、演变与消解的演变第一个阶段,肝寒热概念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做为代表。该时期人们的认知认为,脏腑在正常情况下必须与外界相通而受四时之气,在异常情况下则可以直接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而导致疾病发生。肝的中寒、中热、中风也是肝直接受到外界寒气、热气、风气的侵袭,“肝热”或表示在体表肝区触及发热。第二个阶段,肝寒热概念的演变时期—晋唐时期,以对《脉经》、《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的研究为主,尤其是在《千金方》中将五脏疾病独立成章,首次对肝系疾病分虚实寒热,因此该时期对肝寒热概念的研究主要围绕《千金方》,虚实与寒热的关系直接影响了肝寒热概念开始与虚实密切相关,肝虚寒与肝实热是脉象(肝虚实之脉)与症状(肝经循行部位与情志症状)的结合,并且虚即寒、实即热,虚寒与实热两对概念因为阳气的中介作用而关系模式固定:同时就《新雕本孙真人千金方》与宋本《备急千金要方》两部著作中明显篇章结构变化的问题,在该时期还进一步对关于肝脏的相关内容也作了比较研究,进一步总结两部著作反映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论特点。第三个阶段,肝寒热概念的进一步演变与消解时期—宋金元时期。该时期是医学发展的分水岭,也是肝寒热概念消解的时期。该时期由于相火理论的影响,人体的动力源从外界“天气”变成了人体自身相火,肝之气从内生,不再直接受到外邪侵袭,肝系疾病的产生也主要受到相火的影响,肝做为风木之脏,对肝的描述主要围绕风与火,几乎不再以寒热描述。意义1.说明肝以及肝寒热概念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并结合了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线性的、连续性的过程。2.说明了伴随着肝寒热概念的形成、演变与消解的过程,人们对肝脏的认识以及对肝脏的主要研究侧重与方向都逐渐发生着变化。3.通过理清了肝寒热概念理论的演变,说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变化、结合新知识、适应新需要的历史。该研究不论是对于肝藏象理论的研究亦或是对于中医学其他概念、理论体系的学术发展历史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4.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在本论文研究中的成功运用,提示了该方法可以做为对中医学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5.本课题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解决了多个理论争议,如肝与寒热的概念以及概念关系,寒热与虚实的概念关系、《伤寒论》中寒热与“八纲”中寒热的概念关系以及两部《千金方》中相关内容的关系,提示我们除了实验证明方法之外,历史分析的方法也可以做为解决中医学理论争议问题一个不错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晓晴;从八纲辨证的形成看八纲在中医辨证学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3期
2 李成文;司富春;;宋金元时期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7期
3 黄晖;;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剖析[J];法国研究;2006年02期
4 张煜;;“八纲辨证”溯源[J];广西中医药;2011年04期
5 卢红蓉;;张元素脏腑病机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8期
6 李翠萍,马文侠;《金匮》方治疗妇科肝病举隅[J];国医论坛;1987年04期
7 傅文录;;阳虚肝寒证证治发挥[J];河南中医;2011年07期
8 翟双庆,孔军辉,王长宇;论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异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曾凤;;《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刊刻年代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党震;;李军治疗肝热痰瘀型高血压性冠心病经验[J];河南中医;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曾庆华;张颖;谢学军;白雪;李瑾;;肝劳(视疲劳)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A];第三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成卫;表里的界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瑞珍;晋隋唐时期脏腑辨证方法学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2 庄庭兰;论《素问》中的五行学说[D];山东大学;2008年
3 孙洁;李东垣阴火病机及其用药规律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4 苏全新;肝病三纲学说的理论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
本文编号:
2641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64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