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前《伤寒杂病论》的流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4 07:20
本文从伤寒与杂病合论的研究角度,对《伤寒杂病论》诸多争议的问题进行 了认真考证,研究结果认为:①自序、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皆为仲景《伤寒 杂病论》所原有,但不排除混入后世辞句;②《伤寒论》“辨(疒至)湿(日曷)脉证第四” 与《金匮要略》“(疒至)湿(日曷)病脉证治第二”应合为一篇,位置同宋本《伤寒论》在太 阳病辨证之前;③“可”与“不可”其编写体例为王叔和首创,宋本《伤寒论》 和《金匮玉函经》之“可”与“不可”诸篇均为后人所加;④仲景书名原为《伤 寒杂病论》,王叔和整理编次仲景著作为《张仲景方》。从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流传 递变过程中,书名并不统一,既有代称,如《张仲景》,又有简称,如《仲景方》, 其同书异名现象尤为突出;⑤从汉末至隋唐,对伤寒的病因、病证及治法、方药, 各个方面的认识都较为广泛而丰富,且有新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完善、发展的过 程。 通过对宋以前《伤...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
1.1 《伤寒杂病论》的散乱与整理
1.2 《伤寒杂病论》的流布
第二部分 仲景生平述略
2.1.1 故里
2.1.2 生卒年代
2.1.3 成书时间
2.1.4 长沙太守说
第三部分 旧说考辨
(一) 仲景自序考
3.1.1 序之源流
3.1.2 序之位置
3.1.3 序之作者
3.1.4 序之内容
3.1.5 论争质疑
(二) “辨脉法”、“平脉法”考
(三) “伤寒例”考
(四) “(疒至)(痉)湿(日曷)”考
(五) “可”与“不可”考
(六) “杂”“卒”考
(七) “伤寒”病名考
第四部分 书之结构与书名沿革
(一) 书之结构探微
(二) 书名的历史沿革
4.2.1 书名史略
4.2.2 《伤寒杂病论》书名历史沿革
第五部分 传本研究
(一) 《脉经》本
5.1.1 内容特征
5.1.1.1 分布态势
5.1.1.2 条文特点
5.1.1.3 结论
5.1.2. 对伤寒学的主要贡献
(二) 《诸病源候论》本
5.2.1 内容特征
5.2.1.1 分布态势
5.2.1.2 条文特点
5.2.1.3 结论
5.2.2 对伤寒学的主要贡献
(三)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
5.3.1 内容特征
5.3.1.1 分布态势
5.3.1.2 条文特点
5.3.1.3 结论
5.3.2 对伤寒学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
5.3.2.1 对伤寒学的贡献
5.3.2.2 对后世的影响
(四) 《外台秘要》本
5.4.1 内容特征
5.4.1.1 分布态势
5.4.1.2 条文特点
5.4.1.3 结论
5.4.2 对伤寒学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
5.4.2.1 对伤寒学的贡献
5.4.2.2 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敦煌《伤寒论》残卷
5.5.1 内容特征
5.5.1.1 《伤寒论》甲本
5.5.1.2 《伤寒论》乙本
5.5.1.3 《伤寒论》丙本
5.5.2 学术价值
(六) 《金匮玉函经》
5.6.1 内容特征
5.6.2 学术价值
第六部分 结语
第七部分 附表
表1
表2
表5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宋以前《伤寒论》传本及校勘整理研究[J]. 田思胜. 中华医史杂志. 2000(03)
[2]《脉经》版本流传考略[J]. 崔锡章. 北京中医. 1999(06)
[3]孙思邈《千金方》中的佛教影响[J]. 朱建平. 中华医史杂志. 1999(04)
[4]宋代文化与中医古籍整理研究[J]. 蔡永敏,李玉华. 中华医史杂志. 1999(04)
[5]《伤寒论》中的方言俗语[J]. 郭秀梅,冈田研吉. 医古文知识. 1998(01)
[6]唐代医家王焘考[J]. 李平. 中华医史杂志. 1997(03)
[7]从皇帝的“避讳”看《伤寒论》的疑点[J]. 毛进云,陈敏. 中医药研究. 1997(01)
[8]试论“错简派”之非[J]. 刘渡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01)
[9]《外台秘要》所引《千金方》述略[J]. 苏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06)
[10]《千金翼方》版本考[J]. 苏礼. 陕西中医. 1996(08)
本文编号:3707833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
1.1 《伤寒杂病论》的散乱与整理
1.2 《伤寒杂病论》的流布
第二部分 仲景生平述略
2.1.1 故里
2.1.2 生卒年代
2.1.3 成书时间
2.1.4 长沙太守说
第三部分 旧说考辨
(一) 仲景自序考
3.1.1 序之源流
3.1.2 序之位置
3.1.3 序之作者
3.1.4 序之内容
3.1.5 论争质疑
(二) “辨脉法”、“平脉法”考
(三) “伤寒例”考
(四) “(疒至)(痉)湿(日曷)”考
(五) “可”与“不可”考
(六) “杂”“卒”考
(七) “伤寒”病名考
第四部分 书之结构与书名沿革
(一) 书之结构探微
(二) 书名的历史沿革
4.2.1 书名史略
4.2.2 《伤寒杂病论》书名历史沿革
第五部分 传本研究
(一) 《脉经》本
5.1.1 内容特征
5.1.1.1 分布态势
5.1.1.2 条文特点
5.1.1.3 结论
5.1.2. 对伤寒学的主要贡献
(二) 《诸病源候论》本
5.2.1 内容特征
5.2.1.1 分布态势
5.2.1.2 条文特点
5.2.1.3 结论
5.2.2 对伤寒学的主要贡献
(三)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
5.3.1 内容特征
5.3.1.1 分布态势
5.3.1.2 条文特点
5.3.1.3 结论
5.3.2 对伤寒学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
5.3.2.1 对伤寒学的贡献
5.3.2.2 对后世的影响
(四) 《外台秘要》本
5.4.1 内容特征
5.4.1.1 分布态势
5.4.1.2 条文特点
5.4.1.3 结论
5.4.2 对伤寒学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
5.4.2.1 对伤寒学的贡献
5.4.2.2 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敦煌《伤寒论》残卷
5.5.1 内容特征
5.5.1.1 《伤寒论》甲本
5.5.1.2 《伤寒论》乙本
5.5.1.3 《伤寒论》丙本
5.5.2 学术价值
(六) 《金匮玉函经》
5.6.1 内容特征
5.6.2 学术价值
第六部分 结语
第七部分 附表
表1
表2
表5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宋以前《伤寒论》传本及校勘整理研究[J]. 田思胜. 中华医史杂志. 2000(03)
[2]《脉经》版本流传考略[J]. 崔锡章. 北京中医. 1999(06)
[3]孙思邈《千金方》中的佛教影响[J]. 朱建平. 中华医史杂志. 1999(04)
[4]宋代文化与中医古籍整理研究[J]. 蔡永敏,李玉华. 中华医史杂志. 1999(04)
[5]《伤寒论》中的方言俗语[J]. 郭秀梅,冈田研吉. 医古文知识. 1998(01)
[6]唐代医家王焘考[J]. 李平. 中华医史杂志. 1997(03)
[7]从皇帝的“避讳”看《伤寒论》的疑点[J]. 毛进云,陈敏. 中医药研究. 1997(01)
[8]试论“错简派”之非[J]. 刘渡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01)
[9]《外台秘要》所引《千金方》述略[J]. 苏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06)
[10]《千金翼方》版本考[J]. 苏礼. 陕西中医. 1996(08)
本文编号:3707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3707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