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主要细菌性病原体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京市主要细菌性病原体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南京市主要细菌性病原体致食源性疾病负担,提出食源性疾病监测策略。方法根据南京市11个区17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和食源性疾病负担调查结果,结合各主要细菌性病原体的食源性比例等各项乘数,获得人群中各主要细菌性病原体的发病率及疾病负担。结果 2015年全市共采集1 208份食源性疑似病例生物标本,检出非伤寒沙门氏菌31株、副溶血性弧菌2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5株,检出率分别为2.57%、1.66%、2.56%;全市疾病负担调查3 600人,急性胃肠炎的月患病率为3.9%,年发病率为0.55次/人年;推算出南京市非伤寒沙门氏菌食源性感染发病率为1 292/10万,0~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3 481/10万);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感染发病率为619/10万,15~2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 076/10万),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食源性感染发病率为1 653/10万,5~1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5 263/10万)。结论南京市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负担较重,儿童非伤寒沙门氏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青壮年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负担尤为突出,针对不同人群加强相应病原体的监测,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监测及研究,为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 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细菌性病原体 疾病负担
【基金】:江苏省卫生厅预防医学基金科研课题(Y2012043) 南京市卫生局"十二五"重大专项(ZDX12006)
【分类号】:R155.3
【正文快照】: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途径进入机体的致病菌引起的具有感染性或者中毒性的疾病总称。国内外资料都表明,微生物污染食品是最重要的食品卫生问题,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无论从发生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都是占第一位的。2002年,美国Food Net主动监测的10种食源性传染病中,致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英;全球食源性疾病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年04期
2 罗茂凰;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J];口岸卫生控制;2003年03期
3 敖志雄,林晶,金乐君,洪荣涛;一起由织纹螺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4 蒋月荣;营养上警惕食源性疾病[J];中国保安;2004年06期
5 王国红;抓好家宴业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J];江苏卫生保健;2004年01期
6 罗建忠;新疆三种食源性疾病及其防治概况[J];地方病通报;2004年02期
7 杨建秀;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J];热带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8 屠宇平;美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J];疾病监测;2004年08期
9 于辉,孔令达,李雪;食源性疾病与人类健康[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11期
10 戴月,袁宝君;我国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模式初探[J];江苏预防医学;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智成;;试论食源性疾病报告、举报或投诉的登记受理[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廖兴广;;常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进展[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3 焦新安;;食源性疾病:兽医公共卫生的新挑战[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方泽珊;;预防和监督食源性疾病的方法学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国雄;;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6 黄金林;潘志明;焦新安;;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及其控制对策[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应雄;叶庆临;杨得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A];2007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8 侯为道;傅小鲁;;影响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及监测与控制进展[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黄裕庚;林玲;;食品安全与控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10 李泰然;;从2001年我国食物中毒发生报告看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薇 魏公铭;食源性疾病——全球食品安全头号杀手[N];中国食品报;2012年
2 记者 张昊;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最大食品安全问题[N];健康报;2013年
3 记者 郭敏;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最大食品安全问题[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王乐;公众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我国食源性疾病高发[N];中国医药报;2013年
5 吴永宁;吹响警惕“食源性疾病”的号角[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王君平;密切关注地震灾区食源性疾病[N];中国社会报;2008年
7 吴一福;谈食源性疾病的危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8 记者 吕静;食源性疾病实现四级网络直报[N];本溪日报;2010年
9 新华;食源性疾病正不断增长[N];江苏经济报;2002年
10 吴一福;食源性疾病——健康的最大威胁[N];西安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咏梅;食源性疾病分类系统的建立及成都市食源性疾病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谷传玲;食源性疾病经济损失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3 吕静;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复旦大学;2012年
4 付竹霓;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许皓;桐乡市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分析及对策探讨[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29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02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