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安徽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21:15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食品安全 风险 监测 食源性致病


【摘要】:目的近年来,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其中,食源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更在逐年上升,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更是当前科研的热点,为了解安徽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确定易受污染的高危食品,本文通过分析安徽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数据,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及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安徽省2009-2013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国家相关病原菌检验标准(GB/T4789.4、6、7、10、30-2003),选取了生肉类(牛、羊、鸡、猪)、水产品(海水、淡水)、熟肉制品、生食蔬菜、熟制面米食品、生牛奶、鲜榨果蔬汁七大类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沙门菌、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五种致病菌项目。结果(1)2009-2013年共检测7大类食品、共2737份,总体合格率为88.09%(2)生牛奶检出率最高,为26.90%,其次是鲜榨果蔬汁、熟制面米食品、生食蔬菜、生肉类、熟肉制品、水产品;(2)五种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总的阳性率为11.09%,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164株,检出率为5.99%,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生食蔬菜、熟制面米食品、生牛奶及鲜榨果蔬汁中污染都比较严重。单增李斯特菌检出78株,检出率为2.85%,而生肉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最为严重,副溶血性弧菌检出29株,检出率为1.06%,而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最为严重,检出率为3.05%,但水产品与其他各类食品之间,显示出统计学差异(χ2=20.73,P0.001);沙门氏菌检出44株,检出率为1.61%,而生肉类沙门氏菌污染最严重,检出率为5.66%,但生肉类与其他食品之间,显示出统计学差异性(χ2=39.73,P0.001);大肠杆菌检出11株,检出率为0.40%,鲜榨果蔬汁中大肠杆菌污染最严重,检出率为5.03%。(3)农贸市场检出率最高,为15.26%(119/780),其次为食品加工厂(作坊)12.20%(80/656)、大型超市11.06%(75/678)、餐饮店8.35%(52/623)。他们之间显示出统计学差(χ2=8.99,P0.001)结论完善食品立法,形成一套内容详实,门类齐全、体系严谨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和质量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监督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组织生产;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联防机制,工商、农业、质监、等监管部门要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各不同部门所掌握信息,共同构建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 监测 食源性致病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155.5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1 前言10-13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相关概念10-13
  • 2 材料与方法13-20
  • 2.1样品采集13
  • 2.2研究对象13-14
  • 2.3 检测项目14-16
  • 2.4 检验方法16-18
  • 2.5 统计分析18
  • 2.6 技术路线18-19
  • 2.7 质量控制19-20
  • 3 结果20-26
  • 3.1 不同年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总体变化情况20-21
  • 3.2 各类食品监测件数21-22
  • 3.3 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22-23
  • 3.4 不同年份五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23-24
  • 3.5 五种食源性致病菌在各类食品中的检出情况24-25
  • 3.6 不同采样地点合格率的比较25-26
  • 4 讨论和建议26-33
  • 4.1 食品安全主要风险产品分析26-27
  • 4.2 五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问题探讨27-29
  • 4.3 食品安全风险产品采样点的探讨29
  • 4.4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原因分析29-30
  • 4.5 建议30-33
  • 4.5.1 完善相关法律和标准30
  • 4.5.2 加强监管力度,严格监督企业依法组织生产30-32
  • 4.5.3 加强信息沟通,,构建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32-33
  • 参考文献33-37
  • 个人简历37-39
  • 致谢39-41
  • 综述41-48
  • 参考文献47-48
  • 附表48-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袁宝君;戴月;符晓梅;乔昕;沈

本文编号:1057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057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8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