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名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本文关键词:675名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更多相关文章: 围绝经期妇女 围绝经期综合征 Kpperman评分量表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锦州市太和区和凌河区675名40~60岁的妇女进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和改良更年期Kupperman Index(KI)评分量表。结果该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检出率为74.7%,其中无症状占25.3%,轻度27.6%,中度40.3%,重度6.8%。主要症状为乏力(70.7%),关节肌痛(61.9%),烦躁易怒(59.4%),失眠(55.6%),眩晕(50.7%),头痛(50.4%),潮热出汗(48.7%)。Kupperman总体平均分为(11.28±8.573)分,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妇女主要集中在45~50岁。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分娩次数多、患有慢性病和有妇科疾病手术史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月经正常规律、饮食上荤素搭配均衡、服用围绝经期保健品或药物、对围绝经期有良好心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增长、分娩次数多和患有慢性病及有妇科疾病手术史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加重,月经正常有规律、合理饮食,服用围绝经期保健品或药物、坦然面对围绝经期可预防和缓解围绝经期症状。
【作者单位】: 辽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分类号】:R173
【正文快照】: 由于女性平均寿命的不断提升,女性一生中将有至少1/3的时间在围绝经期、绝经期、绝经后期渡过[1]。围绝经期一般由多个阶段组成,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及临床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也就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华嘉增;妇女更年期保健新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00年12期
2 陈伟志;赵春梅;王小云;;影响更年期妇女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昆;;女性绝经综合征的异常症状及其健康教育的意义[J];当代医学;2009年30期
2 马珍莲;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与保健对策(附102例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S1期
3 杨继梅;;社区妇女更年期早期健康教育调查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6年09期
4 熊辉,李惠明;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体重指数与血压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李燕;王毅;郭蓉晓;周淑芳;谭万信;;补益阳明津气对初老雌性大鼠卵巢Caspase3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04期
6 张睿;景涛;;围绝经期乳痛症的综合治疗[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7 方秀新;颜琬华;郑春辉;周希环;;滨州市围绝经期妇女体脂肥胖外在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21期
8 方秀新;郑春辉;周希环;颜琬华;;围绝经期妇女运动习惯对人体组成成分及相关指标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年31期
9 王红阳;高爱丽;李球兵;李立群;李琳;;围绝经期妇女肺栓塞临床特点[J];山东医药;2011年48期
10 肖劲松,李颖,徐自风;东风汽车公司女职工围绝经期症状的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悦;冯放;梁叶莺;俞舒丹;裴育莹;赵丕文;;更年期综合征及其治疗方法[A];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君;瓜石汤对初老雌性大鼠卵巢储备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李燕;补益阳明津气延缓初老雌性大鼠卵巢机能衰老的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志霞;益妇宁软胶囊治疗绝经后高脂蛋白血症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2 闫莉肭;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3 匡旭;更哮平胶囊治疗围绝经期哮病(肾虚肝郁型)临床疗效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周小丹;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调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薛亮;生活事件及心理应激对绝经前后诸证心身症状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刘春红;中药塌渍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陆亦琼;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生殖健康状况与保健需求的调查[D];复旦大学;2012年
8 张会申;补肾疏肝活血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春梅;王小云;黄月婵;陈秀廉;邬素珍;朱东方;庞俏茹;;450例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评估[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2 张春玲;黄旭春;王小云;欧爱华;孙玮;谭桂云;麦国醇;吕美华;;470例社区围绝经期、绝经后妇女骨骼健康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2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安锁;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1年06期
2 郑俊峰;;浅谈围绝经期妇女保健[J];基层医学论坛;2003年05期
3 李静然,林和风,张玉珍,谢莹,冯宁,胡桂玲,崔卫红;围绝经期妇女记忆和计算能力及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4年07期
4 高清平;;841例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14期
5 莫秀兰;金松;陈蔚;吴小妹;;海口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状况的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09期
6 潘朴芬;刘燕;;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体验和健康教育[J];职业与健康;2006年22期
7 班允莉;宋锦霞;金英华;朴今兰;杨丹;廉顺善;文英姬;;延边地区医院就诊围绝经期妇女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03期
8 刘廷华;赵晓艳;刘畅;;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实施[J];当代医学;2009年15期
9 周维;李丽;刘保华;黄丽红;罗小洁;;深港两地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30期
10 赵菊;刘亚莉;;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锦霞;金英华;班允莉;朴今兰;杨丹;廉顺善;;延边地区医院就诊围绝经期妇女现状调查[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健;牛欣;罗致诚;;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唐小清;朱俊;张丽伟;;围绝经期妇女的膳食营养与疾病[A];妇幼与青少年营养进展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孕妇、乳母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宣传推广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陆洪波;潘春惠;王敏;李芳;谭永萍;龙忆琴;赵桂萍;;南宁市围绝经期妇女骨骼系统改变流行病学调查[A];第八届全国骨质疏松年会暨第五届全国钙剂年会会议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咏霞;围绝经期妇女该怎样补钙[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2 魏开敏;围绝经期妇女饮食宜“三高两低一补充”[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3 咏霞;“三招”应对更年期[N];大众卫生报;2007年
4 咏霞;绝经后妇女补钙“三招”[N];大众卫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颖;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与雌激素β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琳;长春市市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情况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2 陈丽丽;石河子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3 周小丹;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调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贾庚;长春市某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5 杨宇丽;上海市闸北区城镇围绝经期妇女生殖健康现况调查[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50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150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