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自噬在镉致大鼠神经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发布时间:2018-02-11 20:32

  本文关键词: 醋酸镉 PC12细胞 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 自噬 LC3 衰老 β-半乳糖苷酶 P21 内质网应激 Bip AMPK ROS 出处:《扬州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自噬是细胞本身通过溶酶体降解途径来清除细胞质中蛋白大分子和细胞器的一种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现象。细胞在代谢应激条件下,细胞能够通过自噬清除异常代谢物质,避免细胞病变、损伤以及变性的发生,因此,自噬在促进细胞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镉是一种具有高毒性的工业和环境污染物,能够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损伤。近年来研究表明,镉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临床研究发现,镉能够造成神经行为缺陷,是导致儿童认知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体外研究表明,神经细胞自噬在镉引起的毒性损伤中具有保护作用。最新研究表明,神经元衰老是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镉对神经细胞衰老影响以及自噬在神经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拟采用PC12细胞和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原代神经细胞)作为模型,通过体外实验探讨镉诱导神经细胞自噬发生的机制,研究自噬在镉致神经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为揭示镉致神经细胞毒性机理提供科学依据。1.镉对神经细胞衰老的影响为了研究镉对神经细胞衰老的影响,本实验选用PC12细胞作为模型。用RTCA实时检测技术监测不同浓度醋酸镉(0、2.5、5、10 μmol/L)处理条件下PC12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10 μmol/LCd组细胞的细胞指数(CI)明显下降。在一定的浓度和时间范围内,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效应,说明镉对PC12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选用PC12细胞和原代神经细胞作为模型,不同浓度醋酸镉(0、5、10、20μmol/L)分别处理PC12细胞和原代神经细胞24h后,统计PC12细胞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的数量;qRT-PCR法检测镉对原代神经细胞炎性因子ILlα、IL6基因表达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C12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53、P21、P16的表达;10 μmol/L醋酸镉处理PC12细胞不同时间(0、2、4、6、8、12、24 h),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C12细胞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10 μmol/L醋酸镉处理PC12细胞或原代神经细胞24 h,通过对F-actin染色,观察镉对PC12细胞及原代神经细胞骨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μmol/L醋酸镉处理PC12细胞24 h能够极显著增加表达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的数量(P0.01);PC12细胞或原代神经细胞内F-actin结构受到明显的损伤;PC12细胞P53、P21和P16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显著性升高(P0.01)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随着镉浓度的升高,原代神经细胞炎性因子IL1α、IL6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升高呈剂量依赖关系(P0.01)。提示镉能促进神经细胞衰老。2.自噬在镉诱导神经细胞衰老中的作用为了探讨自噬在镉诱导神经细胞衰老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自噬激活剂100 nmol/L雷帕霉素(RAP)预处理PC12细胞或原代神经细胞24 h,用醋酸镉处理24 h,统计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与单独染镉组相比,RAP与镉联合处理组PC12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的数量极显著减少(P0.01)。免疫印迹法检测PC12细胞中P53、P21和P16相关蛋白的表达,与镉单独处理组相比,RAP与镉共处理组P53、P21和P16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性降低(P0.01);RT-PCR法检测原代神经细胞IL1α、IL6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RAP能够抑制镉引起的IL1α、IL6基因的表达(P0.01)。通过采用自噬的抑制剂CQ或3-MA预处理PC12细胞0.5 h,或采用Atg5 siRNA干扰技术抑制自噬,然后镉处理细胞6h,通过采用RTCA技术测定细胞细胞生长曲线,与镉单独处理6 h组相比,添加CQ后能够明显降低PC12细胞指数;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镉单独处理组相比,添加3-MA或转染Atg5 siRNA均能够促进衰老相关蛋白表达的增加。综上说明自噬在镉诱导的神经细胞衰老中具有抑制作用。3.内质网应激在镉诱导神经细胞自噬中的作用为探讨内质网应激在镉诱导神经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本研究选用PC12细胞和原代神经细胞作为模型,10μmol/L醋酸镉分别处理PC12细胞和原代神经细胞不同时间(0、2、4、6、8、12、24 h),免疫印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Bip、ATF4、CHOP、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10 μmol/L醋酸镉处理两种细胞不同时间后,PC12细胞中CHOP蛋白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升高,其余蛋白的表达在6 h达到最高,然后逐渐降低。内质网应激抑制剂mithramycin与醋酸镉单独或联合培养PC12细胞和原代神经细胞6 h,免疫印迹法检测Bip、LC3蛋白表达;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观察Bip蛋白的表达及分布;将稳定转染有EGFP-RFP-LC3B基因的PC12细胞按照上述方法处理后,激光共聚焦观察LC3聚点。结果表明,Mithramycin不但显著抑制了镉诱导的Bip蛋白的表达,同时还能明显降低LC3-Ⅱ的表达水平(P0.01)及LC3聚点。说明镉能够诱导神经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发生,内质网应激在镉诱导神经细胞自噬中起到正调控作用。4.Bip/AMPK在镉诱导神经细胞自噬与衰老中的作用为进一步说明内质网应激分子伴侣Bip在镉诱导神经细胞自噬与衰老中的作用,用Bip siRNA转染PC12细胞抑制Bip基因表达,10μmol/L醋酸镉分别处理阴性干扰(NC)组和Bip干扰(siBip)组细胞不同时间(0、2、6、24h),试剂盒法检测并统计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的数量;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Bip、LC3、P21的表达。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镉处理siBip组6 h后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的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Bip、P-AMPK和LC3-Ⅱ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2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镉处理NC组Bip干扰siBip组细胞6 h或镉与Bip抑制剂BAPTA单独或联合作用细胞6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EGFP-RFP-LC3的表达及分布。结果显示,与NC组细胞相比,镉处理siBip细胞6h后,LC3黄色聚点明显减少;与镉单独处理组相比,BAPTA与镉联合处理组细胞LC3黄色聚点明显减少。为了探究Bip在镉激活AMPK/mTOR通路中的作用,不同浓度醋酸镉(0、5、10、20μmol/L)处理PC12细胞或原代神经细胞6h,结果表明,随着镉浓度的升高,P-AMPK表达量逐渐升高,呈剂量依赖关系;镉与BAPTA单独或联合作用PC12细胞或原代神经细胞6 h,免疫印迹检测P-AMPK表达,结果显示,与镉单独处理组细胞相比,BAPTA与镉联合处理组细胞AMPK磷酸化水平极显著性降低(P0.01)。镉处理NC细胞和siBip细胞6h,免疫印迹检测P-AMPK、P-AKT、P-S6K蛋白表达,与NC组细胞相比,镉处理siBip组细胞P-AMP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AKT、P-S6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综上说明Bip在镉诱导的神经细胞自噬与衰老以及在镉激活AMPK通路中具有调节作用。5.ROS在镉诱导原代神经细胞自噬和衰老中的作用为了揭示ROS在神经细胞自噬和衰老中的作用,本研究选用PC12细胞和原代神经细胞为模型,10 μmol/L镉和ROS抑制剂100 nmol/LNAC单独或联合处理PC12细胞或原代神经细胞6h或24h,结果显示,与镉单独处理组相比,NAC与镉联合处理6h,PC12细胞中LC3Ⅱ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20 μmol/L镉和100 nmol/LNAC单独或联合处理原代神经细胞6h免疫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Atg5、Atg7表达(P0.01)。为说明ROS在镉诱导神经细胞衰老中的作用,NAC与镉联合处理细胞24 h,与镉单独处理组相比,PC12细胞P21蛋白表达量降低,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的数量极显著性减少(P0.01),原代神经细胞IL1α、IL6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性降低(P0.01)。综上说明,不同浓度的镉在不同时间对神经细胞自噬和衰老的影响不同,ROS在镉诱导神经细胞自噬与衰老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军峰,童坦君;细胞衰老不能逆转的经典理论遇到了挑战——“返老还童”有望?[J];生理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2 ;我国学者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J];发明与革新;2002年05期

3 ;《干细胞衰老与疾病》已出版[J];解剖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4 ;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研究获重要成果[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4期

5 牟坤,周庚寅;细胞衰老与肿瘤发生及药物治疗[J];生命的化学;2005年04期

6 马杰;章静波;;干细胞衰老[J];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06期

7 胡兵;安红梅;沈克平;;细胞衰老与肿瘤发生[J];生命科学;2008年03期

8 潘岳;;人为什么会变老[J];农家参谋;2008年08期

9 ;《干细胞衰老与疾病》[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9年05期

10 ;细胞防癌机制新发现[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宇彬;刘日嘉;高世勇;;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信号途径研究进展[A];肿瘤病因学研究与中西医结合肿瘤综合诊疗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曹流;王丽京;陈誉华;;细胞稳态维系机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A];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朱小飞;李电东;何琪杨;;小檗碱抗过氧化氢引起的细胞衰老的机制[A];2009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沈陈军;刘晓平;;细胞衰老机制与肿瘤抑制[A];安徽省药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王倩;王嵘;苗登顺;;Bmi1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诱导骨细胞衰老而发挥延缓骨骼衰老的重要作用[A];中国解剖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3年

6 丁国宪;;MicroRNA and Aging[A];第三届江浙沪三地老年医学高峰论坛暨2012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金军华;张铁梅;韩彩和;张恩毅;张延;张宗玉;童坦君;;低糖培养对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王元元;陈子兴;岑建农;沈宏杰;何军;梁建英;刘丹丹;姚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骨髓细胞衰老增加的相关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9 庞建新;程希远;金宏;高杨;吴曙光;;Sp1对PHA激活的T细胞端酶活性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A];第七届中国抗炎免疫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张涛;海春旭;;氧化应激在细胞衰老中的作用[A];中国活性氧生物学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勇;北大医学部深入开展细胞衰老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探寻人类细胞衰老之谜[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李京华;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N];中药报;2002年

4 记者 李京华;我国科学家解细胞衰老之谜[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5 赵冬红;细胞衰老秘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6 记者 刘霞;美科学家揭示细胞衰老机制[N];科技日报;2009年

7 新字;北大初步阐明人类细胞衰老原因[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魏衍亮;细胞和生物寿命调控专利技术扫描[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9 付东红;我国科学家追踪P16基因获重要成果[N];光明日报;2002年

10 阿胜;“阴阳失衡”癌细胞自杀[N];医药经济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岳山;P53与细胞衰老、自噬和凋亡[D];武汉大学;2013年

2 韦钊;CUL4B通过抑制p53-ROS正反馈环减缓压力诱导的细胞衰老[D];山东大学;2015年

3 周云;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miR-181a对CD4+T细胞衰老的调节作用及信号传导[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4 何玲;SWI/SNF复合物亚基调控细胞衰老及其相关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苗穗兵;SM22α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衰老和血管老化的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6 高延妍;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1在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换和细胞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傅寅佳;BRG1在结肠癌细胞衰老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8 张栩锐;重离子辐射诱发细胞早熟性衰老的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年

9 张楠楠;SIRT6蛋白调控器官及细胞衰老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10 王涛;自噬在镉致大鼠神经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D];扬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明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在力达霉素等药物诱导人结肠癌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张毅;吲哚美辛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细胞衰老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谢曦;硫化氢通过上调SIRT1拮抗同型半胱氨酸诱导HT22细胞衰老[D];南华大学;2015年

4 张清和;复制性细胞衰老的触发动力学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宁敏;硫化氢通过上调瘦素信号通路拮抗甲醛诱导的HT22细胞衰老[D];南华大学;2016年

6 侯宏宙;外源过氧化氢抑制拟南芥萌发前期初生根向重力性生长机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李耕;缓激肽对氧化应激诱导的心肌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娜娜;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神经细胞衰老的作用及药物干预[D];山东大学;2013年

9 韩腾龙;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癌基因建立细胞衰老的模型[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10 刘静;P16基因高表达对细胞衰老的调控作用[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03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503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b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