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一起因同源进餐致疑似副溶血弧菌感染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发布时间:2018-03-10 17:47

  本文选题:副溶血弧菌 切入点:食物中毒 出处:《现代预防医学》201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查明一起因同源就餐致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找出致病因子,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对该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本次事件中,共有16名发病者,平均潜伏期5 h左右,食品加工用具、1份剩余菜品、2份腹泻物样品中检出副溶血弧菌。结论该次事件可疑为副溶血弧菌感染食物中毒事件。
[Abstract]: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a suspected food poisoning event caused by homologous dining, to find out the pathogenic factors and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imilar events. Methods 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detect the samples collected. A total of 16 patients had an average incubation period of 5 hours or so.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as detected in 2 diarrhea samples from food processing utensils. Conclusion this event is suspected to be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fection.
【作者单位】: 浙江省玉环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类号】:R155.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马聪;陈昌国;蒋学兵;李丹丹;刘敏;郝秀红;马学斌;钱扬会;;中国海域海洋细菌分布特征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年09期

2 任徽;;一起建筑工地食堂副溶血弧菌致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平;;襄樊市肉食品大肠杆菌污染状况的检测[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3期

2 赵广英;邢丰峰;;基于琼脂糖和纳米金的电流型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8期

3 李斌;陈碧鹃;方建光;张继红;蒋增杰;贾永超;;贝类食源性传染病病原及其消除方法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9年10期

4 赵广英;申科敏;励建荣;;副溶血性弧菌增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改进[J];水产科学;2010年03期

5 顾冬花;;市售仔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J];山东畜牧兽医;2012年04期

6 莫秋华;李强;林继灿;谭华;涂承宁;叶立青;刘志明;杜坚;孙虹;李书香;王献煌;杨泽;;食源致病菌96微孔板DNA诊断芯片的研制及在一起食物中毒突发事件中的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李巧苹;刘晓红;蒋德源;;副溶血弧菌耐热性直接溶血素的研究进展[J];福建畜牧兽医;2010年06期

8 郑泽红;赵洁玲;郑泽璇;卓菲;杨贵清;沈静媛;游杰;;深圳市罗湖区部分食品和加工环节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2年01期

9 张继伦;田桢干;何宇平;李平;章琪;;副溶血性弧菌五种致病性检测方法比较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年05期

10 周慧玲;邓留;李绪南;;旅客列车餐车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马丽萍;姚琳;周德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柯碧霞;谭海玲;李柏生;何冬梅;马聪;刘美真;陈经雕;柯昌文;;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菌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A];2011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3 曾华堂;郑庆鸣;孙群露;;深圳市宝安区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舟;黄薇;潘柳波;曹彬;张志航;范兴;;2011年深圳市水产品卫生状况及风险评估[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何洁仪;李迎月;邓志爱;林晓华;余超;;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性分析[A];2012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3年

6 张华宁;陈玉贞;侯配斌;王勤;胡光春;李心朋;王梅;毕振旺;;2012年山东省肉鸡生产加工各环节沙门菌污染水平及耐药分析[A];产业竞争力与创新驱动——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伶利;生物功能化粒子/核酸探针技术快速检测病原菌及ATP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水静;食源性致病菌特异性靶点发掘系统及数据库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胡玉山;食源性病原菌分子分型及其寡核苷酸膜阵列检测技术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李明成;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勇;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与实验室监测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6 寇晓霞;水体和贝类中食源性病毒分子检测研究及污染调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年

7 秦迪岚;荧光纳米标记与编码技术用于几种重要病原菌检测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杨雷;副溶血性弧菌的体外比较转录组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9 席美丽;食源性革兰氏阴性肠道病原菌PFGE分型和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坎布;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的致病性和主要毒力基因结构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延昭;利用免疫磁珠技术富集肠炎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丽玲;口岸餐饮业卫生监测监督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李俊;副溶血孤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对Ⅵ型分泌系统的调控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彭慧峰;副溶血性弧菌FlaE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D];暨南大学;2011年

5 吴英娇;杂色蛤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风险评估[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孔繁娟;凉拌菜大肠杆菌O_(157):H_7污染状况及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1年

7 鲁锋;蛭弧菌2GS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罗非鱼片沙门氏菌生长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平;茯砖茶水提物对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朱锦兰;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病因诊断非典型临床表现的急性结膜炎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10 翁仕强;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赖福才,王前,周一平,牟成惠,耿穗娜,张豫明,王强,魏东,裘宇容;南海西沙海域海水细菌学调查及药敏检测[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张四明,邓怀,晏勇,汪登强,吴清江;中华鲟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遗传多样性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0年01期

3 韩善桥;虞积耀;姜涛;王大鹏;;东南沿海海域海水细菌的分布[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4 宋宏岩;;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波,王本利,王伟栋,张榕;产色素副溶血弧菌病原学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2年04期

2 钟凯;副溶血弧菌快速检测的进展及其应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3 齐绪林;林东f ;徐晓刚;樊晓明;吴丽桂;;副溶血弧菌胃肠道感染2247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8年05期

4 韩东升;陈晓;李中杰;郑书发;余斐;陈瑜;;浙江省急性腹泻副溶血弧菌的流行及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年10期

5 段秀杰,李炜,孙寒松,王文凯;从黄花鱼中检出一株副溶血弧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年05期

6 杨海平,刘磊,左常智;检出副溶血弧菌1例报告[J];职业与健康;2000年11期

7 翁文川,焦红,王方金,程刚,王伟毅,谢钧宪;食品中副溶血弧菌荧光定量PCR方法快速检测[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11期

8 金培婕;吴蓓蓓;王淑娜;俞盈;钱永华;方维焕;;浙江沿海地区海产品及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主要毒力基因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7期

9 杨赤旗;姚毅;;铁岭市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情况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5期

10 乔华林,章俊;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及其检验和测定[J];水产科学;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艺;扈庆华;牟瑾;林一曼;兰全学;石晓路;马汉武;程锦泉;杨志荣;;2007-2008年深圳市腹泻病副溶血弧菌监测及分子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汇编[C];2009年

2 高围n,

本文编号:1594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594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6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