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节育器表面的细菌生物膜研究
本文选题:宫内节育器 切入点:盆腔炎性疾病 出处:《中国工程科学》2015年06期
【摘要】:目的:宫内节育器(IUD)是目前常用的长效避孕措施之一,然而众多研究认为IUD的应用增加了盆腔炎性疾病(PID)的发生率。近年研究发现细菌生物膜(BF)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本研究拟探究无盆腔炎疾病妇女的不同类型宫内节育器表面是否存在BF,了解IUD是否为BF形成提供平台,是否增加盆腔炎性疾病的易感性。方法:不同类型IUD标本,根据表面清洁程度分别进行单独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单独需氧、厌氧细菌培养,以及SEM观察+培养了解IUD表面是否存在BF。结果:共纳入IUD标本86例,85例非PID女性的IUD,同期1例盆腔感染性疾病患者的IUD。25例进行单独SEM观察,阳性1例,其余标本未见典型BF结构。单独细菌培养47例,需氧细菌培养阳性1例,见大面积菌苔覆盖,考虑污染可能性大,其余标本未见细菌生长。SEM联合培养14例,细菌培养阳性,电镜无阳性发现。其余培养及SEM观察阴性。结论:不论IUD的类型如何,非PID女性体内的IUD表面无BF存在,不同与其他体内医疗装置,BF的形成不能成为限制IUD应用的理由。
[Abstract]:Objective: IUD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s of long-term contraception. However, many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IUD increases the incidenc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bacterial biofil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BFs on the surfa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trauterine devices in women withou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o understand whether IUD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BF formation and increases susceptibility to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Methods: different types of IUD specimen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surface cleanness, the single electr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observation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aerobic and anaerobic bacteria were cultured separately. Results: 86 IUD specimens were included in 85 cases of non-#en3# women, and 1 case of IUD.25 of pelvic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observed by SEM alone, and 1 case was positive in the same period. No typical BF structure was found in the other specimens. There were 47 cases of bacterial culture alone, 1 case of aerobic bacteria culture positive, covered with large area of bacterial coating, considering the possibility of contamination, 14 cases of bacteria growth. SEM co-culture was not found in other specimens, the bacteria culture was positive. No positive results were found in electron microscope. Other cultures and SEM observation were negative. Conclusion: no matter the type of IUD, there is no BF on the surface of IUD in non-#en2# women. Different from the formation of BF in other medical devices in vivo, it can not be a reason to restrict the application of IUD.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基金】:宫内节育器表面生物膜及细菌粘附机制(0040215401128)
【分类号】:R16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12万例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调查报告[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红;朱雪松;;哺乳期放置宫内节育器180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2年02期
2 刘宏;;宫内节育器重复放置4例分析[J];当代医学;2009年16期
3 王东女;;浅谈我站护理人员在B超室优质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和对策[J];当代医学;2009年22期
4 龚珍秀;;活性元宫环、爱母环及吉妮环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年29期
5 姜改莉;贺文咏;燕海娅;;宫腔镜在106例困难取环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年09期
6 丛延广,刘俊康,袁泽涛,邓国宏,徐启旺;不同生长形态绿脓杆菌胞外粘液多糖的含量及其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7 麦健容;邓晓燕;文凤群;杨晓凌;曾水莲;甘小霞;吴间冰;李丽玉;岑志彦;;重置宫内节育器元宫Cu-365 IUD避孕效果的临床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贾贤杰;游顶云;周洁;速存梅;杨瑶;赵敏;高一飞;张开宁;;中国西部县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宫内节育器服务及管理现况调查[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1年01期
9 周定杰;姚捷;魏永越;李瑛;;30例T型含铜宫内节育器断裂不良事件报告分析[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2年03期
10 陈桂香;;爱母乐MCu功能性宫内节育器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邱红燕;长效避孕节育方法的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姜鹏;Vibrio sp.QY101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细菌生物被膜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李焕新;聚乙烯表面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抑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9年
4 彭祥炽;络合铜宫内节育器对大鼠的避孕效果及其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简丽娟;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和毒力因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黄良库;夫西地酸钠联合利福平对表皮葡萄球菌体外培养生物膜的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石馨;Mutacin(变链素)Ⅰ的原核表达及抗变形链球菌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4 张丽;Groningen硅胶发音钮微生物分析及饮食对发音钮寿命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5 潘t$;群体感应分子对白色念珠菌早期生物膜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6 段学葵;基层农村宫内节育器放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7 彭春燕;国家免费提供宫内节育器使用现状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8 楚光华;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器手术对妇女心理状态影响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9 刘江坤;河北省长效避孕措施应用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张海燕;宫内节育器(IUD)对子宫肌电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彩依;绝经后取宫内节育器困难者56例浅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8期
2 王桂芳,崔满华,王健;置宫内节育器后出血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李际性,杨朋武,潘静文,陈小玲;68例宫内节育器的情况分析[J];海南医学;2000年02期
4 王延霞,任悦,陈娜,张俊巧,崔秋芹,马丽霞;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观察(附100例报告)[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5 郝桂梅,乔壮,马秀清;二种宫内节育器副作用的对照[J];哈尔滨医药;2000年02期
6 李巧云,李洪斌;宫内节育器游离腹腔1例[J];菏泽医专学报;2000年03期
7 陈素娟,尚翠萍,贺慧敏,王静宜,薛杏;绝经后取宫内节育器106例临床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2000年03期
8 林国娟,郑亚红;宫内节育器应用中不良反应的观察[J];宁波医学;2000年06期
9 马秀卿;三种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效果探讨[J];山西临床医药;2000年05期
10 臧新军,房素萍,于彩崎;腹腔镜下异位宫内节育器钳取4例报告[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云;;宫内节育器放置后妊娠48例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2 李雅俊;;爱母牌系列宫内节育器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谢彦妍;何淑英;;新型宫内节育器超声误诊原因分析[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程利南;;特殊人群宫内节育器的使用[A];2009中国杭州生殖健康学术论坛暨浙江省计划生育学与生殖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郭联治;黄晓瑜;许少群;;中药治疗宫内节育器并发症的临床探讨[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6 陈晓勤;张川蓉;谢黎;潘晓平;罗世媛;;四川省1994年至1998年宫内节育器使用状况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7 罗勤;杨梅丽;王凤鸣;孙惠兰;朱旭霞;傅东霞;;宫内节育器失败及异位原因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8 白泰贤;杭悦霞;;新一代宫内节育器—爱母记忆环150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9 杨梅丽;;宫内节育器的进展[A];2005年浙江省妇产科学暨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刘合芳;朱长虹;;载铜宫内节育器的腐蚀及其对子宫内膜作用的研究[A];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铮奎;宫内节育器市场存在增长潜力[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云南省计划生育技术科学研究所 陆海音;吉妮——理想的宫内节育器[N];云南日报;2002年
3 裘影萍;新婚女性不宜放置宫内节育器[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4 方申;深圳盐田研制出宫内节育器测量尺[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涅i茫汗诮谟鱗N];医药经济报;2001年
6 自治区卫生厅协办;避孕方法知情选择[N];西藏日报;2004年
7 徐琼;“一劳”未必“永逸”[N];医药经济报;2003年
8 主任医师 吕斌;节育环不合适尽快调换[N];保健时报;2005年
9 吕文;放环后易出现哪些问题[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10 黄国斌;上环后为何会出现性交痛[N];大众卫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彭祥炽;络合铜宫内节育器对大鼠的避孕效果及其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田宽;宫内节育器用Cu/LDPE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应用宫腔镜诊治难取性宫内节育器56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2 彭春燕;国家免费提供宫内节育器使用现状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3 赵书亮;宫内节育器放置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4 原峰;宫内节育器放置器的研制及其初步临床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5 贾贤杰;云南育龄妇女宫内节育器失败有关服务质量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6 段学葵;基层农村宫内节育器放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7 王会凤;促血管生成素-1,,-2在宫内节育器引起子宫异常出血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8 肖劲松;TCu380A与其它常用宫内节育器效能的系统性评价[D];昆明医学院;2006年
9 史太平;江苏省育龄妇女宫内节育器使用与近期失败流行病学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10 沈永祥;我国中西部县、乡计生机构宫内节育器放置人员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64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66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