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区2005-2014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本文选题:梅毒 + 广州 ; 参考:《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年01期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南沙区梅毒疫情,为相关部门制定梅毒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南沙区2005-2014年报告的梅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梅毒报告发病率:2005年为56.97/10万,2010年为66.19/10万,2014年为49.55/10万,是该地区历年来的最低水平。隐性梅毒最多,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2.18%。男女发病比为0.997∶1,男性平均增长率为3.22%,女性平均增长率为-4.19%。50岁人群发病人数持续上升,至2014年时已位居第一位。以农民、家务及待业者为主,其中农民发病人数保持平稳态势,而家务及待业者发病人数持续上升,于2014年时超过农民发病人数。结论广州市南沙区梅毒发病率自2010年来持续下降,但还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大对50岁以上人群、家务待业者的宣传和干预力度,从而有效控制梅毒传播。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yphilis epidemic situation in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yphilis. Methods the data of syphilis cases reported from 2005 to 2014 in Nansha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syphilis was 56.97% / 100,000 in 2005, 66.19% / 100 million in 2010, and 495,500 / 100 million in 2014, the lowest level ever recorded in the region. Recessive syphilis is the most, and the incidence of syphilis is on the rise,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is 2.18%.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0.997: 1,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of male was 3.22 and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of female was -4.19% -4.19%. Among them,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among the farmers remained stable, while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in the household and the unemployed kept on rising, which exceeded the number of the farmers in 2014.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syphilis in Nansha District of Guangzhou has been decreasing since 2010, but it is still in a high level.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propaganda and intervention to the population over 50 years old and those who are waiting for work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transmission of syphilis.
【作者单位】: 广州市南沙区新沙医院;广东省皮肤病研究所;广州市番禺区慢性病防治站;
【分类号】:R759.1;R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凤兰,韩宇,孙学臣,乌桂英;梅毒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及防治措施[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张箭;梅毒的全球化和人类与之的斗争——中世晚期与近代[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02期
3 杨雅斌,张金萍;1995~2004年鸡西市梅毒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年03期
4 张君炎;;应重视和加强梅毒预防控制工作[J];预防医学论坛;2006年02期
5 DelGiudice P;Ferraro V.;Passeron A.;王琼;;法国东南部的梅毒暴发情况(法语)[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12期
6 ;防治梅毒工作经验点滴[J];中级医刊;1959年03期
7 胡传揆;叶干运;陈锡唐;;我国对梅毒的控制和消灭[J];科学通报;1965年06期
8 C.X.Альмухаметов;白常乐;;有关梅毒的临床特征[J];地方病译丛;1993年02期
9 张田生;;西方梅毒史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3年00期
10 黄祺;宋伟;;梅毒抬头[J];晚报文萃;2007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伍显明;张族祥;张起律;俞建心;;三明市2000-2009梅毒流行特征分析[A];麻风误诊及其临床病例分析培训班暨全国麻风皮肤性病学术年会(2010)论文集[C];2010年
2 龚匡隆;尤永燕;沙仲;张津萍;孙厚华;张君炎;;1989-2003年梅毒患病率的分析和防治措施[A];江苏省性学会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张君炎;;应重视和加强梅毒预防控制工作[A];江苏省性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来时明;尹志英;;浙江省衢州市2001-2005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06年
5 裴朝群;;老年梅毒26例临床分析[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炜;饶平;;衢州市1992—2005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防制策略[A];浙江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学术年会暨2007年当代浙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吴昊;黄晓婕;;艾滋病合并梅毒[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李有敏;;梅毒孕产妇的医院内感染控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9 钱伊弘;张刚;顾志英;胡伟毅;陈霞凤;乐嘉豫;王学民;;3024例梅毒临床流行病学情况分析[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曾淑琴;;浅谈梅毒病人的健康教育[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八卷 护理分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卢苏燕;梅毒在法死灰复燃?[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郑灵巧邋刘慧;梅毒悄然成大害[N];健康报;2007年
3 杜巧思;梅毒善“伪装”小心被误诊[N];大众卫生报;2009年
4 严国进;洁身自好防梅毒[N];卫生与生活报;2010年
5 记者 周婷玉;梅毒发病快速上升 卫生部出规划防控[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记者 陈枫;广东每年约5万人感染梅毒[N];南方日报;2012年
7 李虎军;梅毒,一个被低估的公共卫生问题[N];南方周末;2007年
8 杜恩;手脚心有红斑当心梅毒[N];家庭医生报;2007年
9 李图巍;梅毒对胎儿影响极大[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10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研究员 王千秋;梅毒 死灰复燃[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宇峰;深圳市梅毒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和防治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王林娜;梅毒的快速诊断、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3 刘春;梅毒免疫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佩佩;住院患者的梅毒临床与血清学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2 彭红艳;2009-2011年湖北省梅毒疫情及健康教育需求调g芯縖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3 雷漾;梅毒的免疫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曹元元;某省梅毒和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预测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5 邱英鹏;深圳市同性恋门诊梅毒干预项目的卫生经济学评价[D];中南大学;2013年
6 依乐娜;内蒙古地区梅毒防治研究(1950-1965)[D];内蒙古大学;2014年
7 张俊艳;梅毒治疗后RPR转阴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8 杨素玲;某省级传染病医院2009-2013梅毒病例特征及合并HIV感染分析[D];郑州大学;2014年
9 安丽辉;综合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1999-2011年HIV和梅毒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孙玉兰;青海省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和梅毒监测结果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93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79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