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LR的基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的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微囊藻毒素 + 微蓝藻毒素LR ; 参考:《现代预防医学》2017年21期
【摘要】:目的介绍微囊藻毒素LR的基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的研究进展。方法以"微囊藻毒素LR"、"基因毒性"、"致癌性"等组合为检索词,以主题、全文、摘要或关键字为检索项,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BM、CNKI、Wan Fang Data和VIP数据库,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微囊藻毒素LR对哺乳动物的基因毒性主要有4种方式:引起DNA的损伤;诱导活性氧和氮的形成;抑制DNA损伤的修复;诱导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结论微囊藻毒素LR具有基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需注重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人群的慢性健康效应特别是促肝癌效应的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gene toxicity and potential carcinogenicity of microcystins LR. Methods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cystins LR", "genot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as the key words, and using the subject, full text, abstracts or keywords as the retrieval items, the Pub MedPub Fang Data and VIP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an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the genotoxicity of microcystin LR to mammalian was mainly in four ways: DNA damag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nitrogen formation, inhibition of repair of DNA damage, gene mutation and chromosome mutation. Conclusion microcystins LR has genetic toxicity and potential carcinogenicit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hronic health effects of microcystins, especially the effects of promoting liver cancer.
【作者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防治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60561)
【分类号】:R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力图,张丽生,郭建霞,黄少珍;茶多酚对饮用塘水基因毒性的抑制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2 张玮;赵以军;孙茜;肖慈琼;李祝;;浮水草本浮萍对微囊藻毒素影响的试验[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3 蒋智华;张志勇;;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2期
4 雷腊梅;韩博平;宋立荣;;时间分辨荧光免疫一步法检测微囊藻毒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04期
5 张志红;乔果果;刘海芳;;太原市大型水库微囊藻毒素-LR污染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8期
6 刘飞;王勇为;;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鲫鱼中的微囊藻毒素[J];环境化学;2010年02期
7 张晓梅;张竹青;黄文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年03期
8 李建中;;Agilent 1260 UHPLC/6460 QQQ用于微囊藻毒素的检测[J];环境化学;2011年03期
9 陈晴;许克;居君彪;黄晓艳;;微囊藻毒素提取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12年02期
10 邓琳,张维昊,邓南圣,宋立荣;微囊藻毒素的提取与分析研究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游碧X ;郭明良;;快得宁农药之致基因毒性机转[A];海峡两岸首届毒理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丁奕;白雪;程凯;方志慧;赵以军;;微囊藻毒素对浮萍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吴明松;付娇;季颖;张玉玲;冉志霖;黄君礼;李绍峰;;二氧化氯对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特性[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铁晖;苏辉耀;;微囊藻毒素遗传毒性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吴和岩;施玮;;某市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调查[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许川;舒为群;;微囊藻毒素污染状况、检测及其毒效应[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曹莹;张亚辉;刘征涛;;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分析方法的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钮伟民;何恩奇;张艺;黄飚;;微囊藻毒素-LR的纳米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9 郁f^;段蓉;高红梅;彭丽霞;;淀山湖富营养状态调查和湖区微囊藻毒素污染现况[A];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涛;陈华;;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及其生殖发育危害[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许琦敏;小小蓝藻何以掀巨浪[N];文汇报;2007年
2 李虎军;蓝藻毒性问题调查[N];南方周末;2007年
3 仲和;新《标准》紧盯饮水健康[N];联合日报;2007年
4 俞顺章;水源减毒 家庭也有办法[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文珊;微囊藻毒素对鱼和哺乳动物红细胞致毒效应及对哺乳动物造血机能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2 尹黎燕;微囊藻毒素对高等植物的生态生理学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3 杨翠云;微囊藻毒素对微生物的生理生态学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4 杨华;巢湖和太湖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5 李嗣新;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6 刘碧波;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在水、沉积物和农田中的环境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7 张学振;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和哺乳动物致毒效应的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季颖;二氧化氯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及氧化动力学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唐承佳;太湖贡湖湾水源地微囊藻毒素和含硫衍生污染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莉;微囊藻毒素对滤食性鱼类影响的毒理学实验和野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池振兴;芳香族污染物基因毒性作用的分子水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刘杰;微囊藻毒素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赵天琦;微囊藻毒素对几株水生细菌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陈海龙;微囊藻毒素测定方法优化与实例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5 邓哲深;典型微囊藻毒素在农田土壤中的吸附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6 黄缤慧;典型微囊藻毒素MC-LR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累积效应[D];暨南大学;2016年
7 郭亭秀;磁性微萃取技术的开发及其在微囊藻毒素富集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卫涛;微囊藻毒素的分离、分析和制备[D];东南大学;2005年
9 张容;基于荧光定量技术的微囊藻毒素预测性监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10 杨再荣;饮用水源水及自来水厂微囊藻毒素的变化和去除方法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58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85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