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2011-2014年常熟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0 19:32

  本文选题:食品安全 + 监测 ; 参考:《现代预防医学》2015年21期


【摘要】:目的了解常熟市食品中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的污染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取当地居民食品主要购买点,共采集1 282份样品,按照各类食品卫生国家标准对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及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率分别为16.6%(84/507)和19.9%(101/507),不同类别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2,P0.001;χ2=100.4,P0.001);食品中致病菌检出率为4.2%(34/808),检出的致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沙门氏菌。酱腌菜中防腐剂、甜味剂超标严重,超标率分别为70.0%(28/40)和40.0%(16/40);海带、紫菜无机砷超标率为72.7%(16/22),蔬菜中存在铅超标;茶叶中农残超标率高,甚至检出禁用高毒农药;水发产品中使用烧碱致p H超标达35.4%(17/48),腐竹中甲醛超标20.0%(3/15)。结论常熟市的食品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也有部分食品中有食源性致病菌和化学污染物污染,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并继续做好风险监测工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ntamination of food pollutants and harmful factors in Changshu City, and to find out the hidden dangers of food safety in time,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ke decisions. Methods A total of 1 282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ain food purchase sites of local residents, and the food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 chemical pollutants and harmful factors were detect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f food hygiene. Results the total number of colonies in food, The rates of exceeding the standard of coliform bacteria were 16.684 / 507 and 19.910 / 501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otal number of coliform and coliform bacteria in different kinds of food (蠂 ~ 2157.2n ~ (2) P 0.001; 蠂 ~ (2) 100.4 ~ (4) P _ (0.001); the detection rat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food was 4.22% ~ 34% ~ 808%, and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illus cereus, Salmonella. The preservatives and sweeteners in pickled vegetables exceeded the standard seriously, the rates of exceeding the standard were 70.0% 28 / 40) and 40.010% 40 / 40 respectively, the inorganic arsenic excess rate of kelp and porphyra was 72.7% / 22%, lead exceeded the standard in vegetables, the residual rate of farmers in tea was high, and the high toxic pesticide was even detected. In water hair products, the pH exceeds the standard by using caustic soda to reach 35.4 / 48, and formaldehyde in humus exceeds the standard by 20.0 / 3 / 15. Conclusion the food safety situation in Changshu City is good in general, but there are some food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chemical pollutants in some foods. The releva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continue to do a good job of risk monitoring.
【作者单位】: 常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类号】:R15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吴成业;王奇欣;刘智禹;陈财珍;曹爱英;席英玉;;海藻中无机砷超标问题研究[J];水产学报;2008年04期

2 蒋定国;李宁;杨杰;陆晶晶;赵凯;赵馨;马兰;周爽;方从容;宋书锋;鲁杰;张烁;杨大进;;2010年我国食品化学污染物风险监测概况、存在问题及建议[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年03期

3 蔡敏;;2006—2009年常熟市食物中毒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年17期

4 苏峰;;广州市海珠区食品化学污染物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0年22期

5 王燕梅;乔昕;符小梅;沈峗;马恺;倪云龙;郑东宇;;2010年江苏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年17期

6 黄久红;;泰州市2011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年12期

7 徐丽红;;阜阳市2013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成业;曹爱英;陈财珍;刘智禹;刘淑集;钱卓真;;海藻中无机砷两种检测方法适用性的探讨[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吴成业;钱卓真;吴抒怀;曹爱英;刘智禹;刘淑集;;紫菜中无机砷含量的分析研究[J];福建水产;2010年01期

3 倪张林;屈明华;丁明;;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海藻肥中总砷与无机砷[J];光谱实验室;2010年02期

4 陶华平;;海带中无机砷检测方法概述[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年12期

5 雎敏;马家海;高嵩;张勤;孙彬;黄健;陈燕婷;;坛紫菜中无机砷的检测及栽培海区海水和沉积物中痕量砷的初步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6 于明明;陈莹莹;刘德辉;;2014年潍坊市春节期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年05期

7 刘全吉;杨慧;戴守辉;王敏;;我国农产品中砷的检测技术发展概况与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年04期

8 黄久红;赵瑾;陈瑞英;张雪梅;马智龙;;泰州市市售食品安全动态监测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3年01期

9 于瑞敏;杨会锁;王民;杜志辉;;某野外集训部队食品原料的风险监测及评估[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3期

10 于瑞敏;籍玉川;王民;杜志辉;胡冰冰;高戎;鹿岩;;部队大规模草原集训演习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江浩;坛紫菜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和脱除技术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2 李宝洁;不同磷浓度下砷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物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肖宛凝;吉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刘君;HACCP体系及远程监控系统在学校食堂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5 顾晓慧;紫菜对大鼠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对大鼠铅中毒的促排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李昱辰;猪肉生产链中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分析及分子分型[D];扬州大学;2014年

7 黄闪闪;用于LM基因检测的基于金纳米信号放大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滨;;食品无机砷含量分析及其限量值研究的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2 胡汝源;;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策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年03期

3 张明;陈玉真;侯秀丽;李文;关冰;邵坤;胡彬;董海燕;;山东省2003~2007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年01期

4 金培刚,丁钢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4期

5 关怀;新的食源性疾病与食品安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年01期

6 陈燕;刘杰;李玉兰;刘芳生;;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7 郑锦其;海产品中无机砷分离试验效果观察[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8 范晓,孙飚;海藻中砷的化学形态及代谢机制[J];海洋科学;1997年03期

9 李海敏;张勇;;砷的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6年04期

10 黄锐敏;曾玲荣;袁月明;俞慕华;;市售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红雨;黄家兵;汪艳平;司徒谊萍;孙凤英;;宜昌市2002年~2005年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年08期

2 韦兵;刘永松;赵明;;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3 徐文君;周玮;徐春祥;;分子检测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年09期

4 路春霞;刘源;孙晓红;潘迎捷;赵勇;;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区分鉴定四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J];化学学报;2011年01期

5 江艳华;姚琳;王鹏;翟毓秀;王联珠;;噬菌体及其裂解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和控制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10期

6 李宏;付冠艳;付淑君;钟菲菲;刘佩;曾林;杨丽霞;;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3年03期

7 魏战峰;王利;杨囡;秦龙;张俊君;王丽娟;;2010~2012年咸阳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年05期

8 钟毓;郑志刚;彭波;陈瑜;;2010-2012年博白县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年01期

9 陈劲华;方晔;陈黎;陈锦德;陈步青;翁正军;;2011年-2012年浙江省义乌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年08期

10 吕秋艳;王志越;宋景红;;2010—2012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勇;高东微;易敏英;王志强;凌莉;;我国华南地区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分布规律研究[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陈卫国;汪垂章;张建民;金莞尔;王文英;于丽莉;杨瑞军;叶承华;;2002-2004年衢州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06年

3 罗贤如;黄薇;张锦周;张燕;王舟;潘柳波;范兴;张志航;;2009-2011年深圳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李慧艳;陈倩;张正;;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关餐饮业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A];北京市营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膳食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小春;陈慧燕;章乐怡;李毅;王良怀;洪程基;吴跃进;;温州地区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姜侃;张东雷;金燕飞;陈小珍;;四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2011年第6期[C];2012年

7 孙力军;王雅玲;陈宏;;芽孢杆菌抗菌肽应用于海产品安全控制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策略[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宫彬彬;于师宇;孟宪梅;卢士英;任洪林;柳增善;王克坚;;食源性致病菌六联融合毒素的构建及免疫学特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桂华;刘红晶;于颖欣;吕忠江;金泰山;王鹏;黄鑫;赵玉洁;;多重PCR快速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方法研究[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8卷[C];2008年

10 田娟;谭英智;陈文君;钟青萍;;多重PCR快速检测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实习生 李玉洁;我市完成上半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N];张掖日报;2011年

2 魏小刚;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取得新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记者 梁晓 通讯员 高世博 卢yN舟;我市完成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检验[N];郑州日报;2011年

4 记者 郎秋红;吉林:从农田到餐桌“一条龙”监管[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记者 李岚 通讯员 朱巍 梁秀梅;我市实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全覆盖[N];洛阳日报;2013年

6 ;食品测试技术有新突破[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7 纪柯;食物中毒因子解析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4年

8 胡杨;小心食品中的抗生素[N];光明日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吴俊;银川绿色理念打造餐饮消费环境[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邱驰;影响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与风险分析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2 余水静;食源性致病菌特异性靶点发掘系统及数据库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孙智勇;食源性致病菌高通量悬浮芯片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4 卢行安;宫颈癌患者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基因突变分析和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明强;免疫荧光法及红外光谱法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爽;运用寡核苷酸芯片鉴定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技术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佳峰;多色实时PCR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广谱检测与识别[D];厦门大学;2007年

4 路春霞;应用红外光谱法区分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5 孙鸿燕;四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吉林大学;2011年

6 陆长勇;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苏裕心;几种食源性致病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8 张雅琪;基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的食源性致病菌的鉴别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9 巢国祥;扬州市食源性致病菌流行现状、耐药特性和关键控制点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10 程晓艳;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45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045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5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