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基于居民膳食结构演变的中国粮食需求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1 10:17
【摘要】:利用"粮食转化率"概念将居民消耗的主要食品转化为原粮,并利用实际调查数据对官方的城乡居民食品消耗数据进行了订正。结果发现,2012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耗量为327.5kg,高出统计数据20.8kg。至2030年,中国口粮消费量将持续减少,但减少速度会逐步放缓,尤其是城镇居民,原粮消费会维持在105kg左右的水平上,农村居民口粮的消费水平将达到120kg左右,全国居民平均水平将下降到110.3kg。禽类、水产品、奶类的消费品将会明显增长,牛羊肉的增长比例也在50%以上。2030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会达到386.5kg,较2012年增长18.0%。如果纳入工业用粮、损失浪费用粮、种子用粮,2030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需求将会超过517.3kg,如果再纳入政策性收购量与出口量,那么2030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需求总量为551.4kg。为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必须持续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整体产出水平;农业生产结构也需要向畜牧业倾斜;同时要减少损耗与浪费,提高食物的二次利用水平。
[Abstract]:The concept of "grain conversion rate" is used to convert the main food consumed by residents into original grain, and the official data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 are revised by using the actual survey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 capita grain consumption of Chinese residents was 327.5 kg in 2012, which was 20.8kg higher than the statistical data. By 2030, China's consumption of food rations will continue to decrease, but the rate of reduction will gradually slow down. Especially for urban residents, the consumption of raw grain will remain at the level of 105kg or so, and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food rations for rural residents will reach about 120kg. The national average will fall to 110.3kg. Consumer goods such as poultry, aquatic products and dairy products will in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beef and mutton rising more than 50 percent. Per capita grain consumption in China will reach 386.5 kg by 2030, up 18.0 kg from 2012. If industrial grain is included, wasted grain and seed grain are lost, the per capita grain demand of Chinese residents will exceed 517.3 kg in 2030. If policy purchase quantity and export volume are included, the total per capita grain demand of Chinese residents will be 551.4 kg in 2030. In order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China must continuous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mprove the overall agricultural output level;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lso needs to tilt towards animal husbandr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wastage and waste and raise the level of secondary utilization of foo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国土生态安全和优化水土资源配置与空间格局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2015CB452702)
【分类号】:R151.45;F32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百明;未来中国的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食物保障[J];地理研究;2002年03期

2 张永恩;褚庆全;王宏广;;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03期

3 王涛;吕昌河;;基于合理膳食结构的人均食物需求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4 柳苏芸;徐锐钊;姜楠;;中国及亚洲主要国家食用油消费研究[J];农业展望;2013年07期

5 丁丽娜;肖海峰;;我国城乡居民羊肉消费现状及前景分析——基于山东、内蒙等16个省市城乡居民羊肉消费调研数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年09期

6 闵师;白军飞;仇焕广;王晓兵;;城市家庭在外肉类消费研究——基于全国六城市的家庭饮食消费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03期

7 程燕;李先德;;中国啤酒消费趋势及其对啤酒大麦需求的影响[J];农业展望;2014年03期

8 赵萱;邵一珊;;我国粮食供需的分析与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03期

9 石秀华;;从大豆风波看中国的食用植物油产业安全[J];理论月刊;2015年01期

10 封志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J];人口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士波;王海鸿;马琼;;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的定量分析——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2 汪文雄,汪磊;我国建筑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实证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3 石胜利;彭尚平;王旭嘉;;四川建筑业技术水平灰色预测及其比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4 陈华友;固定资产投资动态模型及优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5 伍长荣,胡学钢;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粮食生产预测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孙刚;包先建;;论体制转型期间技改投资机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靳贞来;我国肉类生产量与消费量数据不一致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3年03期

8 杨新笋;张琳;程航;周宏;黄钺;雷剑;张似松;;湖北省发展能源农业的优势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5期

9 陈莉;;安徽建筑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8期

10 陈莉;;安徽省建筑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连喜;;培育企业安全文化 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武国友;;试论80年代农村改革取得突破的几个标志[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钟瑛;;试论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及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实践的指导意义[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彭立峰;;改革财产税法,构建和谐社会[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喻翠玲;冯中朝;;我国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王金南;曹东;蒋洪强;葛察忠;;关于环境资源卫星账户核算方案的探讨[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龙良碧;秦志英;;重庆市交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8 姚成胜;;福建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空变化研究[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剑;杨利国;洪奇;李昌桂;陶克艳;;南方奶业发展的意义与措施探讨[A];中国奶牛协会2007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罗锡文;臧英;周志艳;;加速南方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A];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贵荣;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睿璞;海外耕地投资的利益分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4 胡向东;基于市场模型的我国猪肉供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5 洪燕真;基于农户经济视角的油茶供给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岳冬冬;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邵飞;中国玉米经济:供给与需求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吴乐;中国粮食需求中长期趋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魏丹;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顺生;粮食生命线工程系统构造与演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晨亮;基于工作流的资源环境建模框架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黄兴友;基于粮食安全的山东省耕地资源保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陈安明;蓝孔雀蛋涂膜保鲜及蛋粉加工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杜杨;中国粮食安全风险因素与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娄鹏宇;基于健康饮食的点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周志龙;考虑区域经济特征的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变化实证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陈宁玲;我国饲料粮消耗现状分析与猪、鸡饲料粮需求预测[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弋颖;耕地数量变化与粮食安全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梁志扬;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张旭光;勉县农用地产能核算研究与实施方法[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城乡居民食物碳消费变化与差异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2 程亨华,肖春阳;中国粮食安全及其主要指标研究[J];财贸经济;2002年12期

3 于大海;李春花;;构建和谐消费伦理 建设生态文明[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我国中长期粮食需求分析及预测[J];中国稻米;2008年03期

5 邵立红,王育民;印度大豆生产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大豆通报;2004年05期

6 吴绍洪,李荣生;中国耕地与未来30年食物需求、保障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7 张国平,刘纪远,张增祥;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8 殷培红;方修琦;田青;马玉玲;;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9 杨勤业,张军涛,李春晖;可持续发展代际公平的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10 王铮,郑一萍;全球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骆建忠;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消费需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亚非;澳门护士的膳食结构调查[J];营养学报;2000年01期

2 詹tD,朱宝玉,吴绍彬;河南农民膳食结构中不良趋势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03期

3 林桂洪,刘姝倩,苏江莲,胡先芝,姚崇华,贾培琪,张芸;社区膳食干预效果评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4 段红,张丽;合理膳食结构及有关措施[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1年06期

5 盛伟,胡玉华,李剑平,赵茂辉;沈阳市老年人2000年与1995年膳食结构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08期

6 ;改善膳食结构 增强人民体质[J];中国供销商情;2003年07期

7 张予平,王立萍,孟伟;日托幼儿园幼儿膳食供应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2003年01期

8 赵宏;青海省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状况变化研究[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关于改善膳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食用菌,增强人民体质的倡议[J];食用菌;2003年04期

10 许言午,王芳芳,张江虹;儿童膳食知识干预近期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永慧;黄明骆;邓峰;杨国光;陈瑞仪;;广东城乡居民十年膳食结构的变化特点[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张晶;袁丽娟;魏梅;;3-6岁超重肥胖儿童膳食结构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肿瘤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3 吴永宁;;膳食结构与疾病谱的生态学变迁[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陈兴乐;唐振柱;林霞;张惠君;陈正清;;1959~2002年广西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变迁[A];中国营养学会公共营养分会第八次会议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营养改善与膳食相关慢性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付泽建;马文领;陶懂谊;徐广飞;郭俊生;;长途货运司机膳食结构调查[A];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第七届学术会议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6 黄磊;赵耀;;北京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A];膳食变迁对民众健康的影响:挑战与应对——第二届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闫雅更;孙淑芝;孙璐;孙文广;徐东华;;膳食结构与经济收入关系探讨[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8 王在民;黄炳文;冷毅;徐建华;范辉;张燕;;山东省城乡居民1982-1992年膳食结构变化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9 侯为道;李建华;谢先国;李晓辉;;成都市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变化及改进建议[A];四川省营养学会1997年学术会议暨妇幼营养保健学习班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10 丁军辉;;温岭市职业女性的膳食结构调查[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肿瘤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翟绪琴;专家讲解科学膳食和粮食加工知识[N];毕节日报;2008年

2 李玉玲;合理调整膳食结构选择科学健康生活[N];家庭医生报;2005年

3 纪京林;老人膳食:粗细搭配保安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陈雪寒;用纤维编织膳食结构[N];保健时报;2003年

5 马志德;幸福指数虽居首 膳食结构需调整[N];西藏日报(汉);2011年

6 刘长忠;专家认为调整膳食结构是补钙最佳途径[N];云南政协报;2000年

7 冯杰;合理调配膳食 提高饮食质量[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年

8 秦文;微机操作者的膳食[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刘垠;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营养失衡[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朱安平;“膳食革命”风起云涌[N];中国妇女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金瑛;我国居民膳食多样化与营养状况及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2 李筱薇;中国总膳食研究应用于膳食元素暴露评估[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3 王劲;养老机构老年人群的膳食评价及其硫胺素和核黄素需要量估算探讨[D];复旦大学;2008年

4 周继昌;稳定性同位素评价彝、藏族成年男子代表性膳食中铁、锌吸收率及膳食影响因素[D];四川大学;2005年

5 彭咏梅;膳食不饱和脂肪酸与儿童相关健康问题的人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田颖;中国青年女性膳食蛋白质参考摄入量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7 王昕晔;吉林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现状及综合干预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刘爽;湖北居民膳食与营养变迁及糖尿病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松权;基于小域估计的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2 牛小丽;膳食来源的人群汞暴露水平的定量分析及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陈翔;云南贫困山区五个高海拔山村居民膳食多样化现况及对策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4 李林风;长沙市大学生膳食结构与体质健康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5 董晓伟;学龄前儿童膳食搭配信息化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6 彭容;重庆市巴南区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缺乏膳食筛查模型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7 胡e,

本文编号:2216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216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c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