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利用糖芯片技术快速检测沙门氏菌

发布时间:2018-11-07 08:09
【摘要】:为了探讨糖芯片在沙门氏菌检测上的应用,以沙门氏菌ATCC31685为主要研究对象,制作不同类型的糖芯片用于优化糖芯片检测条件;在优化条件的基础上,降低糖浓度或细菌浓度用于确定糖芯片检测限值;继而系统地研究了糖芯片在沙门氏菌和凝集素FimH拮抗剂筛选上的应用,并探究糖芯片对菌株的破坏性。由实验现象可知,沙门氏菌可与甘露糖化合物修饰的糖芯片结合,其中,以Man-1与NHS玻片所构建的糖芯片效果最优,并且两种不同的沙门氏菌(ATCC31685和ATCC9184)与糖芯片的结合能力不同,因此糖芯片可作为沙门氏菌的一种快速检测手段;在糖浓度为313 mmol/L或细菌浓度106个/mL时荧光信号接近背景值,并且糖芯片检测后对菌株无破坏性,可继续其他检测项目;此外,实验结果表明糖芯片可作为FimH蛋白拮抗剂的筛选工具。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ugar chip in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different types of sugar chips were made to optimize the detection conditions of the sugar chip, taking Salmonella ATCC31685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On the basis of optimizing conditions, reducing sugar concentration or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detection limit of sugar chip, and then the application of sugar chip in screening salmonella and lectin FimH antagonist wa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nd the destructive effect of sugar chip on the strain was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on, salmonella can bind to sugar chip modified by mannose compound, and the sugar chip made of Man-1 and NHS glass is the best. And two different Salmonella (ATCC31685 and ATCC9184) have different binding ability with sugar chip, so sugar chip can be used as a rapid detection method of Salmonella. When sugar concentration is 313 mmol/L or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is 106 / mL, the fluorescence signal is close to background value, and the detection of sugar chip has no damage to the strain, so it can continue other detection items.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gar chip could be used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FimH protein antagonists.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
【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50140,BK20140154) 江南大学公共卫生中心重点项目(JUPH201502)
【分类号】:R15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程德军;黄斌;李明田;;4-哌啶基苯磺酰胺衍生物拮抗剂的合成及表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2 李小娟,付玉芹,高贵,崔银秋,周慧;aFGF拮抗剂对3T3细胞蛋白质组影响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7期

3 李锦莲;王建萍;胡冬华;邵琛;苏忠民;;4-苄基哌啶类拮抗剂选择性识别hCCR3的分子模拟[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8期

4 张洪旺,郭宗儒;糖蛋白(GP)IIb/IIIa拮抗剂的合成与活性[J];有机化学;2002年10期

5 苗菁;;组胺H_1受体与拮抗剂的相互作用[J];广州化工;2012年16期

6 邱元进;林永辉;杨方;张琼;苏芝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牛奶中6种甲状腺拮抗剂残留[J];分析化学;2013年02期

7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扬星;熊永崂;梁晓燕;;GnRH拮抗剂方案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及临床观察[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武海霞;沈丽霞;;肌松残余作用的危险性及新型肌松拮抗剂的应用[A];全国第四次麻醉药理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程军平;周宁;迟晓丽;王涛;周文霞;刘克良;张永祥;;新型GnRH拮抗剂的筛选与评价[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4 唐福林;;RA的早期治疗——TNF拮抗剂[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费小阳;;GnRH拮抗剂在ART应用[A];2009中国杭州生殖健康学术论坛暨浙江省计划生育学与生殖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包俊华;刘芳;郝苗苗;金锐;;GnRH拮抗剂方案与GnRH-a长方案在IVF-ET中的临床应用比较[A];2012第二届宁夏生殖医学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资料汇编[C];2012年

7 冯冬志;姜晓华;张虎山;龙亚秋;;基于哌嗪-哌啶核心的聚焦型CCR5拮抗剂化合物库的设计和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任蕴芳;康晓平;李松;沈倍奋;;人IL-6受体小分子拮抗剂先导结构的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方泉;孙瑜隆;李宁;韩政岚;王锐;;神经肽FF系统拮抗剂RF9的全新类似物——2-金刚烷酰-RFa的功能性鉴定[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苏晓;TNF拮抗剂可能增加感染风险[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施慧;TNF拮抗剂是否增加儿童癌症发病风险[N];中国医药报;2008年

3 关月;抗炎药疗效不尽如人意 白介素(IL—1)拮抗剂再度受宠[N];健康报;2008年

4 王迪;血清素拮抗剂刷新抗失眠药格局[N];医药经济报;2007年

5 美通;抗凝不力会造成房颤患者更多不良事件[N];中国医药报;2012年

6 一帆 志文;新药仍将领跑市场[N];医药经济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治平;鼠Ⅰ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的克隆及其拮抗剂筛选方法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2 陈丽娜;TNF拮抗剂治疗对RA患者外周血Th亚群的影响其机制的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3 徐利保;CC趋化因子受体4拮抗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4年

4 吴南君;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55基因的克隆及其拮抗剂筛选方法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5 巩宏伟;CCR4拮抗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2年

6 张纬萍;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及其拮抗剂ONO-1078在脑损伤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4年

7 孙薇;小分子CCR4拮抗剂的设计、合成与筛选[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丽娟;GnRH拮抗剂方案中两次应用GnRH激动剂诱导卵子成熟的临床结局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蓓蕾;利用糖芯片技术快速检测沙门氏菌[D];江南大学;2016年

3 李西;PCOS患者GnRHa长方案与GnRH拮抗剂方案临床应用的比较[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4 张文录;长效低组胺释放副作用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拮抗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郭克泰;肿瘤坏死因子的寡核苷酸拮抗剂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6 陈洁;MBT域小分子拮抗剂的设计与合成[D];吉林大学;2012年

7 代晓华;钙调素拮抗剂EBB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8 马若群;FXR拮抗剂的设计、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及4-芳亚甲基取代吡唑酮类衍生物的方法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蔡蓓蕾;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分化的调节及其siRNA和拮抗剂筛选[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也伟;CCR5小分子拮抗剂的设计、合成及抗HIV-1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15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315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b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