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溯源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05 21:17
【摘要】:目的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一起食物中毒分离的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来确定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PFGE分子分型,并运用Bio Numeries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结果此次食物中毒事件中共检出6株副溶血弧菌;药敏试验表明6株副溶血弧菌结果一致,对头孢唑啉和红霉素耐药性都为100%;经PFGE图谱聚类分析可知此次食物中毒事件主要是因为食用污染了副溶血弧菌的海带引起。结论运用PFGE技术了解细菌之间的亲缘关系,为食物中毒中快速溯源提供依据;我们也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做好对食物中毒相关危害知识的宣传工作,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Abstract]:Aim to determine the cause of food poisoning by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 molecular typing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d from a case of food poiso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food poisoning. Methods isolated and cultured bacteria, drug sensitivity test, PFGE molecular typing and Bio Numeries softwar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trains. Results A total of 6 strain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ere detected in this food poisoning event, the results of drug sensitivity test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of 6 strain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ere the same, the drug resistance to cefazolin and erythromycin were 100%. Cluster analysis of PFGE patterns showed that the food poisoning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contamina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by edible kelp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Conclusion PFGE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a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rapid tracing to the origin of food poisoning. We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do a good job of publicizing the knowledge of food poisoning related hazards, and avoid the recurrence of similar events. [WT5 "HZ] conclusion [WT5" BZ] [WT5BZ]
【作者单位】: 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泰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RM201420)
【分类号】:R155.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慧云,孙中木;副溶血弧菌感染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2 刘兴妍,戴昌芳,谢婉珩,文彦;广东省海产品副溶血弧菌调查[J];广东卫生防疫资料;1984年01期

3 黄上媛;刘永福;周志江;张维国;杨守纯;;脲酶阳性副溶血弧菌实验研究[J];传染病信息;1997年02期

4 马光刚,郭福生,王娟,王玉东,张衍海;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动物检疫;2002年09期

5 邱波,王本利,王伟栋,张榕;产色素副溶血弧菌病原学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2年04期

6 金周浩;宋达锋;顾青;;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8年03期

7 王国玲;栾玉明;刘达雄;陆家海;;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6期

8 张隽娴;郭爱玲;郑华英;;市水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状况的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3期

9 贺连华;陈妙玲;吴平芳;吕东月;林爱红;;深圳市2010年食品中副溶血弧菌检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2年02期

10 梁卓智,,林君仪,伍锡泉;副溶血弧菌的监测报告[J];广东卫生防疫;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玲琳;励建荣;;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检测与分型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院第77场工程科技论坛·2008水产科技论坛——渔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8年

2 金周浩;宋达锋;顾青;;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钟青萍;何彬斌;方祥;廖振林;郑彩瑜;颜峰飞;;副溶血弧菌的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林强;李宁求;付小哲;刘礼辉;石存斌;吴淑勤;;牡蛎养殖过程中副溶血弧菌流行情况调查[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石晓路;王艺;扈庆华;林一曼;邱亚群;李迎慧;马汉武;程锦泉;;深圳市2002-2008年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特征研究[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丁宸;包志明;迟银娥;;54例副溶血弧菌肠道感染的临床和药敏分析[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王艺;扈庆华;牟瑾;林一曼;兰全学;石晓路;马汉武;程锦泉;杨志荣;;2007-2008年深圳市腹泻病副溶血弧菌监测及分子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汇编[C];2009年

8 雷爱莹;;南美白对虾败血病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研究[A];广西水产研究所论文集(2001—2005)[C];2006年

9 彭勇;丁云娟;林洪;王静雪;;三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的分离与鉴定[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赵峰;李毅财;段文佳;周德庆;;东部沿海城市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张元跃;南宁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检出率高达71.4%[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年

2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 罗学宏;当心嗜盐菌肆虐[N];湖南科技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王彤;生鲜水产品,怎个食法?[N];哈尔滨日报;2006年

4 ;海鲜中毒进入“高发期”[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万义;副溶血弧菌高通量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基因分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蒋鲁岩;副溶血弧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汪雯;虾仁中副溶血弧菌杀菌技术的微生物预测模型与定量风险评估[D];浙江大学;2013年

4 坎布;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的致病性和主要毒力基因结构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5 杨雷;副溶血性弧菌的体外比较转录组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6 祝儒刚;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PCR快速检测体系建立及定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7 俞盈;副溶血弧菌VI型分泌系统功能及其调控[D];浙江大学;2012年

8 张义全;AphA和OpaR对副溶血弧菌密度感应系统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9 赵永刚;副溶血弧菌tdh、trh和tlh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基因敲除对其溶血活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瑞;副溶血弧菌丝氨酸蛋白酶及溶血素的表达、纯化、定点突变及弧菌多联DNA疫苗的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晓琳;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巢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渤海大学;2015年

2 杨献伟;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副溶血弧菌种群进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3 效拟;2007-2013年广东省腹泻病例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病原特征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赵毅;双重环介导等温检测大肠杆菌和副溶血弧菌方法建立[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5 何再平;副溶血弧菌及其相关毒力因子检测方法的建立[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徐海堂;副溶血弧菌tdh2基因敲除、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7 侯书宁;副溶血弧菌调控蛋白CalR功能的初步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8 刘杰;广西凡纳滨对虾源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及tl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广西大学;2016年

9 徐华东;副溶血弧菌Vp13烈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10 邓书香;一株水产副溶血弧菌拮抗菌筛选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35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435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b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