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自来水中细菌宏基因组DNA的浓度与细菌菌落总数的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9-04-15 15:31
【摘要】:分析自来水中细菌宏基因组DNA浓度与细菌菌落总数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新的自来水细菌菌落总数检测方法。采用国标法检测自来水中的细菌菌落总数约为(165±5)CFU/m L,高于国标限值(100 CFU/m L)。通过计算得出,检测600 m L本实验水样中的细菌菌落总数相当于检测1 000 m L(1 L)100 CFU/m L的自来水。首先将600 m L及低于和高于该体积不同体积梯度的自来水经滤膜过滤收集菌体;然后使用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滤膜上的细菌宏基因组DNA,电泳分析提取的宏基因组质量;最后检测各个体积自来水宏基因组DNA浓度,根据检测结果分析自来水中宏基因组DNA含量与细菌菌落总数之间的相关性。提取的自来水宏基因组DNA主条带清晰,可以进行基因组DNA含量测定分析;自来水中细菌宏基因组DNA浓度与细菌菌落总数之间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建立一种通过检测自来水中细菌宏基因组DNA浓度来反映细菌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7 CFU/m L,且省时、重复性好。
[Abstract]:......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医科大学;
【分类号】:R1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占朝;刘文君;;水环境中微生物PCR检测灵敏度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02期

2 赵仲麟;李淑英;李燕;苏同福;金显春;袁超;胡章立;;水中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但德忠;冷庚;皇甫鑫;;环境样品分析[J];分析试验室;2010年07期

2 赵红;苏静;刘晓勇;贾淑玲;;平板接种法监测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菌落总数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年01期

3 王楠;李燕;朱伟;顿文涛;袁超;赵仲麟;;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2年07期

4 高红阁;彭芳;;ATP生物荧光法在卫生监督工作中的应用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年09期

5 郝志强;;分析自来水微生物检测技术[J];科技风;2013年23期

6 文一;郜志云;白辉;朱岗辉;;地下水中病原菌及其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2014年03期

7 曲文彦;;自来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分析[J];价值工程;2014年30期

8 吴巨贤;石晓艳;王焰红;黄和;王小明;;ATP荧光传感器在食品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9 尹子波;侯玉柱;尹建军;宋全厚;;ATP生物发光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10 赵仲麟;李淑英;李燕;苏同福;金显春;袁超;胡章立;;水中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丽媛;张冠文;倪树标;陈云;;ATP荧光法在食品卫生安全领域的应用与展望[A];《分析测试学报》2010年11月增刊1——第四届广东省分析化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望;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快速环境免疫分析检测新方法[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册霞;细菌荧光素酶体外发光体系的研究及在水产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孙超;水体中大肠杆菌的检测分析新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3 任媛媛;臭氧—活性炭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赵莉;冷却水中微生物腐蚀及其控制研究[D];上海电力学院;2011年

5 陈默;上向流微膨胀生物活性炭工艺微生物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6 崔璐璐;ATP生物发光法快速测定天然水体细菌总数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程艳艳;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对宿主特异性标记物和肠道病原菌的去除及其两者的相关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黄灿克;发光细菌毒性法在水质评估与预警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刘慧慧;酶促细菌生物发光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细菌总数检测方面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王志惠;纺织品抗真菌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改进[D];东华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占朝;刘文君;;水环境中微生物PCR检测灵敏度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02期

2 唐倩倩;王剑平;盖玲;叶尊忠;应义斌;;ATP生物发光法检测E. coliO157∶H7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2期

3 鲁巍,王云,张晓健;饮用水中几种细菌计数方法的比较[J];环境科学;2004年04期

4 张洪军;朱彤;;A/O工艺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脱氮特性及硝化菌群的分子检测[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01期

5 王胜坤;王军;徐大平;;四种桉树青枯菌DNA提取方法及PCR检测灵敏度比较[J];中国森林病虫;2007年05期

6 李春艳;霍贵成;王德国;王福厚;;ATP生物发光法快速测定生乳中微生物总数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07期

7 唐倩倩;叶尊忠;王剑平;盖铃;应义斌;李雁斌;;ATP生物发光法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淑芬,蒋湘宁,徐晓白;2-硝基芴DNA加合物的研究[J];环境化学;1996年03期

2 蒋湘宁,刘淑芬,徐晓白;~(32)P后标记新法研究DNA-苯醌加合物的生成[J];环境科学学报;1992年04期

3 ;Effects of Nitrobenzenes on DNA Damage in Germ Cells of Rats[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2006年01期

4 冯凌;罗义;;底泥水体中适用于PCR的不同形态DNA的提取方法[J];生态毒理学报;2010年02期

5 赖建青;污染:改变了老鼠的DNA[J];世界科学;2004年08期

6 杨运波;郑玉新;;环境污染物致DNA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06年02期

7 刘淑芬,蒋湘宁,徐晓白,尹秀琴,薛宏伟;用~(32)P后标记方法测定典型有毒污染物的DNA加合物[J];环境化学;1996年04期

8 洪法水,蔡曙明,刘超,郑蕾,吕世鹏;Pb~(2+)对鱼肠DNA光谱特性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3期

9 韩照祥;许兴友;谢惠珠;;重金属与鲑鱼精DNA作用的比较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颜流水;付结友;罗旭彪;涂新满;邰建东;;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J];环境化学;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刚;刘新会;巩文雯;石柳;;基于电化学DNA传感器对9-羟基芴检测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黄波;尚增甫;徐勤枝;张士猛;刘晓丹;王豫;周平坤;;DNA-PKcs在ATM缺陷细胞中调节DNA损伤周期检查点反应机制的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常国华;潘纲;陈灏;;一种重金属铜离子毒性的快速DNA检测法[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赵超;尹俊发;汪海林;;基于固定化微酶反应器的DNA测序方法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李东昊;张晓明;孙英;;六氯苯(HCH)对DNA遗传毒性的分子机理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智鑫;宋茂勇;尹俊发;汪海林;;基于磁珠富集的DNA损伤分析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武静;鲁理平;;新型环境污染物全氟辛酸对DNA的损伤研究[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刘胜权;王智鑫;汪海林;;CE-LIF免疫分析太原地区人体血液白细胞中的DNA加合物[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魏莉莉;Joanna Borowiec;张敬东;;双氯芬酸及其光降解产物与DNA作用的伏安监测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邱志群;舒为群;田怀军;;C市枯水期饮用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对原代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徐瑞哲;DNA试剂盒内含藻类“黑名单”[N];解放日报;2007年

2 天水市公安局刑科所法医师 唐晓佩;开放式DNA实验室气溶胶污染一例[N];甘肃法制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伟杰;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对莠去津检测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2 吴呈;金属离子与鱼类DNA的作用关系[D];苏州大学;2006年

3 胡洲;亚甲基蓝荧光探针对DNA的分析及其在重金属和百草枯与DNA作用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4 魏莉莉;氧化石墨烯修饰的DNA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有机污染物降解监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双双;三种污染物对小鼠DNA损伤和氧化损伤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卜晓阳;环境中有机污染物与肿瘤相关DNA间相互作用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白巨利;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对小鼠抗氧化酶的效应及对组织细胞DNA的损伤[D];山西大学;2003年

8 黑淑梅;Cr~(6+)对小麦幼苗生长及DNA代谢的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岳峰;利用径迹结构方法模拟单能电子诱发DNA早期损伤的理论计算[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10 葛安青;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赤潮毒素及DNA错配分析[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58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458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e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