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基于体外暴污模式的多种典型污染物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7 18:43
【摘要】:化学污染物的存在给生物体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经生物体吸收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庞大、种类繁杂,并且每年还有很多新化合物不断流入环境中,对这些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行快速检测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采用一种体外急性暴污模式,研究了4种金属离子和4种溴代阻燃剂对罗非鱼离体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并探讨抗氧系统相关指标成为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同时,应用彗星实验检测了金属离子、合成色素、溴酸盐等多个典型污染物对THP-1细胞的单一/复合DNA损伤毒性效应,研究其体外遗传毒性效应,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1)对抗氧化系统中3个指标(GSH、GST和SOD)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将其与微孔板检测系统结合,获得了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并大大提高了样品检测数量。将优化方法成功用于四种重金属离子和四种溴代阻燃剂对罗非鱼离体肝脏抗氧化系统影响的检测。结果表明,GSH对重金属暴污响应灵敏,GSH响应随金属暴污浓度升高先升高后下降,呈“钟型”趋势,GST活性则随金属暴污浓度升高不断下降,且具有较好的剂量-效应线性关系,因此GSH和GST有望共同成为金属污染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四种溴代阻燃剂(BFRs)胁迫下,较于高溴含量的HBCD和BDE-209,低溴含量的BDE-47和TBBPA诱导GSH含量和SOD活性均上升程度更大,表明低溴含量的溴代阻燃剂具有更强的生物干扰效应;并且酶类指标(GST和SOD)表现出了较好的灵敏性和剂量-效应线性关系,GST对除TBBPA外的3个BFRs最低响应浓度均≤1ng/L,SOD对所有被试BFRs最低响应浓度均≤10ng/L,且与多个BFRs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线性关系,因此,GST和SOD有望共同成为BFRs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对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实验)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方法用于多个污染物的单一暴污体外DNA损伤毒性检测。结果显示金属离子对THP-1细胞DNA损伤毒性最强,其次是合成色素类化合物,然后是丙烯酰胺,溴酸盐化合物表现出了最弱的体外DNA损伤毒性效应。 (3)污染物复合暴污试验中,彗星实验结果表明,碱性橙Ⅱ的存在能够显著提高其他化合物的DNA损伤毒性,而丙烯酰胺的共存则对大多数化合物的毒性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复合暴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易受多重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相关污染物的环境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复合污染的影响。 (4)单一和复合暴污试验中,THP-1细胞DNA损伤响应与暴露浓度之间均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表明彗星实验是一种快速、有效的体外DNA损伤检测方法。 (5)本文采用体外暴污模式研究了多个化学污染物对罗非鱼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及对THP-1细胞的DNA损伤毒性效应。较于体内动物实验,体外实验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性,且体外培养条件易于控制,能够尽量减小个体差异的影响,因此重复性好,同时,针对不同的化合选择对应的靶器官和细胞进行实验,因而具有良好的专一性和灵活性,另外,体外实验更易达到快速灵敏、高通量检测水平,这对于环境中大量污染物的初步毒性检测和筛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体外实验结果与文献中体内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因此体外实验是一个有潜力的方法,可与体内实验共同用于环境毒理学领域的研究中。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雨;史建波;何滨;;中药中汞的形态分析方法、生物有效性与毒性效应研究[J];环境化学;2011年07期

2 朱峰,刘新光,梁念慈;腺苷类似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毒性效应[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湛灵芝,铁柏清,秦普丰,毛晓茜,袁敏;镉和乙草胺对少根紫萍的毒性效应[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3期

4 李昕馨,宋玉芳;低剂量菲污染对小麦细胞色素P450和过氧化物酶的毒性效应[J];毒理学杂志;2005年S1期

5 陈桃英,颜天,周名江;有害亚历山大藻对蒙古裸腹n灥亩拘孕вJ];毒理学杂志;2005年S1期

6 张华山;闫峻;田蕾;杨红莲;林本成;杨丹凤;刘焕亮;袭著革;;碳纳米管对大鼠肝肾的毒性效应[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7 张姗姗;薛玉英;唐萌;杨扬;陆敏玉;王宜庆;张婷;;大鼠气管滴注洗必泰毒性效应及脏器分布的研究[J];毒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8 吕文戈,吕风臣,程学敏,巴月,李晨燕;消毒剂二氧化氯的毒性效应研究[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9 张宁;金星龙;李晓;岳俊杰;魏东斌;;人工纳米材料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10 辛鹏举;金银龙;;铅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清宵;闫惠芳;胡纲;吴立斌;鲍仁良;姜湛;李洪蒙;李春玲;周晓蓉;吴宜群;王祖斌;;环境铅污染对儿童神经心理和行为的毒性效应[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陈小娟;沈韫芬;刘义;冯伟松;缪炜;;利用微量热法研究镉和铜对嗜热四膜虫的毒性效应[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史熊杰;周炳升;;斑马鱼胚胎作为评价PFOS毒性效应及分子机理[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季宇彬;于蕾;纪红蕊;;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安全性论证[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5 于蕾;纪红蕊;郎朗;季宇彬;;环境污染物TDI的安全性论证[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万小琼;吴文忠;贺纪正;;利用草鱼原代细胞培养技术测定二恶英的毒性效应[A];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Chemical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7 于仁成;;赤潮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风险与管理对策[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万斌;郭良宏;;单壁碳纳米管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毒性影响及其分子机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李红霞;黄厚今;;甲醛的毒性研究进展[A];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熊振湖;童君;;高级氧化法降解水中低浓度药物安乃近及产物的毒性评价[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杨秀伟;推开中药研究的另一扇窗[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袭著革邋杨红莲;新型污染物 危害知多少[N];健康报;2008年

4 记者 李艳;专家各抒己见探寻中药的奇妙[N];科技日报;2009年

5 文济;什么是重金属污染[N];陕西科技报;2005年

6 ;王克强:猪患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病咋办[N];吉林农村报;2008年

7 周R,

本文编号:2515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515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8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