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装配工人局部肌肉负荷与疲劳量效关系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20:11
本文关键词:汽车装配工人局部肌肉负荷与疲劳量效关系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扭矩扳手模拟不同力学负荷下紧固螺丝作业活动,分析上肢疲劳时的血生化指标和局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探讨汽车装配工人局部肌肉负荷与疲劳的量效关系,同时探讨肌肉疲劳的客观评定方法,为预防和控制目标人群疲劳发生,进而为预防疲劳和控制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按5个力学负荷剂量将25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进行2轮试验。第1轮中各组的力学负荷分别设为90N、110N、130N、150N和170N;第2轮试验是在第1轮基础上,将5组研究对象的力学负荷分别前移1个水平,即110N、130N、150N、170N和90N;然后在BTE Primus系统上模拟紧固螺丝作业活动试验,每组试验对象的力学负荷水平预先由BTE Primus系统设定,按照不同力学负荷水平和相同重复频率(50次/min)进行试验,直至力竭为止。每次试验中分别在静息和疲劳时采实验对象的中指腹部指血5μl和肘静脉血约3ml各1次,依次检测LA、CK、LDH和Ca2+的水平;采用双电极法采集右上肢肱桡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三角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通过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幅频联合分析三种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解析,然后再进行外负荷、内负荷和疲劳三阶段的量效关系分析。 结果1在90N、110N、130N、150N和170N5个不同力学负荷组中,右上肢Borg量表评分与时间回归系数β分别为0.985、0.977、0.975、0.952和0.970(P均0.0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2四项血生化指标在静息与疲劳时的测量值相比,后者均高于前者(P0.01),LA、CK、LDH和Ca2+分别升高了139.46%、11.40%、13.50%和7.23%;3RPE与BR的RMS相关系数r在0.44~0.76之间(P0.01),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而RPE与TB和DM的MF,相关系数r分别在-0.582~-0.851和-0.384~-0.686之间(P均0.01),并具有统计学意义;4外负荷与内负荷阶段量效关系表现:不同力学负荷时,BR和TB的RMS指标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递增趋势,BR、TB和DM的MF指标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递减趋势,各回归系数β(P均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力学负荷分别与BR和TB的MF变化率的回归系数β分别为-0.49和-0.5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外负荷与疲劳阶段量效关系表现:力学负荷分别与LA、Ca2+和CK浓度的平均变化速率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0、0.39和0.3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内负荷与疲劳阶段量效关系表现:BR和BB的RMS变化率与CK变化率的回归系数β分别为0.42和0.46,BR的RMS变化率与Ca2+变化率回归系数β为0.51,BB的RMS变化率与LA变化率回归系数β为0.39,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R的MF变化率与Ca2+和LDH变化率的回归系数β分别为-0.34和-0.40,TB的MF变化率与Ca2+和LDH变化率的回归系数β分别为-0.56和-0.39,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RMS可客观反映局部肌肉疲劳且较稳定;2生化指标LA、Ca2+、CK和LDH可反映局部疲劳;3在BR、BB、TB和DM四块肌肉中,BR的sEMG指标变化可反映疲劳,且更具有代表性;4负荷与疲劳在力学负荷和持续时间两个维度上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关键词】:负荷 局部疲劳 肌电指标 生化指标 量效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英文缩略表10-11
- 引言11-13
- 第1章 研究部分13-44
- 1.1 研究对象13
- 1.2 研究内容13
- 1.3 研究方法13-21
- 1.3.1 现场调查及测量13-14
- 1.3.2 外负荷参数的确定14-15
- 1.3.3 模拟试验设计15
- 1.3.4 仪器设置和外负荷设定15-16
- 1.3.5 数据采集16-18
- 1.3.6 生化指标检测18-19
- 1.3.7 仪器或材料19-20
- 1.3.8 数据解析及统计分析20-21
- 1.4 结果21-33
- 1.4.1 基本情况21-22
- 1.4.2 局部肌肉疲劳的评定方法探讨22-25
- 1.4.3 局部肌肉负荷与疲劳的量效关系分析25-33
- 1.5 讨论33-39
- 1.5.1 肌肉疲劳客观评定方法探讨33-35
- 1.5.2 客观指标分析局部肌肉负荷与疲劳的量效关系35-39
- 1.6 结论39
- 参考文献39-44
- 第2章 综述44-58
- 2.1 流行特征44-46
- 2.1.1 人群分布44
- 2.1.2 时间分布44-45
- 2.1.3 地区分布45-46
- 2.2 危险因素46-47
- 2.2.1 生物力学与职业环境因素46
- 2.2.2 组织管理因素46-47
- 2.2.3 社会心理因素47
- 2.2.4 个体因素47
- 2.3 WMSDs 的机制47-49
- 2.3.1. 机械损伤48
- 2.3.2 物质代谢48-49
- 2.3.3 遗传学机制49
- 2.4 诊断方法49-51
- 2.4.1 症状49-50
- 2.4.2 体征50
- 2.4.3 影像学检查50
- 2.4.4 电生理检查50
- 2.4.5 生化检查50-51
- 2.5 危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估51-53
- 2.5.1 识别与评估51-52
- 2.5.2 剂量-反应关系52
- 2.5.3 危险度表征52-53
- 2.6 预防措施53
- 2.7 展望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 A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问卷58-59
- 致谢59-60
- 导师简介60-62
- 作者简介62-63
- 学位论文数据集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炜权;对运动疲劳机理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宋卫红;汤长发;梁小文;廖艳萍;;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相关指标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赵福临;刘瑞学;徐美华;;乳酸和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监测长跑运动员体能消耗和肌肉损伤[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何丽华,王生,于红,叶康平;腰背痛病人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的水平[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5年01期
5 张非若;丁嘉顺;戴文涛;王正伦;杨磊;;重复作业上肢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实验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7年01期
6 麦雪萍;王磊;;BORG主观体力感等级量表的生理效度研究:一项元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褚熙;;别让自己太累[J];家庭科技;2013年07期
8 张强;韩长磊;;静态负荷致肌肉损伤的生物标志物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9 李卓;;表面肌电的信号分析及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03期
10 许栋岳;李克勇;;肌电信号的特征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13期
本文关键词:汽车装配工人局部肌肉负荷与疲劳量效关系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830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