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源广谱抑菌产生菌的分离及抑菌物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13:46
本文关键词:腊肉源广谱抑菌产生菌的分离及抑菌物质研究
【摘要】:发酵肉制品作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肉制品因其风味独特而深受人们喜爱。发酵肉制品传统上为自然发酵,大量有害菌在发酵过程中被其内在的有益菌抑制,因此,它是筛选适用于肉制品生物贮存的良好资源。 本文以湖南湘西发酵肉制品为菌源,从中分离出1株对大肠杆菌(G-)、沙门氏菌(G-)、枯草芽孢杆菌(G+、蜡样芽胞杆菌(G+)和地衣芽孢杆菌(G+)有广谱抑菌作用的细菌,对其采用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采用响应面法对该菌株产抑菌物质的能力进行优化,并对其抑菌成分做了一些相关性研究,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1)菌种的分离与鉴定以MRS选择培养基,通过初筛和复筛分离出一株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有显著抑菌作用的菌株LJ-3,该菌的形态学特征是幼龄菌为乳白色、老龄菌为淡黄色或带深黄色,不透明、圆形、边缘圆滑、凸起,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同源性为99%,同时经过生理生化试验后分析表明,该菌株的主要特征也与植物乳杆菌相似,故可确定该菌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2)抑菌能力优化以枯草芽孢杆菌为被试菌,抑菌圈直径大小为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响应面试验,探索出提高LJ-3产抑菌物质的最优发酵条件和最适培养基。试验结果得出最优培养基成份为柠檬酸三铵0.32g、酵母膏2.2g、葡萄糖1.9g,最优发酵条件为pH6.00、发酵温度30℃、接种量5.5%。LJ-3产抑菌物质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能力,在经过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下培养抑菌圈直径大小平均达到31.54mm。 (3)抑菌物质分析通过热处理、pH处理、蛋白酶、H202酶处理以及透析膜的试验对植物乳杆菌LJ-3抑菌物质进行分析,证明该菌株代谢产物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强的抑菌能力,通过HPLC分离后的抑菌试验说明抑菌产物主要是热稳定性较强的6000Da的小分子物质,同时也存在一些大分子物质,蛋白酶降解试验表明该菌的抑菌物质中有蛋白类成分。
【关键词】:乳酸菌 植物乳杆菌 广谱抑菌 发酵肉制品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55.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种类及其作用9-11
- 1.1.1 乳酸菌9-10
- 1.1.2 微球菌与葡萄球菌10
- 1.1.3 霉菌和酵母10-11
- 1.2 生物防腐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1-16
- 1.2.1 植物功能中抑菌物质的研究11-13
- 1.2.2 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抑菌物质的研究13-16
- 1.3 常见抑菌物质的弊端16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16-17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7-18
- 1.5.1 湘西发酵肉制品中抑制芽孢细菌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17
- 1.5.2 植物乳杆菌LJ-3产抑菌物质的响应面优化17
- 1.5.3 植物乳杆菌LJ-3代谢产物的抑菌成分的分析17-18
- 第二章 湘西发酵肉制品中广谱抑菌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18-28
- 2.1 材料与方法18-22
-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18-19
- 2.1.2 试验方法19-22
- 2.2 结果与分析22-26
- 2.2.1 发酵肉制品中具有抑菌作用的微生物的分离22-23
- 2.2.2 具有抑菌作用的菌种的鉴定23-24
- 2.2.3 生理生化性质分析24-25
- 2.2.4 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及同源性分析鉴定结果25-26
- 2.3 结论与讨论26-28
-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LJ-3产抑菌物质的响应面优化28-46
- 3.1 材料与方法28-31
- 3.1.1 试验材料与仪器28-29
- 3.1.2 试验方法29-31
- 3.2 结果与分析31-45
- 3.2.1 培养基单因素优化31-34
- 3.2.2 发酵条件单因素优化34-37
- 3.2.3 LJ-3产抑菌物质的最适发酵条件37-44
- 3.2.4 验证试验结果44-45
- 3.3 结论与讨论45-46
-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LJ-3代谢产物的抑菌成分的分析46-55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46-49
- 4.1.1 试验材料与设备46-47
- 4.1.2 试验方法47-49
- 4.2 结果与分析49-53
- 4.2.1 热处理对抑菌效果的影响49
- 4.2.2 pH对抑菌效果的影响49-50
- 4.2.3 蛋白酶与H_2O_2酶对抑菌效果的影响50-51
- 4.2.4 透析膜试验51-52
- 4.2.5 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52-53
- 4.3 结论与讨论53-5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5-57
- 5.1 全文总结55
- 5.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55-56
- 5.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 个人简历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丹;李志伟;李明;张建夫;;天然生物碱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2 余鑫平;冯俊涛;刘晓明;庄世宏;张兴;;小花假泽兰茎叶中杀菌活性成分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5期
3 张玉鑫;;天然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的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年05期
4 白卫东;沈棚;钱敏;刘丽微;;乳酸链球菌素在肉制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年02期
5 李铁军,李爱云,张晓峰;乳酸菌抗菌机理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2年05期
6 周伟;刘国荣;李平兰;戴蕴青;周康;;植物乳杆菌素L-1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作用机理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7年02期
7 许时婴,卢蓉蓉;乳铁蛋白活性多肽的抑菌性能[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王发松,杨得坡,任三香,彭劲甫,胡海燕;川桂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抗菌活性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年04期
9 王理达,胡迎庆,屠鹏飞,吴之伟,郑俊华,果德安;13种生药提取物及化学成分的抗真菌活性筛选[J];中草药;2001年03期
10 谢鹏,张敏红;黄酮类化合物抑菌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04年12期
,本文编号:791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79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