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长春市某医院2011-2013年出生缺陷儿病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30 14:11

  本文关键词:长春市某医院2011-2013年出生缺陷儿病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出生缺陷 病例分析 影响因素 顺位


【摘要】:目的 通过对长春市某医院2011~2013年出生缺陷儿病例的研究,了解该院出生儿出生缺陷的基本状况及发生率,分析引起出生缺陷儿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出生缺陷儿死亡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人口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收集2011-2013年长春市某医院妊娠满16周至42周住院分娩且被确诊为出生缺陷儿的出生缺陷儿登记卡,登记卡内容包括:出生缺陷儿的一般情况,产母的一般情况及孕早期情况。 数据资料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指标,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出生缺陷儿死亡的相关因素。 结果 1.出生缺陷儿的情况:在955例出生缺陷儿中,男孩占52.9%,,女孩占45.0%,性别不明的缺陷儿占2.1%;汉族患儿占97.0%,其他民族缺陷儿占3.0%;胎龄<20周组的缺陷儿占6.0%,胎龄20-30周组的缺陷儿占21.7%,胎龄≥30周组的缺陷儿占72.1%;体重<2500g的缺陷儿占45.0%,体重2500-4000g组的缺陷儿占46.2%,体重≥4000g组的缺陷儿占4.7%;单胎缺陷儿占96.8%,双胎缺陷儿占3.0%;2011年与2012年缺陷儿发生率持平(2.12%),2013年发生率(1.48%)有所下降(2=24.885,P0.001);活产儿518例,死胎儿422例,死产儿5例,七天内死亡儿10例;通过临床诊断的出生缺陷儿占51.3%,通过超声诊断的占47.5%,通过其他方法诊断的占0.9%;畸形诊断时间是生产前的缺陷儿占45.4%,诊断时间是生产后七天内的缺陷儿占54.6%。 2.产母的一般情况:缺陷儿产母中年龄<20岁组占2.4%,20-25岁组占18.8%,25-30岁组占44.1%,30-35岁组占24.8%,35-40岁组占8.5%,≥40岁组占1.4%;母亲常住地为城镇的占86.4%,农村的占13.6%;产母文化教育水平集中在高中或中专(26.3%)、大专及以上(50.6%)组;产母集中在家庭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组(80.2%);孕次是1次的产母人数最多(58.6%);孕母产次68.9%为1次;缺陷儿例数最多的孕母受孕时间是12月,缺陷儿例数最少的孕母受孕时间是5月。 3.缺陷儿的病种类型:在单一缺陷病的缺陷儿中疾病构成比例较高的疾病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多趾(指)、先天性脑积水、唇裂合并腭裂。疾病按系统分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是92例,消化系统疾病是15例,循环系统疾病是141例,泌尿系统疾病是28例。缺陷类型是遗传性的缺陷儿有370例,非遗传性的缺陷儿是227例,遗传性不明的缺陷儿是18例,其他类型疾病是322例。活产儿中患病频率最高的是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20.1%),死胎缺陷儿患病频率最高的是先天性心脏病(15.0%)。 4.缺陷儿转归的相关因素: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孕母年龄、不同的孕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家庭人均收入、不同孕母产次、不同畸形诊断时间、不同的畸形诊断依据、不同缺陷儿体重、缺陷儿的转归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孕母的产次、孕母的文化程度影响缺陷儿的转归;孕母的产次每增加一次,缺陷儿死亡转归的危险性下降88.6%(P0.001)。孕母的文化程度越高,缺陷儿死亡的可能性越小(P0.001)。 结论 1.长春市某医院2011年与2012年出生缺陷发生率持平(2.12%),2013年有所下降(1.48%)。 2.长春市某医院2011~2013年出生缺陷发生频率占前五位的疾病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多趾(指)、先天性脑积水、唇裂合并腭裂。 3.单一缺陷病的缺陷儿中疾病构成比例较高的疾病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多趾(指)、先天性脑积水、唇裂合并腭裂。 4.转归情况为活产的缺陷儿中疾病构成比例较高的前五位疾病依次是: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多趾(指)、先天性心脏病、尿道下裂、并趾(指)。 5.转归情况是死胎的缺陷儿中患病构成比较高的前五位疾病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脑积水、唇裂、唇裂合并腭裂、脊柱裂。 6.孕母产次增加、文化程度升高是出生缺陷儿死亡的保护因素。
【关键词】:出生缺陷 病例分析 影响因素 顺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74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1
  • 目录11-14
  • 第1章 前言14-24
  • 1.1 出生缺陷的概念14
  • 1.2 出生缺陷现况14-15
  • 1.3 出生缺陷病种15
  • 1.4 出生缺陷分类15-17
  • 1.4.1 跟据胚胎发育过程分类16
  • 1.4.2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分类16
  • 1.4.3 根据发生原因分类16-17
  • 1.4.4 根据致畸因子作用于胚胎发育的不同水平及导致的不同结果分类17
  • 1.5 发生出生缺陷的原因17-20
  • 1.5.1 遗传因素17-18
  • 1.5.2 环境因素18-20
  • 1.6 流行病学特征20-21
  • 1.6.1 季节差别20
  • 1.6.2 性别差异20
  • 1.6.3 母亲状况20
  • 1.6.4 城乡差别20-21
  • 1.6.5 种族和区域差别21
  • 1.7 出生缺陷的预防21-24
  • 1.7.1 三级预防21-22
  • 1.7.2 出生缺陷危险因素评估22
  • 1.7.3 出生缺陷预防措施22-24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24-26
  • 2.1 研究对象24
  • 2.2 诊断标准24
  • 2.3 调查工具24
  • 2.4 研究内容24-25
  • 2.2.1 产妇情况24
  • 2.2.2 缺陷儿情况24-25
  • 2.5 统计学方法25-26
  • 第3章 结果26-40
  • 3.1 出生缺陷儿的一般情况26-29
  • 3.1.1 出生缺陷儿的性别构成26
  • 3.1.2 出生缺陷儿的民族构成26
  • 3.1.3 出生缺陷儿的胎龄构成26-27
  • 3.1.4 出生缺陷儿的体重构成27
  • 3.1.5 出生缺陷儿胎数构成27-28
  • 3.1.6 出生缺陷儿发生的时间分布28
  • 3.1.7 出生缺陷儿的转归情况28
  • 3.1.8 出生缺陷儿的诊断依据28-29
  • 3.1.9 出生缺陷儿的畸形诊断时间29
  • 3.2 孕母的一般情况29-33
  • 3.2.1 孕母年龄构成29-30
  • 3.2.2 孕母城乡构成30-31
  • 3.2.3 孕母文化程度31
  • 3.2.4 孕母家庭人均收入31
  • 3.2.5 孕母孕次构成31-32
  • 3.2.6 孕母产次构成32
  • 3.2.7 孕母受孕时间32-33
  • 3.3 出生缺陷儿的病种类型33-36
  • 3.3.1 单一缺陷病的缺陷儿中疾病类型33-34
  • 3.3.2 不同转归出生缺陷儿的疾病类型34-36
  • 3.4 缺陷儿转归的相关因素36-40
  • 3.4.1 缺陷儿转归的情况36-38
  • 3.4.2 不同转归缺陷儿的多因素分析38-40
  • 第4章 讨论40-45
  • 4.1 2011 2013 年出生缺陷发生情况40
  • 4.2 出生缺陷儿及孕母一般情况40-41
  • 4.3 出生缺陷儿诊断方法构成情况41
  • 4.4 出生缺陷儿疾病构成情况41-43
  • 4.5 出生缺陷儿转归的影响因素43-44
  • 4.6 建议44-45
  • 第5章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51
  • 附录51-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业;出生缺陷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年02期

2 林玲;赵妮;张蕴晖;宋伟民;陈秉衡;;空气污染对人群生殖健康的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年06期

3 许琨,李栋;与出生缺陷有关的职业有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3年05期

4 罗美瑜;;我国出生缺陷的现状及干预[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5 代礼,吴艳乔,朱军,王艳萍,周光萱,梁娟,缪蕾;中国围产儿畸胎瘤的流行病学特征[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6 邱凤芳;刘继池;杜玉霞;李艳春;赵常星;;新时期基层待生育妇女生育观念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09年05期

7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年11期

8 刘启明;袁彦玲;;日本预防出生缺陷的策略和运作体系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年01期

9 覃丹丹,仇小强,张志勇,唐峥华,彭如宽;广西2000年出生缺陷环境致畸因素危险度评价[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年02期

10 李亚蕊;;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及预防[J];健康向导;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948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948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a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