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牙周炎上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的CBCT评价

发布时间:2020-08-08 04:57
【摘要】:目的:本实验通过锥形束CT对牙周炎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形态进行精准评价,寻找牙槽骨缺损外形的特征及分布规律,以期待对后期骨缺损修复及种植正畸治疗提供指导,获得最佳诊疗效果。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1年至2016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经临床检查及CBCT检查诊断为牙周炎的患者90例,并选取因正畸及智齿拔除等需要进行CBCT拍摄的牙周健康者30例,以上前牙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骨破坏程度、牙位位点、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应用CBCT对牙周健康者及牙周炎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丧失高度及其形态相关指标(牙槽骨厚度、唇侧骨倒凹存在与否及存在时倒凹的位置与深度、唇侧骨开窗、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轴夹角以及根尖基骨高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4.0对比牙周健康者与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外形间的差异,并对上述指标在各分组中的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牙周健康者及牙周炎患者牙根与牙槽窝位置关系依据唇、舌侧根中1/2牙槽骨厚度差异分为B、M、P、N型,依据牙根相对于牙槽骨内的位置分为1、2、3型。结果:1.牙周健康者与牙周炎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分析:二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与骨破坏程度有关。(1)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牙周炎患者在牙槽骨高度降低的情况下唇侧剩余骨壁厚于牙周健康者,重度骨破坏组更为显著;舌侧剩余骨壁薄于牙周健康者,中、重度骨破坏组更为显著。(2)唇侧倒凹及开窗:牙周健康者与牙周炎患者仅在倒凹位置间存在差异,牙周炎患者倒凹位置离牙槽嵴顶更近,倒凹比例在不同骨破坏程度间具有差异,重度骨破坏组倒凹比例较少;牙周炎患者较牙周健康者骨开窗比例少。(3)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轴夹角、根尖基骨高度:相较于牙周健康者,牙周炎患者夹角较小,根尖基骨高度较大,其中重度骨破坏组夹角最小,根尖基骨高度最大。2.牙周炎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丧失程度的牙位、性别、年龄差异分析:牙槽骨丧失程度具有牙位位点特异性(P0.05),侧切牙骨丧失程度较重,切牙区近远中丧失大于唇舌侧,尖牙各位点无差异。牙槽骨丧失程度及其分布在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不同年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0岁以下年龄组以轻度骨丧失为主,40岁以上各年龄层中重度骨丧失比例增加。3.牙周炎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的牙位、性别、年龄差异分析:(1)唇、舌侧剩余牙槽骨厚度:唇侧骨壁在尖牙区较薄,舌侧骨壁在侧切牙区较薄,尖牙区较厚,切牙区唇侧剩余骨壁于根尖区较厚,各牙位舌侧剩余骨壁沿根尖方向厚度增加;唇、舌侧骨壁男性均厚于女性,相较于其他年龄层30岁以下唇侧骨壁较薄,舌侧骨壁较厚。(2)唇侧倒凹及开窗:侧切牙唇侧倒凹较多见且倒凹位置离牙槽嵴顶最近;中切牙唇侧倒凹及开窗均较少见;女性倒凹存在较多且深。(3)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轴夹角、根尖基骨高度:尖牙夹角较大,根尖基骨高度较小;40岁以上年龄组根尖基骨高度大于30岁以下年龄组。4.牙周健康者及牙周炎患者牙根与牙槽窝位置关系分析:牙根矢状位置关系均以B型为主,随着牙周炎骨破坏程度的加重M、P、N型增加。牙根相对于牙槽骨内的位置,牙周健康者、轻度及重度骨破坏组以2型为主,中度骨破坏组以3型为主,仅有重度骨破坏组存在3例1型。结论: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存在差异,并与骨破坏程度相关。牙周炎患者唇侧剩余骨壁厚于牙周健康者,舌侧剩余骨壁薄于牙周健康者。牙周健康者以唇侧骨壁较薄的B型多见,随着牙周炎骨破坏加重M、P、N型增加,骨开窗比例减少。牙周炎患者较牙周健康者根尖基骨高度增加。牙周炎牙槽骨高度丧失程度具有牙位位点特异性与年龄有关,牙周炎牙槽骨形态指标与牙位、性别、年龄相关。可依据牙槽骨外形分布特征制订相应的牙周后续治疗方案,防止并发症产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816.8;R781.42
【图文】:

正态分布,牙槽骨,侧根,唇舌


逡逑图2.邋3上前牙牙槽骨形态柜关指标的测遽逡逑A:牙槽骨丧失禽度及剩余裔度的

本文编号:2785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785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e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