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段下腔静脉引流属支的MSCT解剖及血管成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3:17
本文关键词:肝段下腔静脉引流属支的MSCT解剖及血管成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利用64层MSCT亚毫米级增强扫描图像信息及血管成像后处理方法,观察统计并探讨正常肝静脉各影像解剖参数特征,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各三维重建方法(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对正常肝静脉系统的显示效果,尤其探讨对肝短静脉进行精准CT影像观察分析及显示。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100例应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行腹部CTA的检查者,利用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进行肝静脉血管成像,观察肝静脉分型、肝短静脉支数、肝右后静脉(上、中、下三组)的支数及分布位置,分别测量各血管起始部的最大管径、夹角等影像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部分:肝段下腔静脉各属支的影像解剖特征。肝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处管径平均值(9.23±3.01)mm、肝中静脉注入IVC处管径平均值(7.84±2.06)mm、肝左静脉注入IVC处管径平均值(7.46±1.63)mm。肝右-肝中静脉夹角(52.04±9.74°),肝左-肝中静脉夹角(59.08±18.12°)。本研究100例根据肝静脉汇入下腔方式不同可分两型:I型,肝左-肝中静脉共干,肝右静脉独立汇入下腔静脉,占57%(57/100),肝左-肝中静脉共干长度(13.4±5.2)mm,共干管径(12.9±4.0)mm;II型,3支肝静脉均独立汇入下腔静脉,占43%(43/100)。根据肝右静脉与肝右后下静脉的管径关系,将肝静脉nakamura分型:a型,肝右静脉粗大,占52%(52/100);b型,肝右后下静脉显示,肝右静脉中等大小,占31%(31/100);c型,肝中静脉及肝右后下静脉粗大,而肝右静脉较细小,占17%(17/100)。100例研究者中68%(68/100)出现肝右后静脉,共86支,其中肝右后上静脉占14.0%(12/86),管径(3.52±1.21)mm;肝右后中静脉占11.6%(10/86);肝右后下静脉占74.4%(64/86)。而尾状叶静脉出现率为89%(89/100),共95支,根据尾状叶静脉汇入ivc的位置不同将其分为左、右两型,左型占69.5%(66/95),右型30.5%(29/95)。第二部分:肝静脉管径与肝右后下静脉(inferiorrighthepaticvein,irhv)管径、数量的相关性研究。1、irhv管径与数量的关系:irhv管径与其数量呈负相关(rs=㧟0.43;p=0.03),既irhv的数量越多,则管径越小。2、irhv与肝静脉管径的关系:irhv管径与肝右静脉(righthepaticvein,rhv)管径呈负相关(rs=㧟0.217,p=0.039),既rhv管径越大,irhv管径越小,反之则irhv管径越大;irhv数量与rhv的管径呈正相关(rs=0.413,p0.01),既rhv管径越大,irhv数量越多,反之则irhv数量越少。3、irhv管径、数量与肝中静脉(middlehepaticvein,mhv)、肝左静脉(lefthepaticvein,lhv)均不存在相关性。第三部分:评估肝静脉的三维重建效果。对100例研究者分别应用vr及mip两种三维重建方法对三组肝短静脉的显示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对三组肝短静脉的显示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d3mm组与d5mm组肝短静脉的显示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而d3mm组与3mm≤d≤5mm组及3mm≤d≤5mm与d5mm肝短静脉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静脉的变异很大,肝短静脉数目较多,形态及分布个体差异大,利用腹部mscta可覆盖更多解剖结构,获得高质量的血管图像及详细的实用解剖信息,为术前精细的个体化解剖结构的观察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为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及最佳效果提供了方便、实用、有效的影像检查手段。
【关键词】:肝静脉 肝短静脉 肝右后下静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816.5;R575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2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2-13
- 前言13-15
- 1 材料与方法15-17
- 1.1 研究对象与入选标准15
- 1.2 影像检查方法15-17
- 1.2.1 仪器设备15
- 1.2.2 扫描方法15
- 1.2.3 图像后处理15-16
- 1.2.4 统计方法16-17
- 2 结果17-23
- 2.1 肝段下腔静脉各属支的影像解剖特征17-18
- 2.1.1 三支肝静脉的影像解剖特征17
- 2.1.2 肝右后静脉的影像解剖特征17
- 2.1.3 尾状叶静脉的影像解剖特征17-18
- 2.2 肝静脉管径与IRHV管径、数量的相关性研究18-20
- 2.2.1 IRHV管径与IRHV数量的相关分析18
- 2.2.2 RHV管径与IRHS管径、数量的相关分析18-19
- 2.2.3 MHV管径与IRHS管径、数量的相关分析19
- 2.2.4 LHV管径与IRHS管径、数量的相关分析19-20
- 2.3 评估肝静脉的三维重建效果20-23
- 2.3.1 VR对肝静脉的显示效果20
- 2.3.2 MIP对肝静脉的显示20-21
- 2.3.3 VR与MIP对肝短静脉显示效果的比较21-23
- 3 讨论23-26
- 4 结论26-27
- 4.1 肝静脉的影像解剖特征26
- 4.2 肝短静脉的影像解剖特征26
- 4.3 肝右后下静脉与肝静脉的相关性分析26
- 4.4 肝短静脉的三维重建效果26-27
- 参考文献27-29
- 综述29-35
- 参考文献33-35
- 致谢35-36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36-37
- 个人简历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开成;余强;罗济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年04期
2 程晓青;左长京;田建明;吕桃珍;郝强;邵成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年02期
3 S. Feuerlein;E. Roessl;R. Proksa;G. Martens;O. Klass;M. Jeltsch;胡鹏;;多能量光子计数K缘影像提高血管成像中管腔显示的可能[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1期
4 汪珍元;杨俊凯;王彩云;;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年01期
5 赵伟;任千里;陈龙;祝洪福;;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2012年03期
6 ;书讯[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年06期
7 杨亚英,张龙江,宋光义;多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J];放射学实践;2004年10期
8 苑静波,刘冲,贾丽英,赵青,叩新军,徐丽梅;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应用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年08期
9 葛英辉;吕传剑;万晓e,
本文编号:296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967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