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三维影像技术对下颌切牙根管形态诊断价值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锥形束CT三维影像技术对下颌切牙根管形态诊断价值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根管系统的复杂多变增加了根管治疗的难度,因此对根管系统解剖形态及其变异规律的了解是临床上根管治疗成功的前提,术前评估根管形态对根管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的目的是:(1)比较透明牙染色法和锥形束CT对下颌切牙根管形态的评判的准确性,评估CBCT的诊断价值。(2)使用CBCT观察人群下颌切牙根管形态,分析下颌切牙唇舌径宽度及近远中宽度与单双根管之间的关系。实验一:选取根尖发育完全、牙根完整、未进行过牙髓治疗的离体下颌切牙61颗,进行CBCT扫描,并用透明牙染色法对根管系统进行染色,以Vertucci根管分型为标准对下颌切牙根管进行分型,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BCT法观察下颌切牙根管形态的准确性为93.44%,透明牙染色法和CBCT法对Vertucci根管分型结果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61(P0.001)。两种方法侧副管的检出率分别为8.19%、2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实验二:选取75名进行CBCT扫描的患者,共计282颗下颌切牙,测量其釉质牙骨质界处唇舌径及近远中径宽度,并观察其根管形态。结果显示:下颌切牙单双根管的唇舌径宽度平均宽度分别为5.62mm、6.35m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唇舌径的宽度的最佳界值为6.05mm;单双根管的近远中径宽度平均宽度分别为4.00mm、4.04mm,无显著性差异(p=0.423);单双根管唇舌径与近远中径宽度平均比值分别为1.41、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值的最佳界值为1.53。综上所述,CBCT能准确反映离体下颌切牙根管类型,但对侧副管诊断不如透明牙染色法,CBCT是一种较准确的诊断根管形态的方法。在人群中,唇舌径宽度以及唇舌径与近远中径宽度比值能够作为一种下颌切牙根管治疗术前的评估指标。可以通过CBCT三维影像技术研究下颌切牙根管解剖学特征,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下颌切牙 透明牙染色法 根管形态 锥形束CT 唇舌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81.05;R816.98
【目录】:
- 前言5-7
- 摘要7-9
- 英文摘要9-14
- 综述 根管形态研究方法的进展14-22
- 1 早期经典根管系统研究方法14-15
- 2 现代数字三维影像技术对根管系统研究15-19
- 2.1 显微CT15
- 2.2 螺旋CT15-16
- 2.3 外周定量CT16
- 2.4 口腔颌面锥体束CT16-19
- 2.4.1 CBCT对根管形态的研究进展16-17
- 2.4.2 云计算技术与CBCT17-19
- 参考文献19-22
- 第一部分 锥形束CT与透明牙染色法对下颌切牙根管形态的比究22-35
- 引言22
- 一、材料和方法22-28
- 1 离体牙选择22
- 2 主要试剂22-23
- 3 主要仪器及软件23-24
- 4 研究方法24-28
- 4.1 CBCT扫描观察24-25
- 4.2 透明牙染色法25-27
- 4.3 根管分型标准27
- 4.4 CBCT图像和透明牙标本分析27
- 4.5 统计学分析27-28
- 二、实验结果28-32
- 1 根管分型28-30
- 2 侧副管结构30-32
- 三、讨论32-35
- 第二部分 下颌切牙的唇舌径宽度与单双根管的之间关系的锥形束CT研究35-44
- 引言35
- 一、材料和方法35-37
- 1 病例选择35
- 2 研究方法35-37
- 2.1 影像条件35
- 2.2 唇舌径及近远中径的测量35-36
- 2.3 根管形态评价标准36
- 2.4 统计学分析36-37
- 二、实验结果37-42
- 1 下颌切牙的根管形态37-38
- 2 下颌切牙的唇舌径及近远中径宽度38-42
- 三、讨论42-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 附录49-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月蓉;邱红;王冰;楼小伟;何玉杰;朱康正;王志浩;;ADA、5’-NT、TRF、TBA、LAP和PA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评价[J];安徽医药;2011年06期
2 张卫华;刘丽娟;;医学期刊编辑应重视论文题名的加工[J];编辑学报;2011年01期
3 许广喜;刘银波;;浮针行罐治疗中重度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9年08期
4 曾洁,王憬惺,孙水仙,陈强,米新玉,陈雪黎,宋宁,姚志强;四川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HLA-A,B,DRB1基因和单倍型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5年05期
5 魏天莉;李茜;程良红;邹红岩;邓志辉;;Y-STR及HLA-A、-B、-DRB1基因分型在二联体亲子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9年04期
6 冯培民;陈蕾;谢朝良;孙同郊;龚枚;;慢性乙肝湿热中阻证辨证客观化相关因素多元统计学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2期
7 王宁;白祥军;易成腊;高伟;杨帆;陈驾君;;MHIPS评分在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10年01期
8 于海鹏,刘一星,刘镇波;应用心理生理学方法研究木质环境对人体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储波;蒋丽蓉;周莎;徐亚珍;张斌;邓朝晖;;肝功能检查在婴儿肝炎综合征和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年12期
10 钟小龙,吴文蕾;Wits值参考平面的评价[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东涛;王剑;李洁;朱敬秀;张美增;魏陵博;姜荣钦;刘学法;;冠心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研究修改[A];第五次全国中医药防治血栓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换届改选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张靖博;陈宝文;王小丽;孙燕;李澄;孙红光;;ROC分析CR钼铑双靶摄影与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3 王平平;刘璐;马斌;曹克刚;辛喜艳;高颖;;应用ROC曲线分析NIHSS的变化率预测脑梗死患者发病90天功能残疾的可行性[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岳晓斌;颜虹;师建国;刘飞虎;唐卫东;;量子共振检测精神症状ROC曲线评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剑虹;杨丽琛;朴建华;杨晓光;;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评价中国育龄期妇女缺铁性贫血临界值的研究[A];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2007年第6期[C];2007年
6 伍树明;;垫江县1952~2010年传染病特点研究[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涛;零频数过多资料的统计学模型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任杰;风险评分筛查2型糖尿病的效果评价及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切点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周成超;山东省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求医行为及治疗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沈虹;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何海飞;蛋白质指纹图谱在乳腺癌个体化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杨阳;中药提取工艺文献知识组织方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7 向剑锋;大学生体力活动监测中运动传感器能耗预测方程的建立与应用[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8 孙伟;基于产业群的技术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9 陈益定;大肠癌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的临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刘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夏菊;北京市三甲医院住院癌症患者的疼痛控制结局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韩莎;饮水型氟骨症非骨相特征的分析及早期判别模型的建立[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齐鹏宇;毫针透刺法预防性治疗普通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张茜;云安全环境下的恶意代码前端检测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洪婧贞;改良产科危重症病情评估系统的建立与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6 李媛秋;中国癌症发病率预测统计方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陈章玲;脑电双频指数对右美托咪啶镇静深度监测准确性的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肖欢;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家庭氧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毕晟;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与肺部感染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柯慧;广义加性模型在医疗费用控制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锥形束CT三维影像技术对下颌切牙根管形态诊断价值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34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