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A联合超声造影对肥胖女性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评估价值
发布时间:2022-10-24 19:3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联合超声造影对肥胖女性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06例肥胖女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为受试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A与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估多层螺旋CTA与超声造影单独与联合评估颈动脉斑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结果多层螺旋CTA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0.83%、89.02%、84.91%;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5.00%、93.90%、89.62%;多层螺旋CTA联合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9.17%、96.34%、92.45%,其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多层螺旋CTA与超声造影单独检测。结论多层螺旋CTA联合超声造影诊断肥胖女性患者颈动脉斑块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颈动脉CTA检查:
1.2.2 超声造影检查:
1.3 评估标准
1.3.1 多层螺旋CTA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标准[6]:
1.3.2 超声造影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标准[7]: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2.2 多层螺旋CTA、超声造影检查以及多层螺旋CTA联合超声造影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颈动脉斑块与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J]. 李雯,马方,蒋益民,李俊娟,宋璐,陈朔华,刘雪梅,李晓庆,吴寿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7 (12)
[2]糖耐量正常女性肥胖人群1h血糖与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相关性研究[J]. 陆强,朱东林,王锐,郑岳,贾晓娇,刘悦,王红.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11)
[3]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J]. 朱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06)
[4]超声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脑梗死病人颅外颈动脉的临床价值[J]. 鲁雪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08)
[5]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部动脉溃疡斑块的诊断价值[J]. 周悦,齐恩林,王东昕,康洁,姜立杰. 中国医疗设备. 2016(03)
[6]腹围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J]. 申伟,张志辰,金香兰,张志军,贾鸿雁,吴浩,盛雪,杨秀泉,李爱辉,张永顺,张允岭. 世界中医药. 2016(01)
[7]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 董亚贤,尧慧燕,石红婷,钟高贤,刁芳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5(07)
[8]脑出血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和生活行为因素研究[J]. 刘婷婷,杨忠兰,杨泽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09)
[9]多层螺旋CT在颈部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官晓晖,李传. 广西医学. 2014(01)
[10]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价值[J]. 信天游,杨欣,郑春梅,曹霞,李丹,杨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06)
本文编号:3697094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颈动脉CTA检查:
1.2.2 超声造影检查:
1.3 评估标准
1.3.1 多层螺旋CTA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标准[6]:
1.3.2 超声造影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标准[7]: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2.2 多层螺旋CTA、超声造影检查以及多层螺旋CTA联合超声造影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颈动脉斑块与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J]. 李雯,马方,蒋益民,李俊娟,宋璐,陈朔华,刘雪梅,李晓庆,吴寿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7 (12)
[2]糖耐量正常女性肥胖人群1h血糖与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相关性研究[J]. 陆强,朱东林,王锐,郑岳,贾晓娇,刘悦,王红.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11)
[3]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J]. 朱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06)
[4]超声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脑梗死病人颅外颈动脉的临床价值[J]. 鲁雪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08)
[5]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部动脉溃疡斑块的诊断价值[J]. 周悦,齐恩林,王东昕,康洁,姜立杰. 中国医疗设备. 2016(03)
[6]腹围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J]. 申伟,张志辰,金香兰,张志军,贾鸿雁,吴浩,盛雪,杨秀泉,李爱辉,张永顺,张允岭. 世界中医药. 2016(01)
[7]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 董亚贤,尧慧燕,石红婷,钟高贤,刁芳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5(07)
[8]脑出血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和生活行为因素研究[J]. 刘婷婷,杨忠兰,杨泽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09)
[9]多层螺旋CT在颈部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官晓晖,李传. 广西医学. 2014(01)
[10]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价值[J]. 信天游,杨欣,郑春梅,曹霞,李丹,杨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06)
本文编号:3697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36970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