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形态、成分及大小的价值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64排螺旋CT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形态、成分及大小的价值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易损斑块形态、成分及大小的价值。方法6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ACS组32例,稳定性心绞痛组33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ACS组及稳定性心绞痛组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最低密度值、钙化形态(点状钙化或大钙化)及斑块大小进行评价。计算64排MDCT对ACS易损斑块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ACS组与SAP两组之间特征的差异描述和分析,定性变量用卡方检验,定量变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两组之间管腔的狭窄程度无差别。ACS组斑块的最低密度CT值[(39±78)HU]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斑块的最低密度CT值[(103±114)H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315)。斑块的总体积两组比较无差异,软斑块体积比例40%的例数,ACS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状钙化在ACS组更频繁而稳定性心绞痛组大钙化更为常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0.221)。斑块最小密度CT值35 HU的比例在ACS组较SAP组更频繁(P0.01,t=0.161)。同时存在点状钙化及斑块最小CT值35 HU这两个特征对ACS诊断显示很高的阳性预测值,而缺少这两个特征阴性预测值很高。结论 ACS易损斑块CT特征包括:斑块低密度、点状钙化、软斑块体积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同时具有CT值35 HU、点状钙化特征高度提示斑块的易损性。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放射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易损斑块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彩色编码技术
【基金】: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项目(编号:12020190279)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级课题资助项目(编号:YL2011R014)
【分类号】:R541.4;R816.2
【正文快照】: 本研究系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项目(编号:12020190279);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级课题资助项目(编号:YL2011R014)作者单位: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放射科(汤艳萍);神经外科(李令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可海霞;贾银明;;易损斑块标志物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曾秋棠;毛晓波;;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05期
3 杨跃进;易损斑块的检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防[J];中国循环杂志;2003年04期
4 姚荣国;孙宇;;易损斑块的标志物——妊娠相关蛋白-A[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01期
5 韩玉龙;光雪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检测进展[J];医学综述;2006年08期
6 孔令阁;;易损斑块的认识和检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7 李建平;刘厂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损斑块检测新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23期
8 朱雁洲;陈良龙;;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年01期
9 李苹;孙晓莉;;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干预策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4期
10 吴宗贵;;从易损斑块的研究难点看中西医结合防治之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运;;易损斑块检测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2 张文高;郑广娟;朱庆均;王显刚;张丹;张静;刘龙涛;吴敏;徐敏;李宁;;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的研究与思路[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陈曦;;冠脉易损斑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吴同启;顾宁;陈志亮;黄成明;潘志伟;;宁心痛颗粒干预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运;陈文强;张鹏飞;;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A];第八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胡思宁;房炎;于波;;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易损斑块阶段性特点[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杜廷海;;易损斑块、血栓形成的“热毒观”[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10 方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患者[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教授 陈韵岱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林运 整理;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N];健康报;2008年
2 白毅;易损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的热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刘燕玲;活血解毒有助稳定动脉易损斑块[N];健康报;2006年
4 ;易损斑块识别 冠心病研究热点[N];健康报;2011年
5 李洁尉 覃善萍;围歼“头号杀手”行动启动[N];广东科技报;2009年
6 记者 熊昌彪;中药稳定易损斑块研究获国际认同[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泽雯;国家“973”计划立项关注影像诊断与疾病预警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伟;联合测定炎症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凌博;高切高脂通过VEGF-VEGFR2信号通路调控血管新生参与动脉粥样易损斑块形成[D];重庆大学;2015年
3 李巧汶;易损斑块形成中白介素-18促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双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倪梅;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基因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李清贤;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监测[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仲琳;应用基因和药物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林清飞;短期大剂量他汀逆转兔易损斑块进展试验[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9 吴同启;宁心痛颗粒干预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泽新;宝石能谱CT结合血清HMGB1、Hs-CRP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守亮;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与治疗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5年
3 白万军;前列腺素E1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稳定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国栋;胎盘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D];南昌大学;2009年
5 郑雪;前列腺素E1对兔易损斑块内出血和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靳奇峰;妊娠相关蛋白-A对冠心病易损斑块预测价值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7 李志军;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8 周小林;多源螺旋CT (MDCT)在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D];中南大学;2012年
9 齐天军;单核细胞趋化活性及趋化因子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不稳定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贺芬芬;参黄花颗粒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64排螺旋CT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形态、成分及大小的价值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3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503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