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耐药革兰氏阴性菌药物的筛选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型抗耐药革兰氏阴性菌药物的筛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5年
新型抗耐药革兰氏阴性菌药物的筛选研究
王颖
【摘要】:近十年来,G-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突出表现在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糖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最为严重,临床治疗困难。针对耐药机制的抗菌药物增效剂的研发是克服G-菌耐药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针对“超级细菌”表达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 (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NDM-1)和铜绿假单胞菌最主要外排泵MexAB-OprM,构建筛选模型寻找其抑制剂,以期获得具有临床前景的抗G-杆菌药物增效剂。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在克隆表达肺炎克雷伯菌ATCC BAA-2146 NDM-1蛋白的基础上,采用Ni2+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得到了具有天然酶活性的NDM-1蛋白,建立并优化了酶活测定体系,基于酶活测定体系分别构建了以美罗培南和头孢硝噻吩为底物的NDM-1酶抑制剂药物筛选模型,并评价了优化后模型的可行性;利用此模型对化合物库中76,800个化合物进行了筛选,得到了16个NDM-1抑制剂,从中筛选到4个具有可逆转NDM-1表达菌株耐药性的阳性化合物,其中化合物IMB-XW2在4 μg/ml时可以使表达NDM-1的大肠杆菌对美罗培南和氨苄西林的敏感度提高8倍;该化合物对所测试的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没有抑制活性;酶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化合物为NDM-1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其Ki值为0.221μM,IC50为0.69μM;采用荧光淬灭法分析其作用模式属于静态猝灭,可能与NDM-1的氨基或羟基形成氢键;细胞毒性测定结果表明IMB-XW2对HepG2和Vero具有一定的毒性,其TCso分别为5.078和6.430 gg/ml。现有的研究结果以及通过Discovery Studio2.5对IMB-XW2的ADMET和毒理学性质的预测结果提示我们,IMB-XW2具有一定的成药性,通过对其进行结构优化,有可能获得新型的抗耐药阴性菌的药物或药物先导物。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利用前期建立的MexAB-OprM外排泵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对化合物库中76,800个化合物进行初筛,得到147个活性化合物,初筛阳性率为0.94%;对初筛阳性样品复筛得到了4个可回复四环素对MexAB-OprM特异性表达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的阳性化合物;联合多种抗生素评价其对外排泵的抑制活性,发现IMB-P4在10 gg/ml下可以使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特异性表达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提高4~16倍;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IMB-P4对所测试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无抑制活性;细胞毒性研究表明,IMB-P4对HepG2和Vero的TCso分别为4.551和46.620 μg/ml。该研究结果为获得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新型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1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山;普珍;孙晓明;刘小康;;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蓉;朱卫民;;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2年01期
2 潘佳;魏臣録;翁玲玲;;新型氟喹诺酮化合物的设计及合成[J];华西药学杂志;2009年03期
3 方可华;于锋英;;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1年05期
4 张丽妍;张秀林;陈琳;;我院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10期
5 陈妍;罗予;毛理纳;;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诱导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后GyrA和ParC的变异[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年02期
6 杜苏萌;周永安;张润梅;康建邦;徐辉;武素梅;杨素萍;;社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及耐药基因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12期
7 金文扬;孙伟;孙翔;;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院内感染及耐药分析[J];浙江医学;2008年06期
8 邓晓慧;郑风劲;何文富;孙爱慧;刘小康;;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防耐药突变浓度及耐药突变体耐药性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年06期
9 邱星安;;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趋势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05期
10 林华胜;张薇;李国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妍;小鼠肠道菌群及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2 杜苏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徐燕;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2年
4 李倩;四种常见耐药致病菌所致的老年人肺炎中医证候学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周蓉;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耐药性监测及其产金属酶基因型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夏昆华,周鲁,郝丽芬;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4年03期
2 马越;李景云;姚蕾;张力;胡昌勤;金少鸿;;1999-2003年广东和辽宁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比较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5年02期
3 王重振,钱利生;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分子耐药机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晓 ,陈美云 ,林其昌 ,陈公平;222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10期
2 王炳华;王炳云;;10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4年06期
3 黄志强;李丽君;卢娟;;肺结核病合并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09期
4 封尊玉;;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策略[J];海南医学;2010年21期
5 刘萍;张志伦;倪丹妮;吴杰红;;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23期
6 吴丽娟,熊尔阳,邓光贵;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6年06期
7 周铁丽,曹建明;一种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新方法[J];陕西医学检验;1997年04期
8 朱小平;78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的初步探讨[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9年05期
9 孙东华,边瑞岩,孙跃军,王庆敏;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矿泉水调查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年04期
10 张文英;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调查[J];华夏医学;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莉;许媛;黄义山;蔡燕;唐中;杨明辉;廖涛;;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周明明;周铁丽;李超;吴庆;陈栎江;吴莲凤;彭定辉;;主动外排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陈邦;王琰;苟晓峰;陈林;;嘧霉胺对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的调节[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朱丹;李欣;;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分析[A];2005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洪波;贡联兵;;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药敏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徐海茹;田彬;岳娜;胡志东;;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结果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赵书平;姜梅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8 张杜超;方向群;;微重力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影响及与肺部感染关系[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春梅;钟晓祝;;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监测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熊娟;梁丽红;;尿液中分离出产红脓素的铜绿假单胞菌[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俞云松;[N];健康报;2008年
2 李曙平;[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王振岭;[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N];健康报;2009年
5 ;[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琴;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若文;烧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亚妮;谷胱甘肽与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及抗生素抗性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李学如;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徐洋洋;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受信号分子调控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7 徐令清;铜绿假单胞菌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9 郭俏;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抑制剂及喹诺酮信号分子介导的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孙小敏;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应系统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苏敏;光动力疗法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贾子中;黄连素对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干预试验及自制中药临床应用观察[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王颖;新型抗耐药革兰氏阴性菌药物的筛选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马超;无机镓化合物抗菌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李九龙;PA0861在铜绿假单胞菌PAO1中作用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6 梁红梅;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胡凡;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8 王贵年;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临床调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9 刘蓉;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分子机理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章喻军;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耐药和保护原功能蛋白组学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抗耐药革兰氏阴性菌药物的筛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0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50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