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致耻骨支应力性骨折66例临床分析
本文选题:军事医学 + 耻骨 ; 参考:《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8期
【摘要】:为探讨军训所致耻骨支应力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分析了 6 6例军训所致耻骨支应力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男 18例 ,女 4 8例 ,年龄 18~2 1岁 ,5 5例为参加入伍基础训练的新兵 ,11例为参加大强度正步训练的老兵。6 6例均诉患侧腹股沟内缘疼痛 ,运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 ,疼痛首次出现在军训后第 3~ 10周 ,持续时间为 1周~14个月 ,2 2例在卫生队就诊者均误为肌肉拉伤。 6 6例共有 76处骨折 ,一侧耻骨下支骨折 5 6例 ,双侧耻骨下支骨折 6例 ,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 4例。提示本病并非罕见 ,但临床极易误漏诊 ;加深认识 ,根据病史适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ubic branch stress fracture caused by military training,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66 cases of pubic branch stress fracture caused by military training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18 males and 48 females. Fifty-five recruits aged 1821 years were enrolled in basic training. Among them, 11 cases were veterans who took part in intensive forward step training. All of them complained of pain in the inner edge of the affected side of the groin, aggravated during exercise and relieved at rest. The pain first appeared at the 3rd to 10th week after military training and lasted from 1 week to 14 months. 22 patients in the health team were all mistaken for muscle strain. There were 76 fractures in 66 cases, 56 cases of unilateral fracture of inferior pubic branch, 6 cases of bilateral fracture of inferior pubic branch and 4 cases of ipsilateral superior and inferior pubic branch fract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disease is not rare, but it is easy to miss diagnosis in clinic, and the key to diagnosis i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imely imaging examination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the disease.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309医院 解放军第309医院 解放军第309医院 总参通信部供应卫生处 解放军第309医院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
【分类号】:R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全昌斌,姚茹国,李小龙,汤浩,李乃林,蔡文智,贾树林;耻骨支应力性骨折的螺旋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年11期
2 康庆林,蒋祖言,张宏文;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J];中国骨伤;2000年01期
3 全昌斌,由昆,张毅军,李小龙,王敬哲,贾树林;耻骨支应力性骨折的X线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叶文钦,陈忠,梁长松,练旭辉;CT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在颅底骨折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4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宏文!036301,钟世镇,王生虎!036301,张春生!036301;耻骨下支性别差异与训练伤的关系[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押庚,施健行,施伟,肖光弟,毛冠群,王新生;135例骨不连的原因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2 肖光弟,施健行,汤押庚,施伟,郭开今,李剑平;带血管蒂游离髂骨移植治疗长骨干骨折不连接[J];徐州医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3 张远鹰,李柱田;关于骨折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7年04期
4 张远鹰,姜鸿志,刘克;骨筋膜室综合征[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7年05期
5 孙庆斌,徐印坎,张文明,周志华,孔宪涛,谢映华,吴玲;骨折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的实验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6 贾连顺,于赤兵,张加年,李玉莉,叶挺军;氦氖激光对家兔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7 罗先正,王宗仁,孔祥禄;髋臼骨折39例临床总结[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9年03期
8 郭开今,肖光弟;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的临床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9 叶寄武;;骨折痊愈的CT检查[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0年01期
10 邱广义,高建章,陈永裕,王秋根;L形钛板在近膝关节骨折和骨病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越;陆志扬;陈俊峰;;女性脊柱压缩性骨折在鉴定中伤与病的探讨——对女性骨质疏松的再认识(附39例报告)[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2 王晓婷;;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预测[A];2004年CT和三维成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齐进如;杨选平;左进步;吴平林;王伟;;正步训练致应力性骨折发生原因生化生物力学改变诊断和防治[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
4 付伟标;;内固定法治疗膝关节骨折[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
5 钟少波;郑长泰;廖天安;;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50例临床观察[A];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吴一奇;;下颌骨骨折骨钛板内固定术15例临床分析[A];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陆东辉;王铁梅;徐明耀;丁一波;;三维CT在面中份骨折整复中的应用[A];2004年中国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王镱霖;;侗药治疗骨折的临床体会[A];2004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镱霖;;侗药治疗骨折的临床体会[A];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10 魏吉村;;外敷红伤膏药内服续筋接骨药治疗骨折[A];第四次全国微创骨外科手术暨中西医结合骨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凤东;腰椎终板损伤及其相关因素[D];浙江大学;2005年
2 钟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王瑞;椎体成形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4 赵良瑜;聚消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棒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5 吴胜勇;骨质疏松老年妇女骨密度及骨质量的多层螺旋CT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6 吕波;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固定骨折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胡懿惷;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运用[D];中南大学;2006年
8 向铁城;股骨反锁髓内钉的研制及其固定股骨干并髁T型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马真胜;骨形态发生蛋白(BMP4,5,,6,7)基因在骨折及骨病中表达规律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5年
10 李亚非;经皮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骨折愈合(实验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鹏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卢吉高;距骨颈骨折后距下关节生物力学演变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3 司卫兵;骨盆骨折π棒双重固定效应的生物力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4 王华东;新型骨外固定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李凤茹;上颌骨粉碎性骨折的整复[D];吉林大学;2005年
6 蔡德s
本文编号:2053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053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