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甘草次酸修饰的PEI-PLGA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粒载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07:01

  本文关键词:甘草次酸修饰的PEI-PLGA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粒载体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聚合物纳米粒是由高分子物质构成的固态胶体粒子,具有稳定的形态结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及量子隧道效应,有些聚合物纳米粒还具有温度、p H、电场和磁场效应等特定功能。所以,近些年来得到广泛关注。通常肿瘤化疗药物都存在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大等缺点。一些化疗药物还由于溶解度小而影响其应用。将难溶性的化疗药物载入纳米粒中,不仅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而且可使药物靶向病变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毒副作用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选择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PLGA为疏水链,PEI为亲水链,通过形成酰胺键,合成两亲性共聚物PEI-PLGA(PP),再用具有优良肝靶向性的甘草次酸对其进行修饰,制得具有肝靶向性的共聚物GA-PEI-PLGA(GPP)。考察GA、PEI、PLGA摩尔比对GPP形成纳米粒的影响,筛选优化确定三者的最佳摩尔比为1:1:1。并应用FT-IR、13C-NMR、1H-NMR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确证成功合成GPP共聚物。以芘为探针,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GPP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21.72?g/m L。所形成的GPP纳米粒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64.6 nm,zeta电位为45 m V。通过溶血试验对GPP纳米粒的血液相容性进行考察,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表明,GPP纳米粒的血液相容性优于PP纳米粒,PP纳米粒的血液相容性优于PEI。选择姜黄素(Cur)为模型药物,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姜黄素/GA-PEI-PLGA(Cur/GPP)纳米粒,应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设计试验,考察水化温度、水化时间、投药量对纳米粒的包封率及载药量的影响,筛选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水化温度对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投药量,再次是水化时间。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水化温度60℃、水化时间4 h、投药量7 mg。按此最佳制备工艺制得的包封率为85.4%,载药量为16.1%。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Cur/GPP纳米粒呈球形,大小均一,分布均匀;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Cur/GPP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330.3nm,zeta电位为39.2 m V。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Cur/GPP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性能。结果表明,游离Cur快速释放,3 h的累积释放率已达到95.0%。Cur/GPP纳米粒在0~2 h有一定的突释现象,2~14 h的释放速率较快,14~86 h的释放较平缓。Cur/GPP纳米粒在2 h的累积释放率为35.4%,14 h的累积释放率为70.4%,86 h的累积释放率为87.0%,具有缓释特性。采用MTT实验考察GPP纳米粒的细胞毒性,Cur/GPP纳米粒的对Hep G2和BEL-740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与姜黄素/PEI-PLGA(Cur/PP)纳米粒、游离Cur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PP纳米粒、PP纳米粒对Hep G2和BEL-7402细胞两种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着纳米粒浓度升高、纳米粒与细胞共孵育的时间增大,其抑制作用增大,细胞毒性增大;GPP纳米粒对Hep G2和BEL-7402细胞两种的生长抑制作用均小于PP纳米粒,说明GPP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小于PP纳米粒。共同孵育24、72 h后,GPP纳米粒对Hep G2细胞和BEL-7402细胞的抑制率总体上大于Cur/PP纳米粒,两者均大于游离Cur;共同孵育48 h后,浓度较低时Cur/PP纳米粒的抑制作用大于Cur/GPP纳米粒,浓度较高时Cur/GPP纳米粒的抑制作用大于Cur/PP纳米粒,且二者的抑制作用总体大于游离Cur。采用细胞摄取试验评价Cur/GPP纳米粒的体外靶向性,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ep G2对Cur/GPP纳米粒的摄取情况,并与Cur/PP纳米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A修饰可显著促进纳米粒摄取进入细胞内,Cur/GPP纳米粒比Cur/PP纳米粒更易被Hep G2细胞摄取,且有较多的纳米粒进入细胞核中。
【关键词】:纳米粒 甘草次酸修饰的PEI-PLGA 姜黄素 薄膜水化法 MTT实验 细胞摄取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 纳米粒作为载药系统10
  • 1.1 纳米粒的概念10
  • 1.2 纳米粒的分类10
  • 2 靶向给药系统10-11
  • 3 聚合物纳米粒常用的载体材料11-13
  • 3.1 天然高分子材料11-12
  • 3.2 合成高分子材料12-13
  • 4 模型药物的选择13
  • 5 论文工作的提出13-15
  • 第二章GA-PEI-PLGA共聚物的制备及表征15-28
  • 1 仪器与试药15-16
  • 1.1 仪器15
  • 1.2 试药15-16
  • 2 实验方法16-17
  • 2.1 GA-PEI-PLGA共聚物的制备16
  • 2.2 GA-PEI-PLGA共聚物的表征16-17
  • 2.3 GA-PEI-PLGA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17
  • 3 结果与讨论17-28
  • 3.1 GA-PEI-PLGA共聚物的制备17-19
  • 3.2 GA-PEI-PLGA共聚物的表征19-28
  • 第三章GA-PEI-PLGA纳米粒的血液相容性28-31
  • 1 仪器与试药28
  • 1.1 仪器28
  • 1.2 试药28
  • 1.3 动物28
  • 2 方法28-29
  • 2.1 样品溶液的配制28
  • 2.2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28
  • 2.3 溶血试验28-29
  • 3 结果与讨论29-31
  • 第四章 姜黄素/GA-PEI-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考察31-42
  • 1 材料31
  • 1.1 仪器31
  • 1.2 试药31
  • 2 实验方法31-35
  • 2.1 姜黄素测定方法建立31-32
  • 2.2 姜黄素/GA-PEI-PLGA(Cur/GPP)纳米粒的制备32
  • 2.3 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测定32-33
  • 2.4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优化33-34
  • 2.5 Cur/GPP纳米粒的表征34
  • 2.6 Cur/GPP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34-35
  • 3 结果与讨论35-42
  • 3.1 姜黄素测定方法建立35
  • 3.2 Cur/GPP纳米粒的制备35-36
  • 3.3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优化36-39
  • 3.4 Cur/GPP纳米粒的表征39-40
  • 3.5 Cur/GPP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性能40-42
  • 第五章Cur/PEI-PLGA和Cur/GA-PEI-PLGA体外活性研究42-55
  • 1 仪器与试药42-43
  • 1.1 细胞系42
  • 1.2 仪器42
  • 1.3 试药42-43
  • 2 实验方法43-45
  • 2.1 溶液的配制43
  • 2.2 HepG2 细胞和BEL-7402 细胞的培养及单细胞悬液的制备43
  • 2.3 Cur/GA-PEI-PLGA纳米粒对HepG2 和BEL-7402 细胞的抑制作用43-45
  • 2.4 细胞摄取试验45
  • 3 结果与讨论45-55
  • 3.1 MTT试验45-50
  • 3.2 细胞摄取试验50-55
  • 结论与展望55-57
  • 参考文献57-6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1-62
  • 致谢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丁宝月;敖雷;丁雪鹰;高静;范伟;高申;;肿瘤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现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武敬亮;刘晨光;黄振华;林维平;王晓蕾;魏文浩;;pH值响应性透明质酸纳米粒的制备及作为阿霉素载体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2年12期

3 季明辉;胡贵方;顾大勇;谢伟东;谈书勤;徐华;欧青叶;;分枝PEI修饰的PLGA纳米粒转染DNA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26期

4 张良珂;侯世祥;宋相容;卢懿;;一种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J];中国药学杂志;2007年05期

5 黄志军;李桃;郭晓娟;王昱婷;杨梦琪;黄淑玲;杨帆;吴玉玲;佃少娜;;薄膜水化法制备长春西汀胶束的工艺研究[J];中药材;2012年11期

6 张李巧;栾立标;吴炎;王冬梅;;姜黄素CTPP-PEG-PCL胶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13期

7 张峻颖;余霜;张雷;徐雪;朱孝云;吴春勇;黄罗生;;姜黄素Pluronic F127载药胶束的制备及其胶束化行为的NMR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年24期

8 李帅帅;孙军;;姜黄素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中环氧合酶-2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9 郑毅;郑施施;王增寿;;姜黄素-PLGA纳米粒提高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的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4年06期


  本文关键词:甘草次酸修饰的PEI-PLGA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粒载体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63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6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