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光谱法和分子模拟研究替尼类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发布时间:2017-05-17 07:05

  本文关键词:光谱法和分子模拟研究替尼类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通过多种光谱法结合分子模拟研究了吉非替尼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以及吉非替尼、拉帕替尼、苏尼替尼与BSA的相互作用,通过宏观光谱实验和微观分子模拟相结合研究替尼类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模式、结合作用力以及结合前后药物对生物大分子二级结构的影响。在模拟生理环境下通过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等探讨吉非替尼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298 K时吉非替尼易结合在DNA的小沟区,且结合常数为6.44×103 mol/L;结合作用过程中焓变(ΔH0)和熵变(ΔS0)的符号和大小表明二者主要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圆二色谱结果表明吉非替尼与DNA作用后不会改变B型DNA的二级结构;分子模拟结果表明吉非替尼在与DNA结合前后分子结构有明显的改变,改变后的分子结构能更好的进入DNA分子中,吉非替尼分子结构的灵活可变性在与DNA的相互作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研究吉非替尼、拉帕替尼及苏尼替尼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和分子模拟法等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吉非替尼、拉帕替尼和苏尼替尼的加入会导致BSA荧光发生猝灭;并且三种替尼类药物与BSA的结合位点数均为1;药物与BSA作用过程中的焓变(ΔH0)和熵变(ΔS0)表明三种药物与BSA作用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力均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圆二色谱和同步荧光结果表明三种替尼类药物与BSA结合后不会引起BSA二级结构的改变;荧光竞争结果表明吉非替尼和苏尼替尼结合与保泰松竞争结合BSA的site I位点,拉帕替尼与布洛芬竞争结合BSA的site II位点;分子对接的结果从微观水平印证了光谱法得到的结果。
【关键词】:脱氧核糖核酸 牛血清白蛋白 吉非替尼 拉帕替尼 苏尼替尼 光谱法 分子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符号说明10-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1.1 两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组成11-13
  • 1.1.1 脱氧核糖核酸(DNA)11
  • 1.1.2 血清白蛋白(ALB)11-13
  • 1.2 替尼类药物的结构和特征13-15
  • 1.3 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方式15-17
  • 1.3.1 药物小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15-16
  • 1.3.2 药物小分子与BSA的相互作用方式16-17
  • 1.4 研究方法17-20
  • 1.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17-18
  • 1.4.2 荧光光谱法18-19
  • 1.4.3 同步荧光光谱法19
  • 1.4.4 圆二色光谱法19
  • 1.4.5 分子模拟法19-20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现状20-22
  • 第二章 光谱法结合分子模拟研究吉非替尼与ct-DNA的相互作用22-37
  • 2.1 引言22
  • 2.2 实验部分22-25
  • 2.2.1 仪器及试剂22-23
  • 2.2.2 储备液的配置23
  • 2.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3-24
  • 2.2.4 粘度实验24
  • 2.2.5 荧光光谱法24
  • 2.2.6 圆二光谱法24
  • 2.2.7 分子模拟法24-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6
  • 2.3.1 紫外光谱法25-26
  • 2.3.2 结合常数和作用力26-28
  • 2.3.3 离子强度的影响28-29
  • 2.3.4 粘度测定29-30
  • 2.3.5 竞争结合作用30-32
  • 2.3.6 圆二色谱32-33
  • 2.3.7 分子模拟33-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光谱法结合分子模拟研究替尼类药物与BSA的相互作用37-64
  • 3.1 引言37
  • 3.2 实验部分37-40
  • 3.2.1 仪器及试剂37-38
  • 3.2.2 储备液的配制38
  • 3.2.3 荧光光谱测定38-39
  • 3.2.4 同步荧光光谱测定39
  • 3.2.5 圆二色谱测定39
  • 3.2.6 分子模拟法39-40
  • 3.3 结果与讨论40-58
  • 3.3.1 药物对BSA的荧光猝灭及其机理40-44
  • 3.3.2 表观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主要作用力44-49
  • 3.3.3 结合位点49-52
  • 3.3.4 BSA构象表征52-56
  • 3.3.5 药物分子与BSA之间的能量转移56-58
  • 3.4 分子模拟法58-62
  • 3.5 本章小结62-64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4.1 结论64
  • 4.2 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72
  • 致谢72-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之利,周鲁,苏怡,陈小全,赵蔡斌;部分镇痛药的分子模拟及其量化计算[J];生物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2 郭明;范文翔;鲁小旺;;光谱法结合分子模拟分析乳铁蛋白与药物恩诺沙星的互作分子机理[J];分析测试学报;2013年09期

3 贾卫平;焦勇;杨频;;分子模拟研究铜、锌与Aβ肽相互作用中的竞争取代效应[J];化学学报;2007年14期

4 ;临床用免疫学关键词100[J];日本医学介绍;1999年07期

5 冯壮;分子模拟与儿科疾病[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年02期

6 李恩,李燕;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和同源分子模拟在细胞色素P450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年06期

7 卢雁;王运来;王公轲;高胜华;;槲皮素与卵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和分子模拟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晶;赵海燕;李鲲鹏;;一种基于病毒三维重建进行分子模拟研究的基本思路[J];中国医疗设备;2013年04期

9 王三跃;阳庆元;仲崇立;;柔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甲醇吸附和扩散的分子模拟[J];化学学报;2006年17期

10 许国友,韦苞洋,黄文龙,华维一,,彭司勋;化合物CPU 23,CPU 80与硝苯啶的分子模拟及其构象分析[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勇;韩大雄;杨频;;金属离子离子影响Aβ多肽聚集机理的分子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2 莫尊理;乔丽君;陈红;郭瑞斌;孙亚玲;;纤维素/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分子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徐为人;汤立达;符海霞;刘冰妮;刘鹏;;分子模拟与新药虚拟评价[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品;黄光速;张艳芳;王建;陈猛猛;;聚丙烯酰胺交联反应的分子模拟[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5 胡文兵;;蒙特卡罗分子模拟的物理背景探讨[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清芝;杨登峰;胡仰栋;;水和盐分子在反渗透膜内扩散过程的分子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陆小华;;受限条件下流体的分子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8 李丰;杨春炜;孙淮;;力场参数的数据库整合[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刘志平;吴晓萍;汪文川;黄世萍;;离子液体-乙腈混合物的分子模拟[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10 赵秦峰;王大喜;高金森;徐春明;;分子模拟于ZSM-5的应用进展[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克轩;石科院分子模拟研究掀新页[N];中国石化报;2000年

2 蒋华良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分子模拟的普及和应用[N];文汇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明云;基于Rho激酶的药物设计和分子模拟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宋梦;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及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洪燕君;分子模拟在药物代谢和血浆蛋白结合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4 孙命;分子模拟在生命有机磷化学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4年

5 王三跃;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流体吸附性质的量化计算与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6 刘光增;金、铂、铜单晶面上自组装单层膜的ECSTM与分子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薛春瑜;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流体吸附与扩散的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8 朱红;G-quadruplex结构和稳定性的分子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9 戴伟民;人类苦味受体的分子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韩大雄;分子模拟研究老年痴呆致病蛋白结构以及基于酶结构的药物设计[D];山西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媛哲;量热法及分子模拟研究药物结构类似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D];郑州大学;2015年

2 王海鸿;含氧杂环的噻唑—吡唑类衍生物设计、修饰与生物活性评价[D];南京大学;2014年

3 李一;中结合苯乙烯含量丁苯橡胶的结构性能分析及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刘婷婷;光谱法和分子模拟研究替尼类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牟晓辉;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作用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0年

6 穆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气体吸附与分离的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7 王莹;计算机分子模拟中并行计算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8 张伟涛;吸附与扩散过程的分子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张翔;流体在碳材料中吸附分离的实验及分子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10 孔晓光;黄酮等三类药物的合成及分子模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光谱法和分子模拟研究替尼类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372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4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