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官兵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措施研究
本文关键词:武警官兵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措施研究
【摘要】: 研究目的:描述武警官兵伤害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发生趋势、损失及负担、寻求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预防策略和措施,为武警部队伤害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和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1、横断面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先根据武警执勤任务和执勤特点分层,然后随机抽取官兵共计3367人。 2、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通过随机抽样调查,从武警某总队各支队获得病例和对照。调查对象是各支队兵龄满一年的基层武警官兵。要求调查对象回顾过去一年的伤害史(2005年6月1日至2006年5月31日)。病例确定参照目前国内人群伤害的统一标准:伤害发生后具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可作为病例(1)曾到医疗单位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2)由战友、家人对你的伤害作紧急处置或看护,(3)因伤请假、休息半天以上。共获得伤害病例1051人,对照为同期未受到伤害的武警官兵共计2316人。 3、资料分析方法:用SPSS11.5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用SPSS软件中Descriptive Statistics菜单的crosstabs过程进行四格表和行×列表的Pearson x~2检验,对两组或多组计数资料的差异性检验;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选用逐步筛选变量法做非条件logistic回归,选入变量的水平为0.10,排除变量的水平为0.05。 主要结果: 1、武警官兵伤害发生率为31.2%,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23.9%,非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12.4%。 2、武警官兵伤害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受伤比例较高的月份是4月,其次是9月,12月份最低。训练伤的高发月份为4月、5月、9月;非训练伤高发月份为5月、7月~9月;武警官兵伤害类型中训练伤占65.9%,其次为跌落伤、钝/锐器伤,电击伤、中毒所占的比例较小。发生在下肢的伤害较高,其次为上肢,发生于头面部的最少。属于轻伤的占绝大部分,重度及致残各有几例。 3、武警官兵伤害危险因素的综合分析:影响官兵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本次调查发现军事训练伤与从事工作、性格、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既往外伤史、慢性病史、生活习惯、自觉健康状况有较大关系;非军事训练伤与从事工作、来自城乡、性格、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自觉健康状况有一定关系。 研究结论: 1、武警官兵伤害的发生在时间、地点、人群的分布上均有一定的规律,军事训练伤主要发生在4月、5月、9月;非训练伤高发月份为5月、7月~9月;军事训练伤主要发生在营区内,非训练伤主要发生在营区外;第一年兵、文化程度低、来自城市官兵更容易发生军事训练伤;来自农村、外出机会多、接触社会机会多的官兵更容易发生非军事训练伤。 2、本次调查发现军事训练伤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工作性质、慢性病史、饮食、睡眠情况、与战友冲突、带病工作、工作中感到疲劳、冒险进入危险地区、A型性格、自我健康评价;非军事训练伤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工作性质、慢性病史、外伤史、饮食、睡眠情况、与战友冲突。 3、武警部队应将伤害预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伤害预防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军队伤害监测体系,开展军人伤害的疾病负担研究,加强军人伤害的趋势研究,及时总结伤害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意义 通过对武警官兵伤害流行病学的调查,了解武警官兵伤害发生的现况,掌握武警官兵伤害的本地资料,对军事训练伤和非军事训练伤的原因进行研究,对非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有利于掌握武警官兵伤害的规律性,为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关键词】:武警部队 伤害 流行病学 预防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824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论文正文10-45
- 前言10-13
- 研究对象与方法13-17
- 一、研究对象13
- 二、调查方法13
- 三、样本量估计13
- 四、研究内容13-15
- 五、资料的收集15
- 六、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5
- 七、质量控制15-17
- 研究结果17-35
- 第一部分 被调查武警官兵一般状况及伤害流行病学研究17-23
- 第二部分 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研究23-29
- 第三部分 武警官兵非军事训练伤研究29-35
- 讨论35-43
- 一、资料的可信度35-36
- 二、研究对象的代表性36
- 三、武警官兵伤害的现状36-39
- 四、武警官兵伤害的危险因素分析39-41
- 五、预防措施41-43
- 六、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43
- 研究结论43-45
- 附表45-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6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警部队“九·五”卫生工作发展目标(摘要)[J];武警医学;1996年03期
2 鞠初远;武警部队药检所通过四项实验室评审[J];药学实践杂志;2000年01期
3 林春金;在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坚持为武警部队服务方向[J];武警医学;1994年04期
4 刘惠亮;武警部队第四届心血管内科暨老年病学术会议在沪召开[J];武警医学;1999年12期
5 景秀京;认真做好武警部队卫生统计工作[J];武警医学;1998年02期
6 周宁,高平青,周玉来,蔡丽萍,王蕊,严昌安,谭百庆;武警部队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武警医学;1999年02期
7 吴威,李朝霞;适应新形势 谋求新发展 努力提高武警部队护理工作水平[J];武警医学;2000年05期
8 高毅平;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卫生减员的特点[J];武警医学;1994年S1期
9 ;加强武警部队精神卫生服务建设[J];武警医学;1998年03期
10 姚立江 ,王寒冰 ,吕志海;武警部队如何搞好健康教育[J];解放军健康;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云彤;李少平;孙妮;王敬;王丹敏;李贤慧;;武警部队运输和训练人群真菌感染调查[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林立德;;武警部队抗洪抢险力量建设与运用探讨[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张新卫;刘立群;柴程良;俞慧芳;吴方;;浙江省预防农村小学生伤害健康促进项目基线调查报告[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4 梁小冬;朱克京;陈琦;吴少芳;周小萍;丁建刚;刘凯;;珠海市2005年伤害监测结果分析[A];第八届粤港澳台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梁小冬;朱克京;陈琦;吴少芳;李德云;陈一丹;丁建刚;黄海能;;2005年珠海市4—18岁学生急诊伤害调查分析[A];第八届粤港澳台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郝悦;乔立雄;杨凤江;李小丽;李晓春;;三级战备状态下反恐演练对部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张群;杨松;叶俊红;;埕岛油田入井液对地层伤害分析探讨[A];渤海湾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论文集(第十集)[C];2005年
8 包文东;张以武;;武警森林驻湘部队组织开展以水灭火的探讨[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7 新形势下的森林防火问题探讨论文集[C];2009年
9 任建全;;浅析高温对贮藏苹果的伤害[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10 东野广秦;马国梁;王官坡;董广江;张荣华;;一线职工——伤害的总是你[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珍;武警部队担负广州亚运会安保任务全面展开[N];解放军报;2010年
2 ;总政通知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做好抗洪救灾中政治工作[N];人民日报;2010年
3 记者 樊永强 刘昕;充分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队突击队作用[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王辉、特约记者赵阳;武警部队要积极协同地方做好灾后重建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N];人民武警报;2010年
5 闫志嵘 特约记者王刚;武警部队世博执勤阶段性总结表彰大会在上海举行[N];人民武警报;2010年
6 陈军强 记者范以;武警部队召开防范和打击涉警造假违法犯罪工作会议[N];人民武警报;2010年
7 ;给武警部队1个单位授予荣誉称号[N];解放军报;2010年
8 鲁京京 刘大伟;武警部队8名科技干部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N];人民武警报;2010年
9 记者于靓;紧贴武警部队实际大力加强党的建设 为科学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武警报;2010年
10 记者 于靓 张潇潇;武警部队党委中心组和机关第三季度理论学习展开[N];人民武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进礼;多项能力倾向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3年
2 吴雪峰;诱导型启动子BjC-P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3 郑文贵;农村居民伤害的社会经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乔维高;摩托车自行车行人碰撞事故形态分析及行人伤害保护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张燕玲;人工生殖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俊宇;武警部队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汤先钊;武警官兵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措施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张华县;武警部队地方大学生初级指挥干部转变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赵天玉;武警部队地方大学生干部的“水土不服”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宋明;武警部队义务兵非物质激励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于楠;论新时期武警部队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管理[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刘勇;非传统安全威胁下武警部队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王志雄;武警部队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9 贺涛;基于PPP模式的武警部队通用资产投资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阮海灯;基于激励机制视角的武警部队正规化管理[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9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939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