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应激易感性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的检验
发布时间:2017-09-29 06:35
本文关键词:军人应激易感性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的检验
更多相关文章: 军人 应激易感性 信度 效度 探索性因素分析 验证性因素分析
【摘要】:新时期,我军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平战时遂行军事任务多样化,军人的心理应激反应成为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围绕应激开展的各项研究也日趋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多数研究都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大部分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和治疗措施。对于应激障碍发生的预测研究很缺乏,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没有专门针对性的测量工具可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关研究的开展。针对这一研究现状,为了进一步推进对应激障碍的预测研究,降低军人在任务中的发生应激障碍的可能性,提高工作绩效,本研究在大量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编制了军人应激易感性问卷。 本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承担多次军事任务中心理服务的专家访谈,,并根据初步理论设想进行了预实验,得出军人应激易感性问卷的七个维度,包括创伤事件、消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个性特征、日常心境、特质焦虑和人际支持。然后根据心理测量学关于测验编制的要求对原始条目进行分析和修改,初步确定了五个维度,包括创伤事件、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特质、积极心境和人际支持,形成问卷的初版。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施测,完成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并形成了问卷的最终版。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军人的日常心理状态可以有效检测任务中应激障碍的发生,应激易感性检测因素表现为创伤事件、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特质、积极心境和人际支持等五个方面; (2)军人应激易感性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较准确、可靠地检测军人任务中应激障碍发生的可能性; (3)应激易感性因素中创伤事件、消极应对方式和负性特质可以较好地预测应激障碍发生的可能性; (4)应激易感性因素中积极心境和人际支持作为调节因素,可以有效地促进军人对心理不适应做出一定的调节,具有保护性作用; (5)军人应激易感性问卷规定得分高于121分的个体在任务中产生应激障碍的可能性较高。
【关键词】:军人 应激易感性 信度 效度 探索性因素分析 验证性因素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82
【目录】:
- 缩略语表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2
- 文献回顾12-24
- 1 应激易感性的概念12-13
- 2 应激易感性相关因素的研究13-22
- 3 军人应激反应性焦虑预测的研究22-24
- 1 研究设计24-26
- 1.1 问题提出24-25
-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25
- 1.3 研究假设25
- 1.4 研究内容25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25-26
- 2 军人应激易感性理论假设及题库编制26-28
- 2.1 军人应激易感性假设26-27
- 2.2 量表题库编制27
- 2.3 量表信效度检验过程及量表质量的评价指标27-28
- 第一部分 军人应激易感性问卷编制的预实验28-34
- 1 研究对象28-29
- 1.1 施测样本的构成28-29
- 2 方法29-30
- 2.1 工具29-30
-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30
- 3 结果30-32
- 3.1 心理应激反应与曾经遭遇创伤事件次数的方差分析据30-31
- 3.2 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弹性、特质焦虑、心境的相关分析31
- 3.3 心理弹性、特质焦虑、心境对军人心理应激反应的预测31-32
- 4 讨论32-33
- 5 小结33-34
- 第二部分 军人应激易感性问卷的编制34-52
- 1 研究对象34-36
- 1.1 初测样本的构成34-35
- 1.2 再测样本的构成35-36
- 2 方法36-39
- 2.1 参考工具36-37
- 2.2 量表编制程序37-38
- 2.3 数据分析方法38-39
- 3 结果39-49
- 3.1 初测量表的分析39-48
- 3.2 再测量表的分析48-49
- 4 讨论49-50
- 5 小结50-52
- 第三部分 军人应激易感性问卷的分数确定52-56
- 1 研究对象52
- 2 方法52
- 2.1 数据分析过程52
- 2.2 数据分析方法52
- 3 结果52-55
- 3.1 两个量表总分的分布52-53
- 3.2 综合三次数据分析总分分布结果53
- 3.3 军人应激易感性问卷划定分数确定53-54
- 3.4 军人应激易感性问卷得分为临界值以上个体的回访分数54-55
- 3.5 军人应激易感性和急性应激反应分数临界值的阳性符合率55
- 4 讨论55
- 5 小结55-56
- 小结56-58
- 参考文献58-61
- 附录61-71
- 个人简介和研究成果71-72
- 致谢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俊;林少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张帅;刘文;张秀琼;;四川灾区教师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气质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6期
3 胡勇;杨海;宋蕾;谢敬聃;朱霞;;外训官兵急性应激反应调查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5期
4 胡光涛;贺英;崔建新;李学成;陈许波;陆地;;1104名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5 缪胜龙;;国内关于军人情绪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10期
6 李权超;于泱;谢玉茹;刘诚;;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军人心理应激的应对与管理[J];现代医院;2010年11期
7 叶一舵,申艳娥;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年06期
8 程灵芝;急性心理应激致免疫改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3年02期
9 朱霞;杨业兵;张华军;江源;黄鹏;;重大军事任务下军人急性应激反应特点[J];心理科学;2011年05期
10 胡光涛;贺英;王军;冯正直;李学成;陆地;;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军人心理应激的多因素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0年12期
本文编号:940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94056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