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青蒿琥酯调节肝癌细胞自噬机制及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03 17:46
【摘要】:目的:研究青蒿素的一种衍生物青蒿琥酯的抗肝癌细胞作用,发现青蒿琥酯诱导自噬的作用机制,探究青蒿琥酯通过IRGM受体增强自噬并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机制,为新型肿瘤化疗辅助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能够有效提高药物抗肿瘤疗效,降低耐药性。方法:1.通过MTT检测法得出ART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并用Graphpad Prism程序软件计算出IC50值。2.根据所测得的IC50值对细胞进行分组,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hochest染色观察细胞核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ART(150uM)处理SK细胞的周期和凋亡。3.Western blot分析ART处理SK细胞的LC3、P62、PARP1蛋白,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LC3荧光斑点数。4.用自噬抑制剂3-MA与ART分别处理以及联合处理细胞,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内LC3、P62、PARP1、PI3K、P-MTOR、IRGM蛋白变化,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GFP-LC3斑点数。5.利用siRNA干扰技术敲低IRGM受体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内LC3、P62、PARP1、IRGM 蛋白表达。结果:1.绘制了 ART处理细胞的时间依赖性和药物浓度依赖性的抑制率曲线,根据Graphpad Prism计算的到的ART处理细胞24h的IC50值为150uM。2.分为150uM的ART药物处理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伪足消失形态变圆,细胞皱缩,细胞内容物增多,细胞核固缩。ART处理组SK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和GO期,早期凋亡明显增多。3.ART 加药组的 LC3II 增多(P0.05),P62 表达下降(P0.05),细胞 GFP-LC3斑点明显增多(P0.01)。4.3-MA 处理组细胞内 LC3II、PI3K、PARP1 减少(P0.05),p-MTOR、P62 增多(P0.05),IRGM显示无统计学意义。GFP-LC3与对照组相比减少(P0.05);而3-MA与ART联合应用组表现为LC3II、P62、PARP1、PI3K、P-MTO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IRGM增多(P0.05),并且GFP-LC3变化无统计学意义。5.SiIRGM 转染细胞 LC3Ⅱ、IRGM、PARP1 降低(P0.05),P62 升高(P0.05)。SiIRGM转染细胞与ART联合处理细胞LC3Ⅱ、IRGM、PARP1、P62蛋白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青蒿琥酯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节自噬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其中青蒿琥酯对PI3K和MTOR途径的调节已经较为广泛,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青蒿琥酯通过诱导IRGM受体从而活化自噬来发挥抗肿瘤作用,为抗肿瘤机制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海霞,周莉玲,李锐;青蒿琥酯紫外分析法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年02期

2 王勤,吴理茂,赵一,张锡流,王乃平;青蒿琥酯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研究[J];药学学报;2002年06期

3 杜坤一,杨洪涌,王海玲;青蒿琥酯临床新用途机制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年05期

4 畅灵丽;王光西;;青蒿琥酯抗寄生虫作用研究进展[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7年03期

5 刘金元;杨冬娣;;青蒿琥酯对HSC-T6细胞PKC蛋白细胞内转位的影响[J];新中医;2012年03期

6 侯海霞,周莉玲,李锐;青蒿琥酯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2000年02期

7 金慧玲,张汝芝,高玉祥,唐素兰;青蒿琥酯抗真菌、抗细菌的实验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年01期

8 蒋江红;青蒿琥酯的药理研究纂要[J];中医药学刊;2003年09期

9 吴国东,周慧君;青蒿琥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10 王国江,顾军,张海清;青蒿琥酯对中性粒细胞趋化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斌;周红;;青蒿琥酯联合不同抗生素对四种细菌的抗菌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斌;周红;;青蒿琥酯联合不同抗生素对四种细菌的抗菌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梁爱华;薛宝云;王金华;李春英;;青蒿琥酯对内毒素诱导的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陈均法;郑智茵;沈建平;刘俊玲;;青蒿琥酯对不同急性白血病细胞株凋亡的实验研究[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5 沈雪松;汪涛;金美华;赵春霞;秦雪莲;刘汉甫;;青蒿琥酯脂质体对大肠杆菌热活性影响[A];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周红;李斌;王宁;郑江;张蓉;李军;王俊;丁国富;张乐之;;青蒿琥酯抗炎与抗菌增敏作用在其保护细菌脓毒症模型小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大会暨中华呼吸病学会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学组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许娜;刘晓力;杜庆锋;张晋芳;肖小珍;许露露;骆许静;黄斌涛;;青蒿琥酯对白血病细胞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影响的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8 周磊;葛小刚;林赛峰;郑志强;;青蒿琥酯对腹部肿瘤作用研究进展[A];2012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梁爱华;薛宝云;李春英;王金华;王岚;;青蒿琥酯对内毒素诱导的一氧化氮合成的抑制作用[A];2002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2年

10 杜幼芹;肖长义;;青蒿琥酯抗宫颈癌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复轩 本报记者 杨联民;自主创新大有可为[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2 记者 田远进;全力支持做强做大青蒿琥酯产业[N];桂林日报;2006年

3 黎郎;青蒿琥酯被准予治疗危重疟疾[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华;青蒿琥酯治疗危重疟疾[N];健康报;2007年

5 海闻;美批准青蒿琥酯用于治疗危重疟疾[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本报实习生 彭旭才 黄理松 本报记者 莫艳萍采写、整理;广西青蒿琥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计划[N];广西日报;2005年

7 ;复兴医药:题材丰富 潜力巨大[N];民营经济报;2005年

8 邓德仁;青蒿琥酯联合用药受到国际关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刘玉;国产青蒿琥酯类药物获世界卫生组织认可[N];医药经济报;2006年

10 金通证券 钱向劲;G复星:药业分销龙头[N];证券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祥周;青蒿琥酯对破骨细胞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骆琼珍;青蒿琥酯对烟草烟雾暴露小鼠糖皮质激素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左世伦;青蒿琥酯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脑屏障的保护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4 张平;青蒿琥酯通过下调COX-2表达、PGE_2合成及EP1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D];武汉大学;2015年

5 李斌;青蒿琥酯抗炎与抗菌增敏作用在其保护细菌脓毒症模型小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6 黄利华;青蒿琥酯对人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王玉亮;青蒿琥酯作为降脂辅助用药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刘金元;青蒿琥酯抗实验性肝纤维化机理的探索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姚琦;青蒿琥酯增加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性及相关机制探讨[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10 李世辉;青蒿琥酯抗骨髓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超;青蒿琥酯与喜树碱偶联物的合成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张媛媛;青蒿琥酯治疗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杜岩;青蒿琥酯通过神经酰胺合酶—神经酰胺通路抑制肝纤维发生[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倩;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青蒿琥酯敏感性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5年

5 蒋姗姗;青蒿琥酯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5年

6 林东;青蒿琥酯干预下Th17/Treg细胞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脾淋巴细胞中的表达[D];桂林医学院;2015年

7 聂寒;青蒿琥酯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的初探[D];桂林医学院;2015年

8 唐燕;青蒿琥酯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9 李立楠;青蒿琥酯通过影响神经酰胺从头合成途径的限速酶SPT抑制肝纤维发生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10 李琛琛;青蒿琥酯联合青霉素钠/头孢曲松钠对多种细菌协同作用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13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13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2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