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斜叶檀,来源于豆科蝶形花亚科黄檀属植物斜叶黄檀Dalbergiapinnata含树脂的木质藤茎,为海南黎、苗族人民口口相传至今的民间常用药,被用于泡酒或单方应用,治疗跌打损伤、烧烫伤、毒虫叮咬等多种疾病,具有悠久的民间药用历史。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人员及各地香商的介入,斜叶檀药用、香用价值被广泛开发,然而由于人们保护意识及认知不足,斜叶檀野生资源被肆意破坏,其药用功效过分夸大,市场商品真伪混杂、规格混乱。为保护斜叶檀药用资源,研究斜叶檀药用功效,规范斜叶檀商品规格,本文拟对斜叶檀质量标准进行初步研究,内容包括:资源调查、原植物形态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商品规格、薄层鉴别、检查(总灰分)、浸出物测定、挥发油含量测定等,并对其四个主产地(海南、云南、缅甸、老挝)101份商品进行挥发油组分对比分析鉴别,筛选其挥发油中标志性差异代谢物。此外,还进行了其治疗小鼠腿部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初步药效实验,最终拟定斜叶檀质量标准草案,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方法:1、产地及商品调查采用实地(海南、云南)调研,民间、市场走访调查的方式对斜叶檀资源分布、商品规格进行研究,并查阅大量植物志、药用植物名录、植物资源志要等资料系统性研究了斜叶檀植物资源分布特征。2、组织形态学研究采用传统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方法对斜叶檀外观形状、表面颜色、气、味、质地、断面等进行鉴定;采用植物组织制片方法对斜叶檀横、弦、径三切面,粉末特征及解离组织进行鉴定。3、化学成分定性检识及薄层检识采用试剂法、显色法对斜叶檀化学成分进行定性检识;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斜叶檀挥发油进行鉴定,以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4:6:0.4)为展开系统,榄香素及甲基丁香酚为对照品,1%茴香醛浓硫酸与无水乙醇(1:9)混合溶液为显色剂,建立斜叶檀薄层色谱检识系统。4、总灰分检查、浸出物及挥发油含量测定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项下方法,对国产、进口斜叶檀各12批样品进行了总灰分、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及挥发油含量进行检查测定,采用GC法对斜叶檀挥发油中榄香素及甲基丁香酚含量测定。5、挥发油组分及产地差异分析采用GC-MS法对四个产地101份斜叶檀样品进行挥发油成分分析,将预处理结果导入SIMCA-P软件进行数据主成分(PCA)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PLS-DA)分析,对比不同产地斜叶檀间差异,筛选其标志差异产物,对其产地进行鉴别。6、挥发油治疗小鼠腿部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实验采用“定量化重力打击法”多次打击小鼠腿部同一位置复制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模型,40只昆明小鼠均分为四组:正常组、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组(扶他林)、药物组(斜叶檀挥发油)。治疗过程中连续测定其腿部肿胀值,评价其消肿能力。4天后处死实验动物,观察局部损伤症候、受损肌肉组织形态学。结果:1、斜叶檀原植物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地,及缅甸、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加里曼丹)、菲律宾、尼泊尔、锡金等地,均为野生资源。其结香原理与沉香相似,均为受伤结香。商品斜叶檀以海南、缅甸、老挝所产为主,少见云南斜叶檀。常见规格等级分类有采收状态分类法(生结、倒架、土埋)、质地分类(糖结、软油、硬油、黄金甲)、颜色分类(白油、红油、黄油、紫油、黑油)及产地分类法等。多以黄金甲、软油、糖结者价格为高。2、斜叶檀呈不规则长条形圆柱状;表面常有黑色树脂斑纹,颜色有白、红、黄、紫、黑等;横切面木射线宽多1列,稀2列;导管多,单管孔或2-7个径列复管孔,直径41-340μm,轴向薄壁组织傍管带状;弦切面木射线呈梭形,宽1-2列细胞,高5-11个细胞,细胞壁连珠状增厚。径切面木射线横向带状,与木纤维垂直相交。3、定性检识表明,斜叶檀中含挥发油、黄酮、鞣质、皂苷、蒽醌等成分;薄层色谱检识表明,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4:6:0.4)展开系统重复性、稳定性均较好,对斜叶檀品种鉴定、产地鉴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根据检测结果及实际生产应用,拟定其总灰分不得超过3.0%,水分不得超过8.0%,水浸出物不得低于2.0%,醇浸出物不得低于35.0%,挥发油含量不得低于0.3%(mL/g),榄香素含量不得低于6.0mg/mL,甲基丁香酚含量不得低于 0.1mg/mL。5、基于GC-MS法采用simca-p14.1软件可对不同产地斜叶檀挥发油组分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为其产地鉴别提供参考。6、经动物药效学实验表明,斜叶檀挥发油对小鼠腿部的急性软组织损伤具有良好的消肿散淤作用。结论:通过以上研究表明,海南黎药斜叶檀产地分布广泛,用药历史悠久,功效明确。不同产地斜叶檀在薄层色谱,浸出物,挥发油组分、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首次从多水平、多角度对黎药斜叶檀进行考察,为黎药斜叶檀的质量控制、产地鉴别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斜叶檀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为开发黄檀属系列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图文】: 花期1-3月,,果期4-8月。逡逑斜叶黄檀小叶基部偏斜,果膜质,干时亮褐色为其区别同属植物的主要特征。逡逑详见图1-1。逡逑IK逡逑图1-1斜叶檀原植物逡逑注:A.羽状复叶B.花序C.荚果逡逑10逡逑
偶见附有一至数层金黄色夹膜;断面富含树脂,有时见放射或不规则状逡逑不结香的木材,隐约可见细小导管孔,偶见由外至内一至多层金黄色环状膜逡逑夹;木质坚硬致密,有椰香、桂皮香等芳香气。味苦、辛,微麻。(详见图1-逡逑2)逡逑图1-2斜叶檀香材性状图逡逑注:A.生结料B.倒架料C.土埋料D.黄金甲E?生结料断面F.土埋料碳化层G.黄金甲断面逡逑11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8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波;袁如文;金元宝;王立英;吴丽艳;李凤;林玉苗;;“药辅合一”制备工艺对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8年03期
2 孟宪纾;侯振荣;;中药材中挥发油含量测定的新方法[J];中草药;1985年12期
3 何颖;杨继宏;;不同包装方式对佩兰挥发油含量的影响[J];山西中医;2017年01期
4 雷洁萍;;鱼腥草不同部位挥发油含量分析及其抗菌活性比[J];今日财富;2017年07期
5 吴学瑾;陈建真;袁华;;基于枳实和枳壳中辛弗林和挥发油含量分析探讨其功效差异[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03期
6 边丽梅;张雄杰;盛晋华;;施氮量对香青兰生长、产量及挥发油含量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刘继鑫;王克霞;李朝品;朱玉霞;;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部位挥发油含量的初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09期
8 苏孝共;10种中药材挥发油含量测定及分析[J];基层中药杂志;1997年02期
9 张厚宝;高万山;;荆芥质量的检测[J];中药材;1987年04期
10 龚千锋;;白术不同炮制品对其挥发油的研究[J];江西中医药;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明;李守岭;张丽萍;李秀林;刘汗青;;不同提取方法对辣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A];2019年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9年
2 李雁群;孔德鑫;黄荣韶;梁慧凌;徐传贵;吴鸿;;不同发育阶段肉桂叶中挥发油含量及其化学成分研究[A];第十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报告摘要[C];2012年
3 蔺海明;邱黛玉;;不同干燥温度对当归挥发油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险峰;;浅谈中药含挥发油成分的炮制处理[A];全国医院药学(药物安全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段辉;高军;张睿;李广;王宁;;不同季节的油松针叶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研究[A];西北地区第七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二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孙玉滨;翟宏宇;陈永红;杨献玲;;吉林省长白山不同产区北细辛的动态研究[A];中药药效提高与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琦;钟名诚;;檀香的鉴别方法研究[A];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婷;李远志;卢昌阜;何洛强;铣
本文编号:2627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27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