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基于疼痛的中枢敏化分析寒、热痹证属性以及乌头干预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14:38
【摘要】:痹证的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痹证的疼痛多属于慢性疼痛,表现为痛觉过敏。乌头味辛、苦,性热,是治疗寒痹证的要药。本研究拟建立寒、热痹证大鼠模型,并观察乌头在寒、热痹证模型大鼠上的镇痛作用的差异,并分析其机制。第一部分寒、热痹证大鼠模型的研究目的:建立寒、热痹证大鼠模型,并发现寒湿、湿热因素对模型大鼠痛觉过敏影响的差异。方法:在大鼠右后肢足趾部皮下注CFA 0.1ml,并将模型大鼠每天分别放入设置好条件恒温人工气候箱4h。寒痹模型组的环境条件为:温度设置为10℃,湿度设置为70%,风速设置为1.5m/s,热痹模型组的环境条件为:温度设置为30℃,湿度设置为70%,风速设置为1.5m/s。分别在造模前和造模后第3d、第5d、第7d、第9d、第11d、第13d测量各组大鼠50%机械痛反应值、痛反应时间、腋温,造模前和造模后第3d、第7d、第14d测量大鼠的体重,以及24h监控各组大鼠的饮食、饮水和尿量的变化。并采用蛋白芯片法,检测模型大鼠脊髓L4-6段67个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3d50%机械痛反应值和痛反应时间均显著性降低(与基础值相比较P0.01),并分别于第7d、第9d达到峰值,且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引入寒湿因素后,早期大鼠患足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不同程度降低,其中第7天作用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较P0.01),但在后期随造模时间延长大鼠50%机械痛反应值较模型组大鼠不同程度降低;其中第13天作用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寒凉因素引入后,早期可不同程度抑制大鼠患足对温度刺激敏感性的升高,其中造模后第3、7天作用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较P0.01);但后期随造模时间延长可不同程度提高大鼠患足对温度刺激的敏感性,其中造模后第9、11天作用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造模后模型动物体温及饮食饮水量未见明显变化,但引入寒湿与湿热因素后,寒痹、热痹模型大鼠体重、24小时总排尿量与对照组大鼠、模型组大鼠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体重的降低,尿量的减少,其中寒湿因素的引入作用明显。蛋白芯片检测趋化因子Fractalkine是比较符合本研究方向的表达差异蛋白。结论:大鼠右后肢足趾部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后14d,大鼠患足对机械刺激、温度刺激敏感,痛觉过敏形成。寒湿、湿热因素的引入对模型大鼠痛觉具有一定影响,且寒湿因素可使模型大鼠痛觉过敏加剧。大鼠脊髓Fractalkine蛋白的表达,可分析寒湿、湿热因素的引入对痹证模型大鼠痛觉敏感的影响。第二部分乌头对寒痹、热痹大鼠痛觉过敏干预作用的研究目的:观察乌头对寒痹、热痹模型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的差异,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布洛芬组,热痹模型组,寒痹模型组,乌头热痹1.6、0.8g生药/kg组,乌头寒痹1.6、0.8g生药/kg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右后肢足趾部皮下注CFA 0.1ml,并将模型大鼠每天分别放入设置好条件恒温人工气候箱4h。寒痹模型组的环境条件为:温度设置为10℃,湿度设置为70%,风速设置为1.5m/s,热痹模型组的环境条件为:温度设置为30℃,湿度设置为70%,风速设置为1.5m/s。分别在造模前和造模后第3d、7d、10d、14d测量各组大鼠50%机械痛反应值、痛反应时间。并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患侧脊髓L4-6段及背根神经节中CD11b/c、FNK、CX3CR1和NMDAR的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大鼠50%机械痛反应值、痛反应时间明显降低(与同组基础值相比较P0.01)。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各时间点患足50%机械痛反应值均、痛反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组比较P0.01),且于造模后第7d50%机械痛反应值达到最低,在造模后第14d未见明显恢复。引入寒湿因素后第3d,大鼠患足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较P0.01),但在第10d、第14d,可使大鼠50%机械痛反应值较模型组大鼠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引湿热因素后各时间点大鼠患足对机械刺激敏感程度变化不大(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但造模后第7、1Od寒痹模型组与热痹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与热痹模型组相组比较P0.01,P0.05)。乌头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寒痹模型大鼠的50%机械痛反应值,其中乌头1.6g/kg在给药后第10、14d,乌头0.8g/kg在给药后第10、14d作用明显(与寒痹模型组相比较P0.01,P0.05);乌头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热痹模型大鼠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且剂量越大作用越明显,表现为50%机械痛反应值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乌头1.6g/kg在给药后第3、7、14d作用明显(与热痹模型组相比较P0.01),乌头0.8g/kg在给药后第3d作用明显(与热痹模型相比较P0.05)。且同剂量乌头热痹组与乌头寒痹模型相组比较亦有不同程度差异,其中乌头1.6g/kg在给药后各时间点,乌头0.8g/kg在给药后第3、7、14d乌头寒痹组大鼠50%机械痛反应值明显增高(同剂量乌头热痹组与寒痹模型相组比较P0.01,P0.05)。寒凉因素的引入可不同程度抑制大鼠患足对温度刺激敏感性的升高,其中造模后第3、7d作用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较P0.01);湿热因素的引入在第3d可延长模型大鼠痛反应时间(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其余各时间点作用不明显;寒痹模型组大鼠患足痛反应时间在造模后第7、10d明显长于热痹模型大鼠(与热痹模型组比较P0.01)。乌头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延长寒痹模型大鼠患足的痛反应时间,其中乌头1.6g/kg第7d作用明显(与寒痹模型组相比较P0.05);乌头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热痹模型大鼠对温度刺激的敏感性,表现为痛反应时间不同程度的缩短,其中乌头1.6g/kg第3d、7d、10d作用最为明显(与热痹模型组相比较P0.05,P0.01)。乌头0.8g/kg在给药后第7d,乌头寒痹组的痛反应时间明显高于同剂量乌头热痹组(同剂量乌头热痹组与寒痹模型相组比较P0.05)。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法检测造模后,模型组大鼠患侧脊髓、背根神经节中NMDAR、CD11b/c、FNK、CX3CR1的表达明显增高(对照组相比比较P.01)。寒、热痹证模型组大鼠脊髓中NMDAR、CD1b/c、FNN、CX3RR表达均高于模型组,痹模型组比寒寒模型组升高的更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较PP..01寒痹模型组与热热模型组相比较P.01)。乌头可明显抑制寒痹模型大鼠患侧脊髓背根神经节中中NMDAR、CD1b/c、FNK、CX3RR的表达(与寒痹模型组相比较较0005,,P0.0),对热痹大鼠的作用则相反(与热痹模型组相比较P0.01)。结论:寒、热因素的引入加重痹证模型大鼠疼觉敏感。乌头对寒痹的镇痛效果明显,但对热痹的疼痛有加剧用。乌头的这种作用与其调节模型大鼠患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FKH、CX3CR1、CD11b/c、NMDAR的表达有关。
【图文】:

乌头,模型大鼠,寒痹,脊髓


注: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较><0.01;邋><0.01;与模型组相比较—P<0.01,邋><0.05;乌头热痹模型组以及寒痹模型组与热痹模型组相比较mpcO.Ol,邋=P<0.05;乌头给药给药寒痹模型组与逡逑寒痹模型组相比较^邋P<0.0l/P<0.05;同剂量乌头热痹模型组与寒痹模型相组比较**P<0.01,逡逑★尸<0_05;逡逑表2.5乌头对寒、热痹模型大鼠脊髓中_,\表达的影响(§,无±3)(1)逡逑逦M逦动物数逦剂量(g/kg)逦NMDAR对照组逦5逦-逦0.16U0.001*逡逑模型组逦5逦-逦0.347±0.002逡逑布洛芬组逦6逦0.06逦0.234±0.005*'逡逑热痹模型组逦5逦-逦0.590±0.004""逡逑寒痹模型组逦5逦-逦0.516±0.005邋一68逡逑乌头热痹组逦6逦0.8逦o.sseio.oo?*逡逑6逦1.6逦0.636士0.004°*逡逑乌头寒痹组逦6逦0.8逦0.501±0.002^**逡逑逦6逦L6逦0.428±0.002}★★逡逑注: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较><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尸<0.01,'尸<0.05;乌头热痹模型组以及寒痹模型组与热痹模型组相比较=P<0.01,邋=P<0.05;乌头给药给药寒痹模型组与寒痹模型组逡逑相比较h尸<0.01,><0.05;同剂量乌头热痹模型组与寒痹模型相组比较**P<0.01,邋*尸<0.05;逡逑.1■>—逡逑

乌头,模型大鼠,脊髓,寒痹


逦—逡逑A邋B邋C邋D邋E邋FGHI逡逑图2.邋3乌头对寒、热痹模型大鼠脊髓中NMDA表达的影响逡逑注:A-对照组,B-模型组,C-布洛芬组,D-热痹模型组,E-寒痹模型组,,F-乌头热痹中剂量组,逡逑G-乌头热痹氋剂量组,H-乌头寒痹中剂量组,I-乌头寒痹高剂量组逡逑关于FKN结果显示,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脊髓中FKN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逡逑对照组相比较P<0.01),布洛芬抑制了模型大鼠脊髓中FKN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逡逑较P<0.01)。相比模型组,寒、热痹证模型大鼠脊髓中FKN蛋白表达显著性X椉樱ㄓ脲义夏P妥橄啾冉匣В

本文编号:2643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43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7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