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基于手性六氢哒嗪骨架的抗乳腺癌活性先导化合物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09:19
【摘要】:目的:基于金银花中分离到的双抗素六元环状过氧化物结构,通过骨架跃迁设计和有机小分子仲胺催化剂催化串联反应合成新颖的手性六氢哒嗪类化合物,对该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醛、硝基烯烃和偶氮二羧酸酯的串联反应,合成一类双抗素氮杂衍生物,并用~1H-NMR、~(13)C-NMR、HRMS进行结构鉴定,X-ray单晶衍射测定绝对构型,手性HPLC分析对映体过量百分数,从而建立多官能团化的手性六氢哒嗪类化合物库;2.运用MTT法测定供试化合物对MCF-7乳腺癌细胞和HCT116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并以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形态学为评价指标,在细胞水平验证其体外抗肿瘤活性;3.采取生物信息学技术中的相关手段建立系统的药物相关枢纽蛋白作用网络;4.利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染色检测其在体外诱导细胞凋亡的活性和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借助蛋白印迹试验技术检测调控细胞凋亡相关靶点蛋白的表达,从而对抑制MCF-7细胞增殖活性高的化合物做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高对映选择性合成得到17个新化合物(4a-4eH和5a-5c),目标化合物的结构都经过~1H-NMR、~(13)C-NMR、HRMS正确分析表征,ee值用手性HPLC测定,均大于90%;2.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各化合物物均有一定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呈剂量相依的正相关。其中化合物5c作用最为明显。3.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5c产生抗肿瘤作用是通过两条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实现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相关通路。结论: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种通用于构建多官能团化的双抗素氮杂衍生物的有机催化串联反应Michael-amination-hemiaminalization。由醛、硝基烯烃、偶氮二羧酸酯作为起始原料,能够以中等到优异的收率和高的立体选择性得到一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产品化合物库。化学合成得到的手性六氢哒嗪类化合物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具有一定的体外抗人乳腺癌细胞和结肠癌细胞增殖作用。
【图文】:

抗增殖,癌细胞,化合物,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 届硕士毕业论文化合物中,化合物 5c 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 MCF-7 和 HCT116 癌细胞的增殖的活力,给药 24 h 的 50%抑制率对应浓度分别是 15 μM (8.5 μg mL-1)和 29.8 μM (16.9μg mL-1)。故随后进一步重点观察化合物 5c 对 MCF-7 细胞抗肿瘤的机制探讨。

相差显微镜,MCF-7细胞,细胞形态,细胞形态学


44图 7A) 在刚加入 15 μM 的 5c 时或处理 24 h 后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到 MCF-7 细胞的细胞形态学特征。最右边的图片是中间图片方框区域的放大。B) 进行和 A)相同的实验,,不同点在于培养中用 Hoechst 染料染色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C) 在实验 A)中培养的细胞在未加 5c 处理和 5c 处理 12 h 或 24 h 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的结果。Figure 7. A) Cellular morphology of the MCF-7 cells was observed by phasecontrast microscopyin the absence of 15 μM 5c or after 24 h of exposure. The panel on the far right is a magnificationof the boxed region in the central panel. B) The same experiment as that in A) was conducted,except that cultures were stained with Hoechst dye and examin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C)Cultures from the experiment in A)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FCM) without exposure to5c or after exposure for 12 or 24 h.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亚玲;王红梅;倪付勇;王雪晶;赵yN武;黄文哲;王振中;萧伟;;金银花中酚酸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J];中草药;2015年04期

2 王亚丹;杨建波;戴忠;马双成;;中药金银花的研究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2014年11期

3 汪楠楠;周建理;杨青山;;市售金银花及其混伪品的微性状鉴别[J];安徽医药;2014年03期

4 王芳;蒋跃平;王晓良;林生;卜鹏滨;朱承根;王素娟;杨永春;石建功;;金银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09期

5 刘玉国;刘玉红;蒋海强;;金银花多糖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J];肿瘤学杂志;2012年08期

6 孙景辉;翟淑波;;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2年07期

7 夏远;李弟灶;裴振昭;张艳玲;;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2年04期

8 李兴平;白筱璐;雷玲;李晓光;邓文龙;;金银花的解热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年02期

9 宋建华;;金银花解热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11年25期

10 龚志华;任国谱;舒青孝;肖文军;;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金银花绿原酸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弟灶;金银花抗病毒有效成分双抗素类似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晓伟;金银花绿原酸的提取纯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赵士敏;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苏慧;金银忍冬果实中环烯醚萜类活性成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9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49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3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