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附子理中丸对脾阳虚大鼠海马、下丘脑和小肠cAMP-PKA通路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08:48
【摘要】:目的:本文应用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观察了脾阳虚证模型大鼠海马、下丘脑、小肠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与能量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的变化,以及附子理中丸干预的效果。旨为阐明脾阳虚证“脾失健运”的生物学机制,以及该复方“温中健脾”功效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7-8周龄,体重200g±10g,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按体质量分层后,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空白组)、脾阳虚模型组(模型组)、脾阳虚+附子理中丸组(中药组)、脾阳虚自然恢复组(恢复组),每组15只。2.模型建立:空白组不施加任何干预因素。模型组:采用饮食失节+劳倦等复合因素方法复制脾气虚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苦寒泻下”法复制脾阳虚模型。中药组和恢复组按模型组方法复制动物模型。3.模型评价:拟定脾阳虚证模型大鼠类人宏观表证:主症:消瘦—体质量下降,神疲—运动能力下降和行为学变化,乏力—双前肢拉力下降,形寒肢冷—肛温下降,便溏—粪便含水率增加次症:食少—进食量减少,毛色枯槁无华评价标准:于动物模型复制第28d,通过对体质量、肛温、进食量、粪便含水率、运动能力和行为、双前肢拉力等变化的差异性比较,半定量评价动物模型复制是否成功,对不符合评价标准的实验动物予以剔除。4.药物干预:在模型建立后,中药组给予附子理中丸1:1水溶液灌胃,给药量为2m L/100g·d,给药14d。空白组和恢复组大鼠给予等量37℃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和中药组同时继续施加脾阳虚造模干预因素。各组大鼠均于实验的43d处死取材。5.一般状态检测:分别于造模结束后及药物干预后,常规方法测量体质量、肛温;代谢笼中方法检测24h进食、水量、粪便含水率等。6.行为学检测:分别于造模结束后及药物干预后,采用Open Field test(旷场实验法)进行检测、分析直立次数、运动距离、运动时间、平均运动速度(运动距离/运动时间)、活动区域等变化。7.双前肢抓力检测:采用抓力测定仪进行测定,每只大鼠连续检测三次,取平均值。8.电镜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海马及下丘脑组织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9.ELISA法检测小肠、海马、下丘脑组织中β-EP、cAMP和PKA含量变化。10.放射免疫法检测小肠组织中ATP含量的变化。11.免疫组化SP法检测小肠、海马、下丘脑组织中β-内啡肽μ受体的表达变化。12.RT-PCR法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CREB、Sirt1和线粒体UCP2蛋白mRNA的表达变化。13.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CREB、Sirt1和线粒体UCP2蛋白的表达变化。14.化学荧光法检测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ROS含量变化。15.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表示,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差异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或秩和检验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肛温明显下降(P均0.01),粪便含水率明显升高(P0.01),直立次数、运动距离、运动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和双前肢拉力明显低于空白组(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体质量和进食量呈现明显上升(P均0.01),粪便含水率降低(P0.01),直立次数、运动距离、平均运动速度和双前肢拉力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1),脾阳虚证类人宏观表征明显改善;恢复组大鼠上述指标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海马和下丘脑神经元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明显损伤,线粒体减少、肿胀,线粒体嵴肿胀断裂,空泡化;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海马和下丘脑神经元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程度减轻,线粒体形态结构相对完整,线粒体嵴排列规则,肿胀、断裂和空泡化减少;恢复组大鼠上述组织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与模型组相同。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恢复组大鼠小肠组织中ATP含量显著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小肠组织中ATP含量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恢复组大鼠小肠组织中ATP含量显著降低(P0.01)。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β-EP含量和μ受体表达明显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小肠、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β-EP含量和μ受体表达降低(P0.05或P0.01);恢复组大鼠小肠、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β-EP含量和μ受体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cAMP和PKA含量明显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小肠、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cAMP和PKA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恢复组大鼠小肠、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cAMP和PKA含量低于中药组(P0.05或P0.01)。6.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恢复组大鼠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ROS含量显著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ROS含量显著降低(P均0.01);与中药组比较,恢复组大鼠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ROS含量高于中药组(P均0.01)7.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CREB、Sirt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均0.01),线粒体UCP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CREB、Sirt1 mRNA表达明显上升(P均0.01),线粒体UCP2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中药组比较,恢复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CREB、Sirt1 mRNA表达降低(P0.05或P0.01),线粒体UCP2 mRNA表达升高(P0.05)。8.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CREB、Sirt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均0.01),线粒体UCP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CREB、Sirt1蛋白表达上升(P均0.05),线粒体UCP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中药组比较,恢复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CREB、Sirt1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P0.01),线粒体UCP2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1.脾阳虚证模型大鼠中枢及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明显损伤,附子理中丸能够不同程度逆转其损伤。2.脾阳虚证模型大鼠中枢及小肠上皮细胞β-EP-cAMP-PKA信号通路活动抑制,附子理中丸能够逆转此异常变化。3.脾阳虚证模型大鼠小肠上皮细胞中CREB、Sirt1 mRNA与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而线粒体UCP2表达上调;附子理中丸能够使其逆转。4.脾阳虚证模型大鼠海马、下丘脑组织ROS含量升高,小肠组织中ATP含量下降;附子理中丸能够降低海马、下丘脑组织ROS,提高小肠组织ATP含量。5.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的作用机制,可能参与了中枢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保护,提高β-EP-cAMP-PKA信号通路活动,促进中枢及小肠组织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过程。
【图文】:

变化情况图,体质量,大鼠,变化情况


(P 均>0.05);②第 42d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降(P 均<0.01);③第 42d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恢复P 均<0.01);④第 42d 与中药组比较,恢复组大鼠体质量表1-1 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 X ±S)别 N体质量(g)第 1d 第 42d组 10 199.07±6.50 341.40±9.18组 10 198.43±6.44 171.07±4.06*组 10 199.39±4.07 236.64±8.14*组 10 199.47±6.04 217.30±7.90*组:**P<0.01;vs.模型组:##P<0.01;vs.中药组:△△P<0.01。

变化情况图,肛温,大鼠,进食量


△△P<0.01。图1-2 第42d各组大鼠肛温变化情况比较3.各组大鼠进食量的变化四组大鼠的进食量变化情况见表 1-3、图 1-3。结果表明:①第 1d 四组大鼠进食量组间比较无差异(P 均>0.05);②第 42d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和恢复组进食量明显下降(P 均<0.01);③第 42d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进食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组进食量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第 42d 与中药组比较,恢复组进食量低于中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艳;李杰;吴萍;张发斌;张广梅;王仁嫒;赵协慧;陈湘红;刘占厚;;太阴病(脾阳虚证)“欲解时”外周血小板变化差异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年07期

2 王仁嫒;杨艳;李杰;吴萍;张发斌;张广梅;赵协慧;陈湘宏;;太阴病(脾阳虚证)“欲解时”胃的形态变化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年11期

3 赵协慧;李杰;吴萍;张广梅;王仁嫒;张发斌;杨艳;陈湘宏;刘占厚;;太阴病(脾阳虚证)“欲解时”白细胞变化规律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8年04期

4 姜心禅;;从少阴人角度探寻脾阳虚证的治疗与调养方法[J];河北中医;2014年06期

5 刘艳明,李德新,王晓明,易杰;脾阳虚证大白鼠模型脂质过氧化速率和抗氧化能力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4年01期

6 吴涛;姜国平;;22例脾阳虚患者探讨[J];江西中医药;1981年03期

7 姜冬云;魏巍;罗霞;;脾阳虚证患者与正常人唾液菌群特征及唾液淀粉酶活性差异研究[J];四川中医;2015年12期

8 韦yN;唐汉庆;劳传君;李晓华;朱晓莹;;冠心病心脾阳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中乌头碱对其心脏电生理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4年03期

9 赵志谨;潘如宝;;心肝阴虚证及心脾阳虚证跟腱反射时的变化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年S1期

10 吴萍;李杰;张发斌;张广梅;赵协慧;王仁嫒;陈湘宏;杨艳;刘占厚;;太阴病(脾阳虚证)欲解时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变化及理中汤干预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明博;;葫芦灸联合鼓胀退水贴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A];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明雪;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鉴别[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大宇;附子理中丸对脾阳虚大鼠海马、下丘脑和小肠cAMP-PKA通路的影响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唐汉庆;脾阳虚证大鼠能量代谢和神经内分泌改变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易杰;脾虚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大鼠肝、脾、肾PKC活性和亚型变化及补益脾胃方药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4 刘继东;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模型大鼠脑肠肽及小肠组织cAMP/PKA信号通路比较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巧玲;基于代谢组学“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与“脾阳虚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吕达;心脾阳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姜冬云;太阴病脾阳虚证的唾液菌群特征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马放;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的中医证素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刁闽俐;温阳健脾法干预治疗严重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宁晚玲;附子理中汤对脾阳虚证模型大鼠AQP4及ANP表达及干预机制的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

7 何佳;脾阳虚证大鼠回肠组织差异蛋白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李俊廷;从脾论治治疗功能性腹泻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观察研究[D];山西中医学院;2016年

9 张文通;附子理中丸缓解脾阳虚证大鼠产热低下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缪趁;温中补虚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70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70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4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