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西藏杜鹃挥发油和多糖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分析
【图文】:
2008)。兴安杜鹃按中分离六种苔香酚衍生物可抑制大鼠腹膜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其中连有异二烯基侧链的苔黑素对组胺释放抑制效力最显著(Iwataet al.,2004)。羊踯蹰叶提取物对桔二叉蚜oxoptera aurantii)有较强的毒杀作用,用水提醇沉法和醇提水沉法获得的提取物对蚜虫的半数致浓度(LC50)分别为 4030 mg/L 和 5791 mg/L,其水提醇沉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桔二叉蚜毒力较其他萃取物强,其 LC50为 1949 mg/L,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为羊踯蹰杀虫的有效部位(王丁等,2003)。.5 西藏雪山杜鹃和雪层杜鹃.5.1 西藏雪山杜鹃雪山杜鹃(R. aganniphum Balf. f. et K. Ward)系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常绿灌木,其植物形态特征图 1-2a 和 b 所示,株高 1-4 米。叶厚革质,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有时卵状披针形。顶生短状伞形花序,花冠漏斗状钟形,白色或淡粉红色,筒部上方具多数紫红色斑点,10 个雄蕊。蒴圆柱形。花期 6-7 月,果期 9-10 月。在我国雪山杜鹃主要分布在青海东南部和南部、四川西南、西部和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如图 1-2c 所示。生于海拔 2700-4700 米的高山杜灌丛中或针叶林下(中国植物志, 1994)。目前,对雪山杜鹃的研究鲜有报道。
如图1-3 所示,在西藏,雪层杜鹃主要分布在聂拉木以东的中东喜马拉雅山脉、南木林以东的冈底斯山至唐古拉山脉,藏北东部的比如、索县、巴青、江达岗托以及藏东南森林区的山上(如色齐拉山),组成了雪层杜鹃群系,是西藏分布较广泛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到森林区最外缘的主要杜鹃灌丛之一(西藏植被,1983;中国植物志, 1999)。朱亮锋等对北方雪层杜鹃(R. nivale Hook. f. subsp. boreale M.N.philipson&W.R.philipson)的挥发油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吉玛酮、愈创木醇、异愈创木醇、γ-杜松烯、β-桉叶醇等(朱亮锋等,1993)。刘灏等(2008)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西藏雪层杜鹃挥发油,并用 GC-MS 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检测出了 45 个化合物,占挥发油的 64.23%。其主要成分为: -杜松烯、 -杜松醇、顺,反-合金欢醇、香芹酚甲醚、 -杜松醇等(刘灏等, 2008);与同亚种北方雪层杜鹃的挥发油主要成分有差异较大。目前,对雪层杜鹃其他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鲜有报道。图 1-3 雪层杜鹃的模式图(a)、照片(b)及其分布图(c)Fig. 1-3 Schematic diagram(a), photograph (b) and distribution (c) of R. nivale(注:图 1-3a 来源于中国植物志电子版雪层杜鹃介绍 http://frps.eflora.cn/frps/Rhododendron%20nivale, 图 1-3c 来源于植物百度雪层杜鹃介绍 http://bk.iplant.cn/bk/Rhododendron%20nivale)1.6 研究立题依据和意义杜鹃属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属,也是中国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中的大属之一,是常绿或落叶灌木。本属分为 8 个亚属、12 个组、58 个亚组约 850 多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4;R2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沛祥;汪爱君;吴栋成;吴志南;;广东杜鹃属药用植物研究[J];广东医药资料;1978年04期
2 黄洪志;;苏联杜鹃属植物的三萜酸类[J];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1年06期
3 陈国联;张德山;王桂山;任茜;李强;李万波;;秦岭10种药用杜鹃的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1990年05期
4 武喜红;;甘肃省杜鹃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07期
5 邓福孝;王振登;;福建五种杜鹃属植物治疗慢性气管炎有效成分初步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81年06期
6 陈训;5种药用杜鹃种子形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年06期
7 武喜红;;甘肃杜鹃属植物名录[J];中国现代医生;2007年02期
8 梁俊玉;杨强;马小梅;杜鑫雨;张继;;甘肃三种杜鹃属植物挥发油含量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4年04期
9 余明志,邬家林,刘光华,杨祯禄;介绍一种新型的挥发油测定仪[J];中国中药杂志;1994年05期
10 顿文亮;江西枳壳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菊阳;彭春良;朱颖芳;黄滔;刘艳;;湖南杜鹃属植物研究简史及分布新记录[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2 彭春良;廖菊阳;朱颖芳;刘艳;;湖南杜鹃属植物种类及引种适应性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3 周泓;夏宜平;;浙江嘉善杜鹃品种资源现状及研究对策[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4 王昌腾;朱圣潮;;浙江九龙山野生杜鹃属植物资源及园林评价[A];浙江省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邓九阳;刘中新;周汝宝;陈意洲;;麻城龟峰山原生态杜鹃群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郁书君;李亿富;李彦梅;林素勤;;杜鹃花在广州地区引种栽培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7 周广;孙宝腾;张乐华;熊英杰;王书胜;;5种杜鹃对高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周媛;郭彩霞;童俊;徐冬云;董艳芳;毛静;陈法志;;利用AHP法对杜鹃园林应用的综合评价[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9 钟芬;阎玉凝;;栽培与野生防风的性状与挥发油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10 蒋以号;龚千锋;曹e鹐
本文编号:2685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85903.html